加快内涵建设 努力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
摘要: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论证了我国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民办高校如何实现内涵发展,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抓手等,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内涵发展 一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学校开始了大扩招,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短短的几年时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2300万人,列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1%,大步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资源空前紧张,民办高等教育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民办高校不断增加,校均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到2005年,民办普通高校已经从25所增加到252所,在校生从2.2万人增加到212.63万人,学校数增加10倍多,在校生数增加近百倍,民办高校在校生已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5%以上。办学层次也有突破,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已有25所,并且部分民办高校的升本申请正在受理中。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许多民办高校的校均规模也随之扩大,1998年到2005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的校均在校生从967人增加到4170人。校均规模的增加,促进了民办高校的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加快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许多民办高校抓住机遇,加快建设,逐步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在高等教育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社会的欢迎和评价。正如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所言,已有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较佳、资金雄厚、质量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秀民办高校开始冒尖,受到当地社会和考生的好评。
我们在充分肯定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流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一是规模扩张过快,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有的民办高校借高等教育资源紧张之势,不顾办学条件,一味追求规模。许多学校办学时间不长,而在校生已超万人。2000年以前,全国没有万人民办大学,但是短短几年已经出现了一批规模超万人的民办高校,有的甚至达到数万人的在校生规模。如此规模的巨型大学,对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是经费紧张,经费投入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许多大规模的民办高校不是依靠社会巨大投资建设,而是主要依赖于学费的积累。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学校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生均师资、仪器设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许多学校为了接纳新生,缓解校园紧张局面,不得不新辟校园。过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影响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根据上海教科院原院长胡瑞文教授的研究,许多民办高校实际生均经费不足千元,投入不足,质量难以保证,与公办高校形成强烈反差。同时,多校区管理则分散了办学者的精力,学校教学质量徘徊不前。校园人满为
患,事故苗头频发。三是功利思想抬头,淡忘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一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靠边,经济效益优先,为了归还借、贷款,规模必须持续增加,但是就目前有的民办高校的办学信誉和质量,却难以招收到足量的学生。为了争夺生源,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做假广告、做不负责任的承诺等等,甚至违背国家相关规定违章招生。而当这些承诺难以兑现时,往往引发社会事端,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2006年先后发生多起因学籍、学历、文凭和收费等引起的事件,从这方面敲响了警钟。四是疏于管理,学校内部关系不顺。眼睛朝外,一切向钱看。内部管理混乱。一旦出现问题,局势难以控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上述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将直接损害民办高校的形象,恶化发展的环境,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因此,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积极扶持和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依法落实有关扶持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和内部管理,促进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应充满信心,同时也应根据相关政策,解决好民办高校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引导民办高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二
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一样,高校的内涵发展是相对于高校的外延发展而言的。其外延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校学生数迅速增加,围绕规模扩张以校园和校舍面积扩大、校区的分设等等显性要素的增加等,学校资源的配置主要是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则是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抓手,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服从质量提高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措施。如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的人数增加和水平提高、教学基本条件设施(设备、设施、图书质量)的建设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培育等等。高校内涵建设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围绕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措施构成了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然,内涵发展也有待于教职工的努力,学校必须在国家现有的政策范围以内,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或奖惩措施,调动校内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工作的效益和质量,使各方面工作产生明显的发展性、进步性的变化,提高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从而使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
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所迫,也是民办高校增强实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规模大幅扩张以后必然需要一个调整时期,以保证规模和内涵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扩招以后,也需要有一个内涵发展的过程,以消化扩招带来的质量压力,提升办学质量,巩固规模发展的成果。对于扩招带来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曾深有感触地说,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压力是很明显的。因为招生数量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生均师资、仪器设
备、实习场地、教室、宿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地方,扩招后高等教育的经费并没有增加,一些高校靠收学费来维持生存。目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蔡克勇也认为,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或略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但由于有些地方盲目扩招,高等教育的增长速度实际已经超过了8%,有的地方更是高得离谱。这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高校告别“扩招时代”,《人民日报》 2006.05.19 第11版)。在各方的呼吁和政府的倡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正在发生改变,即从规模的扩张向内涵的发展转变。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尽快实施从规模到质量的重大转变。
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来看,内涵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政府政策的基调。规模扩张过快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年初教育部下发了1号文件,提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数以千万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呼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温家宝总理多次发表谈话,提出高等教育应注重质量问题。温家宝说,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稳步发展,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要以学生为本,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人民日报》(2006.11.28第02版)。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已经成为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宗旨的核心体现。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基地,必须要在办学方针、理念和实践上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一战略决策,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当前社会关注民办高校的焦点已经开始从“规模关注”向“质量关注”转变,高度关注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以“万人大学”为标志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已告一段落,“内涵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民办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发展新形势的新动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