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秭归与屈原的种种联系看屈原的出生地

从秭归与屈原的种种联系看屈原的出生地

2021-06-3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从秭归与屈原的种种联系看屈原的出生地

作者:秦晓梅

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4年第2期

秦晓梅

(秭归屈原文化研究会,湖北 秭归 443631)

摘 要:屈原故里在哪里,因史料的缺乏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笔者写作此文,从一些古籍关于秭归是屈原诞生地的记载,秭归的端午习俗、秭归熊屈血脉的承续、有关屈原的纪念建筑、传说故事、相关的民间文学样式、历代诗人的相关诗作等,来说明秭归是屈原故里是有其根由的。

关键词:秭归;屈原;秭归端午;熊屈姓氏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4)02-0018-08

一、引言

秭归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1985 年考古工作者对秭归境内的朝天嘴遗址进行发掘,确认朝天嘴遗址为距今7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是目前在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南方最早的彩陶艺术,制造陶器的泥片贴筑方法,在中国制陶史上还是首次发现。7000 年以前,人类已在秭归境内开始了定居生活。《汉书·地理志》载:“秭归,归乡,故归国。”《后汉书·郡国志》也载:“秭归,本归国。”《水经注》载:“归即夔,盖夔乡也。”归国,约在公元前13 世纪商朝时期即已存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出土的“自组卜甲”中就有商王武丁南下征伐归国之前,祈求上天保佑的内容。公元前11 世纪,周成王封楚子熊绎于楚蛮,居丹阳,也就是在古归国的地面上建都立国,这是楚子熊绎的始国。后来楚国发展壮大,最终定都于荆郢,但秭归是楚国的发祥地,这一点基本是可以肯定的。198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商朝时楚国标注在秭归的位置,西周时期标为丹阳[1],丹阳以西为夔;春秋时期,秭归的位置仍为丹阳,丹阳以东不远标注夔[2],楚迁都郢。公元前9 世纪,楚子熊渠封其子熊挚别居于夔,作为楚的附庸国,治所先在巫山,后在今天秭归香溪一带,史称夔子国。香溪镇古名夔城,即其治所,正好与地图集吻合。战国时秭归称归乡,即夔乡。公元二年,西汉置县,“南郡领县十八,一曰秭归。”(《汉书·地理志》)秭归一名从此见诸史册,秭归置县有与公元纪年同样悠久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秭归文化。秭归文化是以楚文化为主流的,楚文化、巴文化、中原文化交相融汇的产物。在这种复杂的融合中,与屈原相关的一切文化内容,最具有生命力和地域特色。

二、关于秭归是屈原诞生地的历史记载

关于屈原出生于秭归的记载,始于晋代。

晋庚仲雍《荆州记》:“县北一百里,有屈原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基,今其地名乐平,宅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

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4]。”

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引《江陵志》:“屈原故宅在秭归,北有女媭庙,至今捣衣石尚存。”

唐王茂元《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考验图籍(《史记》《图经》等典籍),则州之东偏十里,而近先生旧宅之址存焉。”[5]

晋以前古籍包括《史记》都没有关于屈原生地的记载,这些有关秭归的记载根据在哪里?这是后世学者的研究课题。宜昌学人杨世灿先生在他的《离骚译注》序言中大胆提出:“屈原在《离骚》及其他作品中,三次自称故乡在“平乐”,《水经注疏》作“平乐”,杨守敬的学生熊会贞先生勾为‘乐平’。”每次读到屈原诗中“平乐”二字,我也想到“乐平里”的由来,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乐平里在秭归县东北一隅,距离老县城归州镇15 公里。与历史上的丹阳城、夔城、楚王城相距不远,且有香溪、尤家河便利的水道交通相连。屈原身后,人们纪念他,而取地名如此,并非没有道理。

三、秭归之名,源于屈原

秭,是一个表数目的字。《说文》 :“秭,数亿至万曰秭。”郭璞注《尔雅》:“今以十亿为秭。” 《广韵》:“秭,千亿也。”

1.由姊归而秭归。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6]由“姊”而“秭”。2.由子归而秭归。熊挚别居于夔,先治巫山后治秭归的历史历代史家没有异议。夔子国的存在大约200 年的历史,楚人以夔子不祀先祖祝融、鬻熊为借口,灭了夔子国,并将夔子捉回都城受罚。“楚人灭夔,以夔子归”演绎出“秭归”,是由“子”而“秭”。这一点看似跟屈原没有联系,但这样的历史证明秭归并非有人所说荒蛮不开化之地,屈原与那个被灭的夔子一样都是楚贵族后裔,且不论丹阳是否在秭归,既有夔子国的存在,此地又如何不能诞生屈原这样的伟人呢?

