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学生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

让学生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让学生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渗透到每一学科的教学之中,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也走入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但一直以来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确,通过一个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我对研究性学习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因此我们学校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英语才与展示、地理探究自然、理化生学科实验探究,这些都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地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

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研究性学习是融教学情境创设、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流程多元、教学评价科学、学习环境全方位、教学成果丰富的一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合作,提升学生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他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第一,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

第二,丰富学习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第三,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第四,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

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六,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突出研究性的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在于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倾向。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综合素养具有基础性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