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参与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在多年的“两课”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一种适合“两课”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效果很好。但还须完善和提高,故借贵刊一席之地和同行们共同研究、探讨。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内涵和依据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以多种教学方式,设置若干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出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教学。

参与式教学法的目的是要根本改变学生不愿意学的局面,要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入耳、人脑。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创造出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的情境与条件。

参与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教学双主体论。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是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动的、灌输、教育、改造的对象。在教学中由老师“唱独角戏”,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和忽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实际上,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和思想交流过程,它是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进行的,是个互动过程,两个主体的作用都不可缺少。参与式教学法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在受教育,而是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自己去积极地探求、思考。有些理论问题学生自己就能够理解和掌握,对不能理解的问题,他们更想听听老师怎样说,这样老师讲授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学生就很愿意听也很容易接受。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定,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最重要的问题。

参与式教学法与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教学法既有联系又有很大区别。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是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来完成教学过程;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参与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范围和程度更广、更深,因而学生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就更大。首先,参与式教学法突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内,而且还大量地延续在课外,从而使学生参与的范围更广、更大。其次,参与式教学法不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教学活动往往是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是主角,老师只起引导和协助的作用。第三,老师问学生答仅仅是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方式,参与式教学法方式方法很多,如参观、访问、调查、演讲、辩论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动脑,而且要动手、动身,全方位地参与。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参与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参与式教学法丰富和发展了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成为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方式。

二、参与式教学法的内容和方式

参与式教学法就是要调动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使

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样,为学生创造一个参与的情境便成为这种教学法的重要内容。所谓参与的情境就是设法让学生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在思索和解决这一问题时,使学生产生一个“心求通,口欲言”的要求。这种情境应由老师去积极创造,通常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诱发。这一方式主要是通过揭示学生自以为熟悉的问题或常理的不全面性和错误,从而引起学生进一步研究、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讲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问题时,老师可借用一句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然后问学生这句话对不对。学生一看这是生活常理,就回答说对。但老师说这句话不全对,请大家仔细思考后再回答。学生在下面纷纷议论起来,最后有的学生说应当改成:“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理由是:大河水先由条条小河水汇聚而成,然后才流往小河。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就像大河水和小河水关系一样,是辩证的统一,不能只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这样,一个抽象的理论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非常容易地就为学生所接受了。

第二,设疑。中国有一句俗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说,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疑问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设疑、学生向老师质疑,创造出人人动脑、共同参与的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例如,在讲“树立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时,老师列举出四种“公私观”:(1)大公无私;(2)先公后私;(3)公私兼顾;(4)损公肥私。然后问学生赞成哪种公私观。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选择了第三种。老师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到公私兼顾是对一般群众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国家的栋梁,首先要求做到先公后私,然后要按对共产党员的道德要求逐渐做到大公无私。学生认为要求太高了,于是向老师提了许多问题,老师一一做了解答。这样,在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了学生思维的机器,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第三,讨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由老师拟定题目,组织学生讨论。其方法有三种;一是课堂即兴讨论。在讲课的最后20分钟,提出一个既紧扣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二是分组讨论。由老师拟定几个问题,每一小组分1个题,先分组讨论,然后小组选派1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可以对代表所阐述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是反对,代表必须做出回答,不管观点对否,只要他没被难倒并且能自圆其说,便算胜出。最后,由老师做总结,揭示每题的正确答案。三是辩论。由老师提出一个中性问题,如“金钱是社会的指路灯”,“是社会适应我还是我适应社会”等,把学生分成正反方,自己查资料、找论据,然后在课堂上辩论。

课堂讨论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通过启示、点拨、扶托、解惑、总结等形式给学生指明问题的性质、思考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接近真理,认识和掌握真理。讨论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第四,形象化。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或采用案例进行教学会激发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投影、电影、电视等。这些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寓于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之中,还原于生活,接近于学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些手段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矛盾的演绎向学生传达一种思想、理念。与单纯的抽象理论讲解、传授相比,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在感情上参与、思想上相通,从而顺利达到教育的目的。

案例教学不仅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思想参与的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了解、思考,做出是非、对错的判断和选择,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是非观念,开发智力;三是形象生动,效果显著。

第五,情境陶冶。这种方式是为学生创造一种教学所需要的情境,由学生亲自参与并从中受教育。课堂教学是“两课”的必要形式,但绝不能局限于小课堂内,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整个社会当作大课堂,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受教育。具体形式有:(1)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或者利用假期搞社会调查;(2)组织学生搞“理想达标”、“大学生形象设计”、“社会热点论坛”等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实践效果及推广意义

多年来,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上课出勤率比专业课还高。课上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课后回宿舍还在争论探讨,有时为了搞懂一个问题大家查资料,或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参与式教学法取得成功之后,我们首先在思想品德教研室推广,结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近几年来,我们在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从总体上提高了马列课的教学效果。在连续3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马列课老师的教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法对于“两课”教学有很重要的推广价值。

其实,参与式教学法的推广价值还远不止于“两课”,对人文科学的教学都有普遍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各种潜质也得到展现和发挥。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流,而且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其次,教学效果好。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极大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有很大提高。再次,知识传递和思想教育由“外生”变为“内生”,学生信得真,记得牢。总之,参与式教学法既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又可以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和实践,并使其进一

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