3.由子规而秭归。相传屈原被流放后,他的妹妹屈幺姑站在高山之巅,天天盼望哥哥能回家乡来,在妹妹的日夜盼望中,却传来了屈原投江自杀的消息。屈幺姑经受不住失去哥哥的打击,一病不起,随之而去。屈幺姑死后化成了一只小鸟,每到端午前后,便开始啼叫“我哥回”,秭归人叫它子规鸟。于是县名也由“子规”而演绎成了音近的“秭归”。

历史也好,传说也好,秭归之名与屈原有剪不断的关系。为何数目字“秭”与“归”联系到了一起,由“姊”“子”“子规”如何演变到“秭归”,《汉书·地理志》上何以出现了“秭归”一名,也正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无论何种说法,归结为一点,秭归之名,源于古楚,源于屈原。

四、屈原是熊屈后裔,楚王子孙,秭归有一个庞大的熊屈家族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从颛顼到季连到鬻熊到熊绎到熊通的历史不在此赘述。楚武王熊通封他的儿子到屈地,瑕的后人从此以封地为姓,于是有了屈氏一族,屈瑕是屈姓始祖,与楚王同为芈姓人。熊屈一家亲,同为楚王室贵族,同为楚王后代子孙。屈氏是楚国王族中受封最早、族人最盛、绵世最久

的一支。从春秋到战国,屈氏人才辈出,如屈完、屈到、屈荡、屈固、屈庐等,都是楚国著名的人物。[7]

熊、屈两姓不是秭归的大姓,但在秭归宗族中,熊、屈二姓事关社稷,是秭归历史进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大重要宗族。鬻熊为周文王的老师,因辅佐有功,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其后代子孙以熊为姓,在长江和香溪河交界流域繁衍生息至今。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楚武王熊通僭号称王,国号楚。其子瑕屡立战功,武王将公子瑕封于

“屈”,是为屈瑕,为屈氏先祖,自此其后裔为屈姓。“屈”地在哪里,有待史证,近世有人认为在今湖北秭归县东一带。今有学者何光岳考证,“按熊通八世祖熊渠已封其子于夔国,在今湖北秭归县隔长江南岸之丹阳城,而秭归南临长江之溪有地名屈沱,当为屈瑕最早之封地,所以这一带成为屈瑕子孙的聚居地。”[8]熊姓屈姓皆与秭归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所以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自道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据秭归县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秭归地名志》统计:1982 年秭归居住着熊氏家庭近1200 户,4800人,其中7 户以上熊姓聚居点34 处,计926 户,3864人,有以熊命名的地名13 处,如熊家坪,熊家岭,熊家院子等。居住着屈氏家族近1000 户,4000 人,其中7 户以上的屈姓聚居点38 处,计809 户,3232人。有以屈命名的地名18 处,如屈家坪,屈家坡,屈家湾等。熊氏家族以长江北岸潘家湾为最,1982年该村有204 户,803 人,其中熊姓110 户,439 人。屈姓以香溪河畔的黄阳畔村为最,1982 年这个村有342 户,1335 人,其中屈姓229 户,911 人。2005年统计熊姓人口增加到7003 人,屈姓增加到5143人。[9]

熊屈二姓世代在长江北岸的香溪河两岸和江南的童庄河两岸的十来个村落伴随而居。熊氏宗祠在香溪河东之熊家坪,江北屈氏宗祠在黄阳畔[10],同熊氏宗祠只有一沟之隔,江南屈氏宗祠在童庄河东之屈家岭,离江南宗祠也很近。熊、屈二姓如此世代相伴、大数量聚族而居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因同宗共祖的关系,熊、屈二姓形成了世代不通姻亲的习俗,在第三次人口普查中,仅有两对熊、屈二姓结婚的夫妇。

