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初探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初探

2023-12-1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传媒论坛 传媒论坛第1卷第5期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初探

安天君

(北海市电视台,广西 北海 536000)

摘 要:讯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和覆盖范围超乎想象,新媒体成为了舆论传播的重要打开方式。

当时效性迅速提高以后,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又发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控新媒体舆论导向,成为了当下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探讨话题。

关键词:新媒体;把关人;言论自由;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8)05-0097-02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传统媒体被新媒体慢慢取代后,舆论导向转变为新媒体引导。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媒体未来必然会成为更大的信息传播渠道,那么该如何应对新媒体出现背景下的舆论导向问题就成了目前工作的又一挑战。为了更好地营造优质的传播环境,更合理地服务受众,直面这一挑战,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上对新媒体有过这样的解释: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从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信息传播机制、路径和形态都有了新的变化。它是基于数字网络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互联网等传播,利用电脑手机等传播设备向受众提供信息咨询的媒体传播形态。这种新型传播形态具有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的特性,带来了信息传播机制、路径和形态的新变化。

二、“把关人”与草根博主对舆论导向的影响(一)“把关人”的弱化导致舆论混乱

19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把关人”一词,该理论起源于美国。信息传播网络中的“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传统大众媒体时期,媒介作为“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控制力非常强,前后要经过记者、编辑和规章制度三道关口,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在这种传统的“把关人”模式下,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得到传播。

新媒体时期,“把关人”缺失,网络监控失效,人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尤其如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发生事件第一时刻即可拍照发送到互联网,传播人为了实现关注率和获取利益,甚至使用网络暴力信息,传统的“把关人”由此失去了价值而被忽略,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中。虽然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自由发挥,信息的时效性提高,人们能够以最快速度得到新闻资讯。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把关,新媒体的无约束性和无组织导致了舆论环境混乱的现象,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舆论引导,社会无法稳定,舆论也有可能引发不安全风险。

作者简介:安天君,女,汉族,河南沈丘人。研究方向:新媒体。

(二)草根博主因利益驱使冲击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手执一部拍照手机,那么人人都是传播者,分分秒秒传播即时发生的新闻便是很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拥有双重身份,不仅是收取信息的人,也是发现并传播信息的人。这种参与力度形成了舆论输出的最大力量圈,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忽视。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微信、微博、贴吧等传播媒介都可以传播主观或客观的信息,虚拟网络空间上活跃的信息发布者,在向受众随时随地传播着信息。信息传播后,观察者可以发表相同或不同的意见,很容易表现出趋同心理。一件普通的小事件也会发展为一个大新闻。

现在流行的草根舆论、草根博主,更是新媒体时代舆论导向的发声者。他们在新媒体上结合实事发布动态,会有上万粉丝形成特定的舆论场,草根自发在新媒体平台形成的舆论场,也有可能被主流媒体作为官方新闻引起重视。新媒体这种传播载体,开发了很多发声平台,虽然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交流渠道,但是在当下网络暴力和舆论自由的时代,利益驱使、信息混杂,新媒体和官方舆论的冲击,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摩擦,如果想增加自媒体和官方媒体的共识,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带动社会发展和信息开放,就要有相应的对策。

三、新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隐匿身份引发所谓的“言论自由”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特点具有虚拟性,并且发布者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畅所欲言、言论自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用考虑言语被人忽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进行主观分析,思想约束进而降低。但是有些信息真伪难辨,并且可能伴随着不良的信息来源,由于畅所欲言,甚至不假思索、不用负责任的信息传播出一些负面情绪,其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信息碎片化导致真实信息缺失

如今,新媒体时代急速发展,各种网络媒体发布平台成为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交友、获取信息、商品发布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不透明的信息、虚拟的人物设定都可以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由于人们过于依赖网络,这样的舆论平台方便快捷且时效性强,不过从其获取的信息真假难辨。例如,微信只能发布9张图片,微博字数控制在140字,这样的信息并不能说清楚事情的全部事实,那么信息碎片化便导致人们对该信息认知的缺失。因此,新媒体对人们的认知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得到很好的利用。

匿名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很少顾忌道德底线,比现实中更大胆地发布自己的言论和看法,信息畅通无阻的发布,

