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汉字是否是表意兼表形以及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

汉字是否是表意兼表形以及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汉字是否是表意兼表形以及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

王蒙先生在《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一文中指出,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对于这一表述,我的观点是汉字是表意但非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

关于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观点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反复讨论的。我们都知道,如今世界上有两种文字,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用拼音字母把音素或音节表示出来。通常字形同语音是密不可分的,是表音的文字。 非拼音文字是字形同语音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是表意的文字。 汉字一般不能直接表示出字的读音。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词或词素的意义。每个汉字都是自成音节,都是写法各不相同的独立符号,都是一个音、形、义的统一体。因此,看到字形可能读不出音,读出音的字也不能写出字形。即从字形和字音的关系上看,汉字是属于一种表意的文字。(黄伯荣,戚晓杰,史冠新,2009)

我们所说的文字的 “表意”,不是指通过文字的外表形状直接表示出来的,而是人们事先约定的。不用约定,就能通过外表形状直接表示意义的,不是文字,而是“图画”。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每一个“符号”单体,不通过人们的事先约定,怎么能确定它们表示什么呢?我们所说的文字的“表音”,凡是不用语言拼音字母作为元件构建的文字,其读音,也都是事先约定的,靠口传的,即间接表音的;用语言拼音字母作为元件构建的文字,可以依据拼音字母直接拼出每一个字的读音,这样的表音方式,可以叫做“字形直接表音”。但是,拼音字母的读音和拼音规则也必须是事前约定的,没有事前约定,人们只看字形也是不知道读音的。一些人把文字的“表音”、“表意”,曲解为不用事先约定,就如看图画一样,一看形状,就知道“字音”、“字意”,这是错误的,世界上永远不会有这种文字。有人说“汉字就是这种文字”,例如“尖”,上边小,下边大,不就是“尖”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上边小,下边大”的东西的特性不单“尖锐”,还“稳定”、还“坚固”、还显得“雄伟”、“壮观”。所以,从“尖”的字形和“小”、“大”的含义上附会,把“尖”的含义,附会成“稳”、“固”“伟”、“壮”都可以。所以,“尖”字的含义,也不是从字形上就可以表示出来的,也是人们事先约定出来的。(孙振坡,1998)

虽然在汉字起源之初,汉字具有表形兼表意的特点,但是随着汉字的演变及

发展,汉字不再具有明显的表形作用,而是人们通过一定的规范标准将其固定下来,方便我们的学习生活。所以我的观点是,汉字是一种表意但非表形的文字。

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

人们习惯上把汉字称为方块字,而中国人在世界人们眼中,就像汉字一样,刚正,我想,这与我们的汉字是分不开的。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这一点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歌赋中尤为突出。汉字的结构的简练性,表意得丰富性,发音的音乐性,使得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流传至今,称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句,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是传达的意义和情感是无限的。

从古至今,由汉字衍生出来的,或是受汉字影响的艺术也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的书法艺术,雕刻艺术以及绘画艺术。书法艺术是直接从汉字中衍生出来的,因为汉字注重审美形象的特点,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古代王羲之的《兰亭序集》,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他的字刚劲有力,超逸优游,笔画浓纤折中,不激不厉,这是和汉字的审美形象分不开的。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中国水墨画的飘逸洒脱,富于神韵,也受到了汉字的影响,尤其是行书的影响。由于汉字表意功能的强大以及汉字方块字的特点,汉字也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

每一种文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以这里并没有说汉字要比其他语言更注重审美,只是由于汉字的独特特点,汉字文化的确是中国文化中灿烂的一笔。

参考文献:

1.《为什么还说汉字是表意文字?》黄伯荣,戚晓杰,史冠新,2009年 2.《语言文字发展论》 孙振坡,1998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