秭归现有民间屈氏族谱一部,此族谱修于民国十二年。发起者为屈家培,号植卿。谱前序言为屈家声(号振轩)所写。族谱封面题写:始祖公讳瑕,食采于屈因以为姓。后有讳完与齐会盟,迨至讳到字伯庸,生原,隐居夔子国。原公字灵均,又讳平字正则。仕楚国怀王为三闾大夫,后官拜左徒,因怀王困于秦,作《离骚》以明志,投汨罗江死,神鱼驮归故里,埋于江左,其徒宋玉作招魂词以吊之,至今五月五日享祀不绝。

秭归县委宣传部曾于2009 年9 月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屈氏后裔寻访,足迹遍及全国11 个省市20 多个县市,所到之处,几乎所有屈姓人都认可秭归是屈姓的祖居地。这应该算是一次有效的田野调查吧。血浓于水,血脉的流传是活着的历史,来自文物和古籍的考证说明似乎更可考,可这种活生生存在着的现象也不应忽视。

五、秭归纪念屈原的祠庙

1. 秭归屈原祠

秭归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屈原祠修建于唐元和14 年(公元819 年),当时的归州刺史王茂元在《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中写道:“余刺建平之首岁也,考验图籍,则州之东偏十里,而近先生旧宅之址存焉。”有地图的地理书叫图籍,王参考的当是记载归州历史的古代典籍,这部典籍上有州图有文字说明,在州东有纪念屈原的建筑物存在。《水经注》载:“(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水经注》所说的旧田宅当在乐平里,王文中“近先生旧宅之址”指的是有一所纪念屈原的建筑,地址尚存。曾经建在这里的建筑物就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祠庙,而不是屈原的旧田宅。唐刺史王茂元主

建唐屈祠,根据在此。那么在秭归,唐之前的屈祠始于何时?也许西汉,也许东汉,这种推论应该合于情理,存在的遗址就是证明。唐以前,纪念屈原或许属于民间行为,自唐始,文字记载明确告诉我们,是官方主持修建。汨罗和秭归两地唐以前都有屈祠存在的蛛丝马迹,而由官方郑重重修都在唐朝,两地重修屈祠的时间相隔仅72 年。一生一死,同样重视,在全国再没有第三处。此后,秭归的屈大夫祠和汨罗的屈子祠一样,领受了历代帝王的敕封。自唐以降一千多年间,位于秭归县老归州东五里屈沱的屈原祠,屡修屡建,并数易其名,曾叫“清烈公祠、清烈公庙、三闾大夫祠、屈公祠、楚屈左徒庙”等,元代,秭归汨罗两地的屈原祠同被封为清烈公庙。名称更迭,但庙貌未变,基本保持了唐宋以来的原样:硬山顶,四合院式,由山门、大殿、后殿、配房等建筑物组成。

自唐以来,汨罗的屈子祠香火不绝,是现存最古老的屈子祠。秭归的屈大夫祠经历了两次搬迁,自唐以来的老祠不复存在,但有1949 年前后大量的照片为证。1977 年葛洲坝工程兴建,新祠选址归州城东3 里向家坪[11],1982 年6 月建成,正式定名为“屈原祠”。由山门、东西厢房、屈原铜像、东西碑廊、纪念馆、屈原墓五个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比屈沱老祠规模大四倍。因为三峡工程,屈原祠自秭归西部的归州搬至秭归东部新县城凤凰山。2010 年6 月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包括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屈原祠,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乐平里的屈原庙及相关建筑

在乐平里,为屈原立庙,是当地老百姓纪念这位先贤的最主要方式。当地建屈原庙起于何时?有的说,屈原投江之后,家乡人就为他建了庙,也有的说,从汉代才开始,而有碑文记载亦自唐朝始。

