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科院国际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社科院国际经济学题库及答案

2023-10-0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国际经济学》

一、简答题:

1、简述技术差距模型和产品周期理论。

技术差距模型是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上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要经历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成长期是资本,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力量。 2、简要论述重叠需求论的假设条件和主要观点。

重叠需求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其理论核心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重叠需求理论有两个假设条件: 1、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重叠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3、在关税同盟理论中,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什么含义?

贸易创造是指建立关税同盟后,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被同盟内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贸易转移是指缔结关税同盟之前,某个国家不生产某种商品而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商品;建立关税同盟后,如果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被排斥在关税同盟之外,则关税同盟内部的自由贸易和共同的对外关税使得该国该商品在同盟成员国内的税后价格高于同盟某成员国相同商品在关税同盟内的免税价格,这样同盟成员国原来从非成员国进口的成本较低的商品转从关税同盟内部生产效率最高、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来进口。 4、简述关税壁垒对小国开放经济和大国开放经济的影响。

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这样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它还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极力反对,并通过谈

判将其大幅削减。

征收进口税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对于进口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引起商品价格上涨,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征收关税以后,进口商品的价格提高;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使进口商品的数量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也会引起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国内相同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使消费者支出增加。

(2)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论是财政关税还是保护关税,都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关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虽已大为降低,但它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3)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后,加大了进口商品的成本,削弱了它与国内同类商品的竞争能力,影响了进口商品的销售,从而起到了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作用。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会带动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提高,给有关厂商带来更多的利润。

对出口国来说,进口国征收进口税或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都会影响到出口商品、出口数量的减少和价格的下跌,使出口国遭受损失。 5、什么是出口补贴?出口补贴的效应如何?

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即使该国的出口商品与世界市场价格相比,已经具有价格低的竞争优势,该国政府也可能继续给出口商品补贴,以扩大该商品的出口量。接受补贴的生产者会把补贴上获得的收入来抵消一部分生产成本。 如果现在暂时不考虑国外市场销售价格的降低问题,则国内生产者会把生产沿着供给曲线扩大,一直扩大到最后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去补贴收入以后恰好等于世界市场销售价格为止。这时候,该国国内补贴商品的销售价格也随之上升。但是,该国总有一部分生产者会把从自己政府那里得到的补贴收入转化为国外销售价格的降低。 这样,补贴会在提高国内生产成本从而销售价格的同时,降低国外的销售价格。

6、简述倾销的含义、分类及其形成条件。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分类:突发性倾销又称短期倾销,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为防止商品的大量积压危及国内的价格结构,在短期内向海外市场大量地低价抛售该商品。

间歇性倾销又称掠夺性倾销,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为了在某一海外市场上取得垄断地位而以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向该市场抛售商品,待将竞争对手驱逐出该市场后再实行垄断高价。

持续性倾销又称长期倾销,指某一商品的生产商一方面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而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另一方面为了维持国内价格结构而将其中一部分商品长期地低价向海外市场销售。

其构成要素:(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3)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7、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如何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H-O理论预测相

悖。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8、简要论述“以邻为壑”政策和竞争性贬值。

在区域性贸易组织相互交集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组织被细化、各国贸易交易日益交错复杂,以国家为主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就开始抬头。国家作为国际间最具有完整意义的组织,就不得不、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保护本国贸易和企业利益的职责。这种“以邻为壑”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国际间贸易全方位、多层次公平交易和世界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而且仅仅是个过程。随着以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及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世界贸易将以更小的单位(企业)更加自由的交易。

9、简要论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有五种形式:(1)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2)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3)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系,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4)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指成员国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

10、请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解释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及通讯设施等良好环境,提高厂房、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规模经济导致了各国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从而使得以产业内专业化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另一个方面,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优胜劣汰,最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厂家垄断了某种产品的生产,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出口商。

11、简要论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结构性失衡,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货币性失衡,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变、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12、什么是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是什么?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人们所以愿意买进外币,是由于这种货币在该国对商品和劳务拥有购买力。而本国货币则对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具有购买力。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这两国的购买力之比。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先的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虽然可能出现背离这个新的名义汇率的情况,但汇率的变动趋势始终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因此,必须把用上述方式计算出来的汇率,看作是两种货币之间新的平价。

