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语交际教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口语交际数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因此在实践中他们认为无需设计专门的系列,安排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训练。
现状之一:重书面,轻口语
由于受传统语文“重书面,轻口语”的束缚,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这一新型课程认识不够。有些教师是课紧就不上,课松就大家自由谈谈,不做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无目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更好的锻炼,使口语交际课如同虚设。笔者曾在几所农村小学看到过这样的口语交际课:教师用半堂课的时间进行口语训练,剩下的半堂课要求学生将要表达的内容用笔写下来,以写代说,将口语课上成了“写话课”。问其原因,原来“口语交际”一般没有考查,即使有,也不会“口试”,而是在语文试卷上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写一段话。所以教师也就以“写话”来应付这个“笔试”。
现状之二:重说话,轻交流
口语交际课除了具备听话,说话的能力,还要有交往的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过去的听话说话课,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说。指名表达时,被叫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表达者要么背对着倾听者“交际”,要么对着倾听者的背“交际”,即使有学生上台面向大家表达,也仅是“表达”而已,没有在特定情境下的交际礼仪训练及必要的身体、情态辅助语言的运用,更没有倾听者的应答训练,使原本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的口语交际课变成了课堂气氛浓重、紧张严肃的说话课。
现状之三:重陈述,轻情境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心理产生需要时,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可是课上有些教师只是按口语交际的要求
让大家说一说、讨论讨论这一固定的模式去上每一节的口语课,课上只是个别活跃的学生滔滔不绝,成了课上的主角,部分学生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和自己无关,在一旁看热闹或开小差,缺少交流和互动。教师应该认真和学生共同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使学生上每一节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对每次口语交际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情况堪忧
很多课堂上学生不敢大胆与他人交流,有紧张心理。部分学生当众说话神情紧张,说话时羞涩,不敢正视对方,声音颤抖,手足不自然,心理有话说不出来。交流时表达不是很清楚,口语不够规范、流畅。学生口语交际现状不容乐观。
现状之一:学生不愿交际,不敢交际。
有些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叫他到讲台前来说,便扭扭捏捏,东张西望,脸涨得通红,不知所云,这些都是学生不敢交际的表现。学生之所以怕交流,不仅仅在乎说什么,更在乎与什么样的人说,在怎样的氛围中说。学生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害怕一旦说错被同学嗤笑,挨老师批评;有些学生论口语功底挺不错的,但是一旦在大庭广众之下就难以启齿了。我觉得这些学生缺乏的就是勇气,大胆展示自己的勇气,担心得过多,面前总有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不敢交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当众说话的锻炼机会,没有交流展示的习惯,更没有交际成功的喜悦与满足,造成交际时心理紧张。
现状之二:学生的语言贫乏,不规范。
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贫乏,积累的词汇不够丰富,在说话时还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这就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交际时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无话可说,有的人云亦云,使原本能体现个性和创造性的口语交际变得枯燥无味。口语交际课堂往往成了尖子展示自我的舞台,更多的学生则是陪坐。很多时候,发生口语交际冷场的原因,并不是课堂气氛紧张,而是学生缺乏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积蓄,造成思维的狭隘性或单一性,影响语言的流畅性或丰富性,使得原来有话可说的话题变得
无话可说,或者不知该怎么说,会出现“嗯„„啊„„”“这个„„那个”等垫语增多和语流中断的现象,久而久之,淤积在心中的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苦衷会直接影响交际的勇气,甚至逐渐丧失交际兴趣。
现状之三:学生不善于倾听。
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倾听”,即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到了高年级,还要能听出“话中话”来。可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犯这样的错误: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自己说的时候,情绪高涨,热情投入。但是当别的同学在说的时候,往往是不注意仔细听的。
1、 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要让学生想说,必须要让学生对口语交际活动有兴趣,而要使学生对这种活动感兴趣,一个月两个月是做不到的,于是,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比如:刚进入初中,来到新校园的学生,他们对学校的一切都很新奇,急切地想知道。我就设计了“我最想知道”的话题,让每个学生把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再让其他同学告诉他。如果全班学生都不告诉他,再由我来告诉他。为了让学生能在问中说、说中问,我要求学生回去问家长,最想知道学校里的什么事,由学生带着父母的问题来问老师。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既与家长交流又与老师交流,同时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2、 创设情境,让学生敢说。现在有不少的学校,语文教学资源贫乏,缺少丰富的语言环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有时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话必说。我就在一次口语交际训练课上,设置了让学生劝我戒烟的情景,由于我准备充分,设置得当,学生们的发言有理有据,
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当然也有的学生在表述事情时,说不清楚,或啰嗦没有条理;有的声音不响亮,让人无法听清要领;还有的学生举起了手,但当我看他时,他却把手放了下来,而且低着头,不敢看我。
遇到这些情况时,我就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举了手又放下的学生说:你能举起手来,说明你很想和大家交流,大胆点,把你想到的说出来就是成功。对声音小又结巴的学生说:声音再大一点,说话不要急,一句一句慢慢说。对思路不清,没有条理的学生,我说先指出他说的话中比较清楚的一个点,让他就这一点具体地说。
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并不急于打断他们,而是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一方面是对正在进行交际的学生的一种尊重和支持。另一方面也是给别的学生做一个耐心倾听的榜样。
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评价也要采用激励调动,交际成功者自然要大加赞赏,对交际中并不优秀的学生,我是这么评价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胆的说,很有希望,你说话的声音平和,听起来很顺耳,你能面带微笑与大家交谈,大家都愿意和你交朋友。”
在口语交际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面带微笑。我觉得,教师对学生微笑,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他们的心情就舒畅,胆子就会更大一些,思维会更灵活一些,而且教师对学生微笑,本身就是口语交际良好的开端和表情示范。 3、 参加活动,让学生乐说。学生其实最喜欢活动了。不管是班级活动还是校级活动,他们都会像快乐的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因此,我常在语文教学、班会活动中,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认真地想,积极地说。这样,学生个个乐于表达,人人都能进步。
4、 变换角色,让学生会说。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堂训练课所能实现的。要鼓励学生经常练习。比如,
“成长的烦恼”这节综合性学习课。我设计了“小记者,主持人、小评委等人物。学生一会儿充当主持人,一会儿扮演咨询者;一会儿做小评委,一会儿演小记者,扮演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角色”。他们在这训练活动中必须思角色所思,想角色所想,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要相应地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表现出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这种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