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地方,自唐始,数代为屈原立庙以祀。《秭归县志》记载,香炉坪老屈原庙建于明朝,清光绪15 年重修。北峰界限垭屈原庙由归州知州魏国璘建于康熙42 年。乡间小庙,多为土木结构,盖小青瓦,但庙内墙壁的底部刊满了相关碑刻。据现在守庙的徐正端老人及当地遗老讲:庙内曾藏有宋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御书“清烈公”石刻。老庙皆毁于战火或文革。1984 年由政府出资,在乐平里钟包重修屈原庙宇,建筑面积264 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硬山顶,猫拱式山脊,为仿清代民居式建筑,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乐平里还有一座女媭庙,今已不存。《水经注》载“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又《江陵志》载:“原故宅在秭归乡有女媭庙,至今捣衣石尚存。每当秋风苦雨之间,砧声隐隐可听。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而清代的归州屈祠内,女媭与屈原同享祭祀。

3.小清滩屈大夫庙

此庙位于长江三峡白狗峡的小清滩,不知何时何人所建。此庙内供有屈原石像一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屈原石像。在石像的底座上刻有铭文,得知此石像乃明朝商人曹端福所刻,因其一家六口在白狗峡翻船溺水,竟神奇获救,捡得性命。他们认为是屈原显灵,所以刻了这尊石像供于小清滩的大夫庙中,以表报恩。说明此庙至少在明朝已存在江边。

以上资料表明,一是秭归纪念屈原的传统历史悠久。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后,家乡人便立祠以纪念。二是秭归对屈原的感情深厚。每到民族的端午节,常被人们想起的,就是屈原,也只有屈原拥有一个重要的民族节日,屈原与人民和时代更贴近。三、对屈原的祭祀,在秭归分民间和官方两个层次。历代归州的屈原祠,代表着官方对屈原这位先贤的关注,所以他们讲究屈原祠名称的选用,在屈原的官职、屈原像的塑造等方面,非常注意细节。他们代表着主流社会的观点,推崇屈原的坚贞气节、高洁品质、改革精神,忠君爱国。在主流意识里,屈原是政治

家、思想家、诗人、爱国者。而乐平里和小清滩的屈原庙,则代表着民间立场。在民间,屈原享受的,是神的待遇。在老百姓心目中,屈原已由人变成神。乐平里的屈原庙香火鼎盛,是因为人们相信,屈原能保佑他们,满足他们的所求。在乐平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屈原被神化的故事,应该说,屈原庙的兴盛,在里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居住在江边的人们,则认为屈原是水神的化身,屈原逝于水,又由神鱼送回故里,他的后半生漂泊于湖湘的水上,屈原的一生与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认为屈原能保佑他们在水上平安。把屈原当水神供奉,在秭归不止小清滩一处,过去峡江的船工,在下水前会祈祷大夫保佑他们平安归来。屈原这个水神,不仅供在有形的庙里,也供在每个在水上讨生活的三峡人心中。四、在秭归,屈原祠庙是屈原精神流传的物质媒介。因为这些祠庙的存在,屈子精神得以在秭归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代流传,生生不息。虽然自屈原以来,除了王昭君,秭归再也没有出现像屈原这样伟大的历史人物,但屈原的精神和形象已深入到一代又一代秭归人心中。不仅如此,古往今来,凡到过或经过秭归的文人墨客,见祠过庙,无不感怀而发思古之幽情,以它们为载体,将屈子精神,自身感受凝于笔端,为后人留下了又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三苏、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王十朋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著名诗篇。屈原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而一代代文人的作品,又影响了其他的人,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传承和流动的方向。

六、秭归端午因屈原而精彩

在端午习俗众多的纪念主题中,秭归的主题自屈原殉国之日始,便确定了纪念屈原的主题。两千多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并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 年,由湖北牵头组织申报,由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山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秭归,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秭归人过三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五月十五、五月二十五,分别称为小端午(阳)、大端午(阳)、末端午(阳)。三个端午主要包括划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蒿、走亲访友、举办诗会、召开屈氏宗族大会等内容。在屈原的诞生地乐平里,屈原庙的守庙人头端阳到各户讨喜钱,送“端阳符”,写“祛邪扫瘟”四个红字贴于各户神龛下,三个端阳后将符焚烧,祈求屈原保佑全家安康。十五这天,各家备佳肴接姑娘、女婿回家,叫“过大端阳”。末端阳没有前两个端阳隆重,一家的主妇会做几个好菜,全家人吃一顿节日饭。[12]

