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6090830 U(45)授权公告日 2017.04.12
(21)申请号 201621075852.8(22)申请日 2016.09.23
(73)专利权人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二
路(72)发明人 孙威 肖飞 徐伟 刘飞宇
张玉良 (74)专利代理机构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
公司 42102
代理人 钟锋(51)Int.Cl.
E04B 1/24(2006.01)E04B 1/58(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包括两个H型钢次梁、一个箱形钢主梁,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的上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H型钢次梁的腹板、箱形钢主梁的腹板通过悬臂段腹板连接;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等高时,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的下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腹板、悬臂段腹板与两端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不等高时,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箱形钢主梁的腹板通过悬臂段下翼缘板连接。本实用新型应力分布均匀、构造简单。CN 206090830 UCN 20609083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 一种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包括两个H型钢次梁、1个箱形钢主梁,其特征在于: 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的上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通过第一悬臂段腹板与左侧的H型钢次梁的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通过第二悬臂段腹板与右侧的H型钢次梁的腹板连接;在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与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之间设有腹板加劲板,腹板加劲板、第一悬臂段腹板、第二悬臂段腹板在同一条直线上;
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等高时,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的下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腹板加劲板、第一悬臂段腹板、第二悬臂段腹板的两端与十字型节点板连接;
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不等高时,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通过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与左侧的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通过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与右侧的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连接,在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之间设有下翼缘加劲板;下翼缘加劲板与腹板加劲板垂直;下翼缘加劲板、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在同一条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十字型节点板的倒角半径不小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宽翼缘板宽度的1/2,十字型节点板的倒角范围外的平直过渡段的长度不小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宽翼缘板宽度,且不小于3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十字型节点板的厚度为两个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中较厚翼缘板的1.2~1.5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第一悬臂段腹板、第二悬臂段腹板的厚度等于与其相连的H型钢次梁的腹板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的厚度等于与其相连的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加劲板的厚度等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厚腹板的厚度;下翼缘加劲板的厚度等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厚下翼缘板的厚度。
2
CN 206090830 U
说 明 书
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
1/4页
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0002]目前,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性连接通常采用主次梁翼缘直接对焊(方式1)和节点区域加焊盖板(方式2)两种方式。方式1未考虑节点区域翼缘处于复杂应力状态,尤其是在双向异号应力作用下,节点可能早于构件发生破坏,违背了“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概念;另外,主次梁翼缘焊接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方式2施工复杂,传力不直接,加焊盖板造成梁面不平齐,不利于组合楼板的铺设施工;节点区域同样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力分布均匀、构造简单的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5]一种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接连接节点,包括两个H型钢次梁、1个箱形钢主梁, 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的上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通过第一悬臂段腹板与左侧的H型钢次梁的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通过第二悬臂段腹板与右侧的H型钢次梁的腹板连接;在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与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之间设有腹板加劲板,腹板加劲板、第一悬臂段腹板、第二悬臂段腹板在同一条直线上;[0006]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等高时,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的下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腹板加劲板、第一悬臂段腹板、第二悬臂段腹板的两端与十字型节点板连接;[0007]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不等高时,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通过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与左侧的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通过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与右侧的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连接,在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之间设有下翼缘加劲板;下翼缘加劲板与腹板加劲板垂直;下翼缘加劲板、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在同一条直线上;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第一悬臂段腹板分别与节点板、第一悬臂段的下翼缘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第二悬臂段腹板分别与十字型节点板、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连接;腹板加劲板分别与十字型节点板、箱形钢主梁的下翼缘板连接。[0008]按上述方案,十字型节点板的倒角半径不小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宽翼缘板宽度的1/2,十字型节点板的倒角范围外的平直过渡段的长度不小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宽翼缘板宽度,且不小于300mm。[0009]按上述方案,十字型节点板的厚度为两个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中较厚翼缘板的
3
CN 206090830 U
说 明 书
2/4页