97 

传媒论坛传媒论坛                                            第1卷第5期

虚假信息不良传播,使得信息度真假难辨,不能真实表达

网络民意。有些网络大咖为了获取利益,危言耸听,利用关注度传播不良信息,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负面情绪引起社会关注,并且发展成为热点新闻,网络暴力愈发严重。新媒体的“标题党”及其碎片化的信息发布,影响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当一个事件发生,新媒体下发布信息后,受众的心理状态呈现逆反负面等情绪,民众更多的是相信舆论导向第一人,根据自己的见解想法分析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图文结合的事件带出很强的意见倾向。娱乐至死的年代,媚俗娱乐的事件传播发布在新媒体平台上,网络用词吸引着民众的眼球,带动他们的思维,造成舆论混乱现象,受众附和他们的舆论导向,带有强有力的思维倾向和偏见,并且给他们贴标签,认同其价值观点。人们开始相信这些媒体发布的信息,不断地增加可信度,然后削弱了主流媒体舆论的引导,这种心理出现的从众性和刻板成见往往影响着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舆论导向对策——互联网实名制+信息公开

在互联网的时代,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亟待遏制。网民实名制自然成为互联网信息公开的重要打开方式,这样既可以有效控制虚假新闻的传播,也可以维护网民的有效权益。匿名虚拟网络带来了安全隐患,诈骗和网络暴力横行当下,如果全面实施网络实名制,大可增加网络安全的监督力度,人人参与其中,有力阻止不真实信息的传播,更深刻地杜绝了网络暴力,维护了社会治安。

在新媒体普及以前,发生大事件后,受众无法在第一时

刻得到信息。而互联网普及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增加了政府和受众的互动与沟通,民众第一时刻获得准确的信息,公开透明是民心所向。新媒体平台搭建了网民和政府沟通的桥梁,民众可以参与其中,政府可以将第一信息传播给受众。目前政府机构也设置了工作官网和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投诉反馈及互动可在网络上实现,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很多民众提出的问题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五、结语

由此可见,21世纪互联网传播方式必然成为主流传播手段,使得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最佳打开方式。为防止网络暴力的横行,以及有效杜绝信息的虚假性和欺诈性,政府不仅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增加信息公开的透明化和网络的实名制监督,还要完善舆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互联网事业健康有序开展。政府还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合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实现新媒体舆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宗建,程竹汝.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

行政学院学报,2016,17(5):76-85.

[2]张昊,张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理论与实践——评新媒体传

播与舆论引导[J].传媒,2017(6):96.

[3]许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电脑知识与

技术,2017(27).

[4]吴秀文,王希忠.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

(上接第96页)的关键节点就是新闻的策划,好新闻是策划出来的,这句话直接点名了策划对新闻编辑的重要性。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台的支柱产业,决定了电台发展的好坏及社会地位等。在传统的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电视台依靠民生新闻来赢取收视率,效果也还可以。但是从观众的层面上看就非常局限,更多人是去看一些新闻热点,而未从其中获得美的感受。又或者很多人在换到这个电视台时,会因为新闻没有吸引力而换台。因此面对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以及多元化媒体平台的竞争压力,电视民生新闻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要摆脱现在的困境,用具有创新性的策划方式来指导。

融入新的节目制作理念和方式,创新节目的制作思维,如设计一些专题新闻活动,遵循一个主题,来寻找新闻线索,如“妈妈的微笑”,来寻找社会中最美的妈妈们,通过获得一些他们的感人事迹来传达社会的新思想和新认知,让孩子们通过了解最美妈妈的艰苦来激发孝心,以此弘扬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优秀社会精神和风貌;再如按照时间点来选择恰当的节目主题,比如“备战高考”的主题推广和节目策划让更多的人关注学生的高考,为学生的高考创造更多的社会有利条件,鼓励社会群众能够服务于他们的高考,关心每一位高考生。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除此之外,对于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也要积极结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主题,提升新形势下人们对社会的时代感和认同感以及责任感,增加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激烈的同行业竞争以及社会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的竞争中要以内容和内涵取胜,在牢牢抓住群众基础的同时,更要通过创新性的节目形式、节目内容和有意味的主题活动,扩大观看的群体,有效吸引社会不同群体百姓的社会关注,以此鼓励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民生,了解民生,更支持民生,成为民生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这才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余敏.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J].

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王芳.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向新媒体的发展——以《南京零距离》

为例[J].当代劳模,2009(z1):56-57.

[3]刘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窗,2012(2):

49-50.

[4]甄东霞.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生态位研究[J].传媒,2016(9).[5]李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群的打造艺术 ——以四川电视台

《新闻现场》为例[J].传媒,2016(13).

[6]周珂.公共新闻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界,2013(5).[7]万陈芳.发挥新闻评论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作用——以《南京

零距离》《第七日》和《经视直播》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8]罗自文.社区影像:电视民生新闻的新出路[J].当代传播,2011(3).[9]贾文彬.打通\"双屏\"让民生新闻更具活力[J].活力,2017(21).

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