在秭归,人们习惯将龙舟竞渡叫划龙船。秭归沿江乡镇,自古保持着在头端阳或者大端阳“划龙船”的习俗,到划龙船的日子,人们半夜即起,带着粽子、煮鸡蛋、新麦子粑粑等干粮,打着火把,从四山八乡赶到归州的屈原沱和旧州河两岸,抢占看龙船的有利地形。秭归龙舟竞渡分临江祭祀、游江招魂、正式竞渡、抢红夺标等环节,其中,临江祭祀屈原和龙舟游江招屈原魂魄回归故里,是秭归龙舟竞渡所独有的内容,场面肃穆,歌声悲切,整个赛事先抑后扬,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秭归龙舟竞渡的地点一直在归州的屈原沱,县城东迁后,改在茅坪徐家冲港湾。

祭奠屈原 在归州屈原祠和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五月初五,众人聚集屈原祠庙内,设祭坛,拜祭屈原。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跪拜烧纸。1949 年前,每年的五月初一,屈氏后裔各族即选派族中代表前来屈原祠朝祖,在五月五日端午节那天合族举行祭祖仪式,随后召开族中议事会,续写族谱等,时间少则六、七天,多则半月,年年如此,直到1949 年中断。2010 年端午节始,屈氏后裔又开始到秭归新县城凤凰山新建的屈原祠来朝祖祭拜,并成立了中华屈氏宗亲会。

龙舟祭祀 龙舟下水前,各个龙舟队的领队带领本队的站头人、锣鼓手、腰尾旗手和艄公扛着龙头龙尾,进入屈原祠大殿,在屈原像前献上粽子面点,烧香化纸,燃放鞭炮,放响三眼土

铳,与屈原祠前广场上的众划手一起,面向屈原像行跪拜大礼。礼毕,众人扛着龙头龙尾,高举桡片,挥舞着招魂幡,敲打着锣鼓,高喊着招魂号子:“屈原啰大夫啊,嗨嗬嗬;我哥哟回哟,嘿嗬哟……”绕着屈原像转一圈后,抬龙头龙尾到江边,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装好龙头龙尾,推船下水。

游江招魂 站头人吹哨舞桡片点标,所有参赛龙舟呈一字形沿江游动,众人齐唱《起桨曲》,先拜码头,各条龙舟的拉拉队都在江边设点,准备鞭炮,看到自己队的龙舟过来,便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为本队龙舟加油。拜完码头,由白龙舟在前,带领众龙舟划至江心,轻桡慢划,转悠三圈,众人齐唱《游江招魂号子》、呼唤屈子魂归故里,岸上民众将手中粽子抛向江中。游江时,龙舟站头人表演各种龙舟礼仪:双手高举照桡,或跪或站,叫“童子拜观音” ,是朝贺拜码头的礼仪;在龙头前三角倒立,叫凤凰展翅;打前跟头,叫鲤鱼跳龙门;单腿站立,一手高举照桡,叫金鸡独立;单腿或双腿下跪,手拄照桡,叫屈幺姑哭灵;站立龙头,喊唱招魂号子,手中上下前后左右挥舞着招魂幡,叫宋玉招魂等。

龙舟竞渡 号令枪响,众舟齐发。站头人负责认水,拖艄的负责航向,擂鼓的把握节奏,耍腰旗的前后观察形势,随时提醒大家应对各种情况,划手们应着鼓声吼着号子奋力划水。各条龙舟争相前进,岸上的呐喊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江中号子阵阵,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壮观。

抢红夺标 竞赛胜负,以夺标为准。“标”为锦标,红布或红绸,若悬挂在起划点一岸的竹杆上,则划来回夺标;若悬在对岸,则横渡夺标。各条龙舟到达终点时,站头人借了船的惯性,奋力跳上沙滩,飞奔着争夺胜利的信物,得标者为胜利者。