购买力平价论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它在现实操作上较为困难,实用性有限。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可以有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形式。就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而言,由于它是以两国货币在同一时期各自在国内购买力水平之比来决定的,因而要受两国物价水平的影响,然而这所谓物价水平,究竟是以什么物价为依据,是以批发价为依据呢,还是以零售价为依据?等等,就是难以确定的问题;就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汇率而言,由于它是以某一基期的汇率为依据而计算出来的报告期的汇率,应选择哪一个时点为基期来计算基期汇率就难以确定。如果基期选择不当,则会对当前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均衡汇率的确定发生系统的偏差。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还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 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13、什么是外汇管制?简要论述外汇管制的目的、对象、措施和成本。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

目的:1、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或改善国际收支状况。2、稳定本币汇率,减少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外汇风险3、防止资本外逃或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维护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4、增加本国的国际储备任何国家都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资产。5、有效利用外汇资金,推动重点产业优先发展6、增强本国产品国际竞争能力7、增强金融安全

对象:分为对人和对物两种。对人包括对法人和自然人。根据法人和自然人在外汇管制国家内外的不同划分为居民和非居民。对居民和非居民的外汇管制待遇不同。由于居民的外汇支出涉及到居住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故管制较严;对非居民的管制则较宽。对物的管制主要涉及到国际支付手段如货币、铸币、黄金、有价证券和票据等。

外汇管制的主要措施:(一)对贸易外汇的管制,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发生的外汇收支进行管制的一种措施。1.出口管制是国家对出口商的所得外汇进行管制。2.进口管制是指国家对进口所付外汇进行管制,又称非关税壁垒。(二)对非贸易外汇的管制,对非贸易外汇管制,是指对贸易外汇收支和资本输出入外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的管制。它主要又是指对劳务收支和转移收支的管制,包括运费、保险、佣盒、利润、版税、驻外机构经费以及个人所需的旅费、医疗费、留学生费用等等。(三)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对资本输出入的管制,一般包括对外汇、本国货币和贵金属等的管制,它对平衡国际收支起着很大的作用。(四)对非居民存款帐户的管制,即自由帐户、有限制帐户、封锁帐户管制。(五)汇率管制,所谓汇率管制,是通过以法定汇率代替自由汇率,并允许市场存在或实行复汇率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扭转国际收支逆差和稳定对外汇率。 14、什么是抛补利率平价和非抛补利率平价?

抛补利率平价含义:(1)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等于本国货币的远期贴水(升水)。(2)高利率国的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国的货币在该市场上必定升水。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资金将流入国内牟取利润。(3)抛补利率平价中,套利者不仅要考虑利率的收益,还要考虑由于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收益变动。

非抛补利率平价是指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融市场。

结论:如果本国利率上升,超过利率平价所要求的水平,本币将会预期贬值;反之,则升值。

15、简要论述国际生产综合论。

又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提出,认为其折衷理论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它吸收了过去20 多年中出现的各种直接投资理论的优点; (2)它与直接投资的所有权形式有关;

(3)它能解释国际企业营销活动的三种主要方式,即出口、技术转让和直接投资。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A.所有权优势;B.区位优势C.市场内部化优势。

16、什么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如何推导该条件?什么是J曲线效应?

马歇尔-勒纳条件这是西方汇率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所要表明的是: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和美国经济学家A.P.勒纳揭示的关于一国货币的贬值与该国贸易收支改善程度的关系。

