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之问《渡汉江》

宋之问《渡汉江》

2024-02-2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又一说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8年)进士。武后时,官尚书监丞。他投靠武后面首张易之,成为宫廷侍臣。张易之失宠,后被杀,他被连累,贬为当时属蛮方的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逃回洛阳,藏于张仲之家中。不久,又设法巴结武三思,被起用为鸿胪丞。唐中宗时,增设修文馆学士,他与杜审言、沈佺期等人同时入选。后宋之问主持科举考试,受贿犯罪,贬为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长史。睿宗即位后,又把他流放到钦州(今广东钦县),不久,便下旨赐死于贬所,死时年57岁。

推荐理由

后人常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两首诗用类似的构思方式来表现感情,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也是不相上下的。

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②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指五岭以外,这里指岭南的泷州。

赏析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按照常理,诗的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名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拓展

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和“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

参考答案:“断”字将作者被贬远方,与家人音讯隔绝的处境再现出来,“复”字将作者在这种情

况下经冬历春、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