包粽子吃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秭归粽子做法简单,用蓼竹叶将泡好的糯米包成三角形,中间包一颗红枣或几颗花生,把棕树叶撕成细丝,将三角形的粽子捆扎好,上火煮熟,粘白糖食用。秭归粽子的这种包法却有讲究,跟屈原有关。秭归民间流传着一首《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唱的既是秭归粽子的特点,又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歌颂和纪念。蓼竹叶作粽子包皮,寓意长青不衰;雪白的糯米,象征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纯洁如玉的品格;粽子的三角形状,代表屈原不迎合世俗、有棱有角的个性;包一颗红枣,歌颂屈子一片丹心、忠贞爱国,也是故乡人民热爱屈原的心意。屈原一生坎坷,半世漂泊,《粽子歌》形象地总结了诗人屈原的内在品行和一生经历。从头端阳到末端阳,整整一个月秭归人都包粽子吃粽子。[13]

举办端午诗会 明清时期,在屈原诞生地乐平里,一些乡绅学者自发成立了民间诗社骚坛,骚坛以乐平里当地诗人为主,每逢节庆,他们聚于屈原庙,吟诗作赋,祭拜屈原,尤以端午为盛。骚坛的端午诗会作为秭归端午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延绵600 多年。骚坛诗社留下了近百位明清诗人的诗稿,从清嘉庆以后其历任社长有名可查。骚坛的活动一直延续到1949 年中断。1982年由乐平里农民诗人谭光沛倡导恢复,至今仍年年坚持开展活动,秭归将这一在端午以骚坛诗人为主要参加对象的诗歌活动命名为端午诗会。自2009 年始,端午诗会成为秭归端午文化节的三大主题活动之一,参加人员更广泛,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形式更多样,为秭归的端午习俗增加了新内容。因为屈原,秭归端午拥有了自己的特色,秭归的端午,是一个全民节日,也是真正意义上为一个人而过的节日。

七、屈原传说故事秭归最多

笔者搜集了秭归、汨罗、荆州、溆浦、汉寿等地的屈原传说故事共八十多则,秭归的故事最多,其中包括读书洞、三星照半月、巴山野老、米仓口、链子岩打铁链、五子杉、千年古藤、女须砧、女须庙、伏虎降钟、灵牛、玉米田(玉米三丘)、金粳稻、三件宝、珍珠岩、金镐掘井、照面井、眼皮子岩、回龙锁水、仙女湖、橘颂坡、雷劈石、擂鼓岩(擂鼓台)、楚王井、濯缨泉、纱帽翅、神鱼、巨鱼坊、红漆棺材、我哥回(幺姑鸟)、粽子(秭归汨罗各一个版

本)、龙舟竞渡(秭归、汨罗各一个版本)、易服救主、屈原石像、九畹芝兰等将近四十则。其中关于屈原少年时代的故事尤为可贵,如灵牛、照面井、玉米三丘、读书洞、米仓口等。除了秭归,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有关屈原少年时代的民间传说。屈原的生平,最早记载于西汉的《史记》,有专家说,就连《史记》也是靠不住的,因为《史记》之前,有关屈原的记载一片空白,也就是没有“史源”。屈原是个写诗骂当朝君王的人,当然不见爱于历代帝王史。屈原是一个强硬的抗秦派,秦始皇统一天下,强迁各国贵族至咸阳郊区,焚书坑儒,屈原这样的人更不可能在宝贵的史籍中占到一席之地,秦汉以前没有相关“史源”,这是否一个说得通的解释?

但君心不喜民心存。众多的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有人说,传说是不可信的,尤其不能当作研究资料。闻一多说:“但说是史源便可靠,是传说便全无价值,却不尽然。依我看来,倒是官方半官方式的史源可靠的少,而民间道听途说式的传说,十有八九是真

话。”[14]笔者对闻先生的见解很有认同感。一个地方兴起一个传说,总有它的因由,见之便否定不见得是科学的态度,追溯辩析之后的否定才有力量。在民间,屈原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相应的民间故事,就像一部另类的屈原生平。如果只有一个地方存在这样的民间文学样式,便也作罢,凡屈原到过的地方,都有相应的故事产生,数量如此之多,我觉得应该得到重视。记得前几年在某个学术会议上有学者倡议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屈原研究,或许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秭归的屈原传说,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屈原在此留下的又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八、在秭归民间流传的丧葬祭歌中,有骚体诗的影子