1.2~1.5倍。[0010]按上述方案,第一悬臂段腹板、第二悬臂段腹板的厚度等于与其相连的H型钢次梁的腹板的厚度。[0011]按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的厚度等于与其相连的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的厚度。[0012]按上述方案,所述腹板加劲板的厚度等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厚腹板的厚度;下翼缘加劲板的厚度等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厚下翼缘板的厚度。[0013]本实用新型中,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等高时,采用加厚、带有倒角的节点板替换节点区域主梁的上下翼缘,并设置悬臂段腹板形成悬臂段,H型钢次梁与悬臂段栓焊刚接或全焊刚接;[0014]当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不等高时,采用加厚、带有倒角的节点板替换节点区域主梁的上翼缘,并设置悬臂段腹板和悬臂段下翼缘形成悬臂段,在箱形梁内悬臂段腹板和下翼缘对应位置设置加劲板,H型钢次梁与悬臂段栓焊刚接或全焊刚接。[0015]本实用新型与传统的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刚性连接节点相比,具有传力直接、应力分布均匀、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概念要求,增加了节点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采用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解决了应力集中问题,也解决了现有加焊盖板造成梁面不平齐的问题,使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的梁面平齐,便于组合楼板的铺设施工。
附图说明[001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0017]图1为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等高的连接节点示意图;[0018]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19]图3为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不等高的连接节点示意图;[0020]图4为图3的B-B剖视示意图;[0021]图5为图3的C-C剖视示意图;[0022]图6为节点板的结构示意图。[0023]其中:1、箱形钢主梁,1-1、箱形钢主梁的第一上翼缘板,1-2、箱形钢主梁的第二上翼缘板,1-3、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4、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5、箱形钢主梁的下翼缘板, 2-1、第一H型钢次梁,2-2、第二H型钢次梁,3、节点板, 4-1、第一悬臂段腹板,4-2、第二悬臂段腹板, 5-1、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5-2、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6、腹板加劲板,7、下翼缘加劲板,b1、箱形钢主梁的上翼缘板宽度,b2、H型钢次梁的上翼缘板宽度,R、倒角半径。具体实施方式[00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25]参见图1、图2、图6,一种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等高刚接连接节点,包括两个H型钢次梁(第一H型钢次梁2-1、第二H型钢次梁2-2)、一个箱形钢主梁1, H型钢次梁2、箱形钢
4
CN 206090830 U
说 明 书
3/4页
主梁1的上下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3连接(第一H型钢次梁2-1的上翼缘板、第二H型钢次梁2-2的上翼缘板、箱形钢主梁的第一上翼缘板1-1、箱形钢主梁的第二上翼缘板1-2通过十字型节点板3连接,第一H型钢次梁2-1的下翼缘板、第二H型钢次梁2-2的下翼缘板、箱形钢主梁1的第一下翼缘板、箱形钢主梁1的第二下翼缘板通过另一个十字型节点板3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通过第一悬臂段腹板4-1与第一H型钢次梁2-1的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通过第二悬臂段腹板4-2与第二H型钢次梁2-2的腹板连接;在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与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之间设有腹板加劲板6,腹板加劲板6、第一悬臂段腹板4-1、第二悬臂段腹板4-2在同一条直线上;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腹板加劲板6、第一悬臂段腹板4-1、第二悬臂段腹板4-2的两端与十字型节点板3连接。[0026]参见图3-图6,一种H型钢次梁与箱形钢主梁不等高刚接连接节点,包括两个H型钢次梁(第一H型钢次梁2-1、第二H型钢次梁2-2)、一个箱形钢主梁1, 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1的上翼缘板通过带倒角的十字型节点板连接(第一H型钢次梁2-1的上翼缘板、第二H型钢次梁2-2的上翼缘板、箱形钢主梁的第一上翼缘板1-1、箱形钢主梁的第二上翼缘板1-2通过十字型节点板3连接,第一H型钢次梁2-1的上翼缘板、第二H型钢次梁2-2的上翼缘板对称设置在十字型节点板3两侧,箱形钢主梁的第一上翼缘板1-1、箱形钢主梁的第二上翼缘板1-2对称设置在十字型节点板3两侧),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通过第一悬臂段腹板4-1与第一H型钢次梁2-1的腹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通过第二悬臂段腹板4-2与第二H型钢次梁2-2的腹板连接;在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与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之间设有腹板加劲板6,腹板加劲板6、第一悬臂段腹板4-1、第二悬臂段腹板4-2在同一个平面上;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通过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5-1与第一H型钢次梁2-1的下翼缘板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通过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5-2与第二H型钢次梁2-2的下翼缘板连接,在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之间设有下翼缘加劲板7;下翼缘加劲板7与腹板加劲板6垂直;下翼缘加劲板7、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5-1、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5-2在同一个平面上;箱形钢主梁的第一腹板1-3、第一悬臂段腹板4-1分别与节点板3、第一悬臂段的下翼缘板5-1连接;箱形钢主梁的第二腹板1-4、第二悬臂段腹板4-2分别与十字型节点板3、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5-2连接;腹板加劲板6分别与十字型节点板3、箱形钢主梁的下翼缘板1-5连接。[0027]参见图6,十字型节点板3的倒角半径R不小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大上翼缘板宽度的1/2;即:第一H型钢次梁2-1的上翼缘板的宽度大于第二H型钢次梁2-2的上翼缘板的宽度时,十字型节点板3的倒角半径R不小于第一H型钢次梁2-1的上翼缘板的宽度的1/2;十字型节点板的倒角范围外的平直过渡段的长度不小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大上翼缘板宽度,且不小于300mm;即:当H型钢次梁的上翼缘板宽度b2大于300mm时,平直过渡段的长度大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大上翼缘板宽度即可;当H型钢次梁的上翼缘板宽度b2小于300mm时,平直过渡段的长度大于300mm即可。[0028]为了确保刚度、稳定性及连接方便,十字型节点板3的厚度为两个H型钢次梁、箱形钢主梁1中较厚上翼缘板的1.2~1.5倍(即:当H型钢次梁2的上翼缘板比箱形钢主梁1的上翼缘板厚时,十字型节点板3的厚度为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厚上翼缘板厚度的1.2~1.5倍;当H型钢次梁2的上翼缘板比箱形钢主梁1的上翼缘板薄时,十字型节点板3的厚度为箱形钢主
5
CN 206090830 U
说 明 书
4/4页
梁1的上翼缘板厚度的1.2~1.5倍);优选为1.3倍。[0029]为了确保刚度、稳定性及连接方便,第一悬臂段腹板4-1等于第一H型钢次梁的腹板厚度,第二悬臂段腹板4-2的厚度等于第二H型钢次梁的腹板厚度;第一悬臂段下翼缘板5-1等于第一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厚度,第二悬臂段下翼缘板5-2的厚度等于第二H型钢次梁的下翼缘板厚度;腹板加劲板6的厚度等于两个H型钢次梁2中较厚腹板的厚度;下翼缘加劲板7的厚度等于两个H型钢次梁中较厚下翼缘板的厚度。[0030]本实用新型中,箱形钢主梁1为贯通梁。[0031]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6
CN 2060908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图2
7
CN 2060908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3
图4
8
CN 2060908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5
图6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