在秭归县水田坝乡的丧葬仪式中,有一个仪程叫“唐祭”,唐祭时所吟唱的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地地道道的骚体诗。仅举一例:

生前兮端祥,殁后兮汪洋,去国离乡赴井疆,吊吾母(父)兮哀伤。

清酌兮酒浆,焚坛亏飘香,享受灵献赴井疆,吊吾母(父)兮来尝。

今夕兮在堂,明晨兮抛荒,挽去桑梓赴井疆,吊吾母(父)兮凄怆。

灵游兮东向,形敬兮西往,回顾彷徨赴井疆,吊吾母(父)兮断肠。

魂飞兮飘茫,魄散兮无常,寂寞凄凉赴井疆,吊吾母(父)兮心伤。

在秭归民间,丧葬仪式自古以来就很庄严,同时也是民间知识分子展示才艺的地方。无论跳丧还是转丧,从头至尾都有歌师和着锣鼓家业吟唱丧葬歌。歌师所唱歌曲都有本头,这些本头是一代代歌师传承下来的。水田坝乡距离归州仅十余里,距离香溪河二十余里,在此范围内,乡村习俗相同,为什么在熊屈族人聚居之地的丧歌竟是如此阳春白雪的骚体诗呢?是自古以来的传承还是后世文人的创作?歌师一般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种田人,他们写出这种诗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真是后世文人的创作,歌师们又是如何放弃祖传的本头接受这样的唱词的?如果并非后世文人的创作,就只能说这是几千年来的民间传承了。这让笔者联想到屈原的《九歌》,《九歌》的创作是否受到过这样的民间文学的影响?或许秭归这片土地曾给过他无限滋养。

九、结语

作为秭归人,还能从很多方面找到屈原与秭归的关系,比如秭归古老的柑橘种植历史,比如宋玉在秭归的遗迹,在民间,始终有一些未知领域等待人们去发现。屈原是不是秭归人暂且不谈,但这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笔者的意愿就在于客观呈现。

当代秭归人早已意识到屈原这笔精神财富的可贵,在学习、传承、弘扬屈原文化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2009 年9 月,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及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捆绑申遗成功,10 月13 日,屈原故乡湖北秭归县万人签名,祝贺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秭归建设了四A 级屈原故里风景区,在高峡平湖之畔,与三峡大坝遥遥相对。秭归打造了一个响当当的节庆品牌: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影响渐广,波及全国。成功申报了中国诗歌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脐橙之乡。因为屈原,年年端午,众多诗人来此朝圣,屈原后裔来此祭拜。不管秭归是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屈原故里,秭归已成为诗人和诗歌的精神故乡。

注 释:

[1]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 册),中国地图学社1975 年版,第13-14 页。

[2] 文必贵:《秭归鲢鱼山与楚都丹阳》,《江汉论坛》,1980年第3 期。

[3][4][6] 王国维 校本《水经注校》(卷34),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070、1069、1069 页。

[5](宋)李昉 等编:《文苑英华》(卷786),中华书局1966年版。

[7] 詹安泰:《屈原与离骚》,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25 页。

[8] 何光岳:《屈氏后裔寻访记·序》,见郑之问等著:《屈氏后裔寻访记》,长江出版社2010 年版。

[9]《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年版,第291-296 页。

[10] 张伟权、周凌云:《诗魂余韵——屈原传说及其他》,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年版,第65 页。

[11] 郑之问、刘紫荣、范长敏、韩永强:《万古寺:屈原故里屈氏第一村》,《屈氏后裔寻访记》连载第17,载《三峡日报》2009 年11 月9 日。

[12] 郑邦请、郑成志:《端午习俗》,秭归文联刊物《屈乡文苑》(2005 年夏季号)。

[13] 郑承志:《秭归端午龙舟竞渡风俗》,见宜昌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宜昌民俗大观》,鄂宜内刊2011 年版,第455 页。

[14] 闻一多:《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见胡榆芩选编:《闻一多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第339 页。

(责任编辑:刘济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