一国货币相对于他国货币贬值,能否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贸易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这里要考虑4个弹性:①他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②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③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④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指他国对贬值国出口的商品的供给弹性)在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因而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使出口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前提下,贬值效果便取决于需求弹性。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进出口需求数量的变动程度。如果数量变动大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大于1;反之,数量变动小于价格变动,需求弹性便小于1.只有当贬值国进口需求弹性大于0(进口减少)与出口需求弹性大于1(出口增加)时,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如果用Dx表示他国对贬值国的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表示进口需求弹性,则当Dx+Dm>1时,即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时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此即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发生的情况往往正好相反,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反而会比原先恶化,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这一变化被称为“J曲线效应”。其原因在于最初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消费和生产行为的“粘性作用”,进口和出口的贸易量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汇率的改变,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出口收入相对减少,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进口支出相对增加,从而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增加或是顺差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一状况开始发生改变,进口商品逐渐减少,出口商品逐渐增加,使经常项目收支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先是抵消原先的不利影响,然后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一变化过程可能会维持数月

甚至一两年,根据各国不同情况而定。因此汇率变化对贸易状况的影响是具有“时滞”效应的。

二、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要素禀赋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内容。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3、规模收益不变。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6、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7、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其中X假设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假设为劳动密集型产品。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要素禀赋论的内容: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俄林在分析、阐述要素禀赋论时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人,在逻辑上比较严谨。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通过严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2、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思想、假设条件,并利用图形、表格等工具论述比较优势是如何带来国际贸易的。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入量上有所不同,亦可进行贸易。如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1)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以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4)规模收益不变。(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6)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3、论述亚当·斯密绝对优势原理的基本思想、假设条件,并利用图形、表格等工具论述绝对优势是如何带来国际贸易的。

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入。简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增加财富。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国内分工变成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4、论述国际收支为什么会失衡和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弹性方法。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及货币性失衡。 1.周期性不平衡,由于国际间各国所处的阶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当一国处于繁荣阶段,而贸易伙伴国处于衰退阶段,易造成本国的贸易收支赤字。由于各国经济都会经历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就有周期性,两国的国际收支也会交替的出现顺差和逆差。只要经济周期不太长,程度不太深,这种失衡就是短期的、较轻微的。

2.结构性不平衡,由于国际市场对本国的出口和进口的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本国贸易结构无法进行调整所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如果本国产品的供需结构不能满足国际市场产品供需结构的变化,如不考虑资本项目,将会导致本国国际收支的长期不均衡。

3.货币性不平衡,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如果一个国家货币发行不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价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本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导致出口下降,进口上升;或者利率下降导致资本外流增加,内流减少,使一国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态。

4.收入性不平衡,由于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各国处于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经济增长率会导致收入水平不同,进而影响进出口需求。如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人们收入较高,进口需求增加,国际收支会产生逆差。

5.季节性和偶然性不平衡,由于季节变化或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如由于气候原因造成一国粮食减产,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必要性在于: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会耗费大量的国际储备,导致国内通货紧缩和生产下降;会削弱该国货币和国家信用的国际地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资本流出引起的,则会造成本国的资金短缺,利率上升,从而使该国消费和生产下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进口大于出口引起的,则会导致本国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汇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会使国际储备大量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如果顺差主要是由出口大于进口引起的,会减少国内生产资源,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容易造成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

弹性论其基本原理: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商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该理论假定: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数量随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升;而本国进口数量随进口需求减少而减少,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的本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该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这是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该理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是不符和实际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化后进出口的实际变化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5、论述冲销政策的含义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货币冲销分为广义冲销和狭义冲销两种,广义的货币冲销是指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既定的汇率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或回收再贷款、控制信贷规模以及提高准备金率等综合手段,抵消因维持汇率目标而导致的货币供给总量扩张。狭义的冲销政策又称对冲操作,专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以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

货币冲销的目标是抵消因外汇占款B,增加而产生基础货币扩张,通常可以通过收缩基础货币的其他科目或降低货币乘数两个途径来实现。反映到政策操作上,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1)增发央行票据,加大正向回购的操作力度;(2)减少央行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3)提高法定准备率或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以缩减基础货币乘数;(4)严格控制信贷规模;(5)控制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债券发行等。上述5种方式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理论上都可以抵消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量产生的膨胀效应。

但其也存在负效应:(1)增发央行票据会增加财政成本;大量增发央行票据势必推高货币市场利率,导致固定汇率体系下货币政策逐渐陷入失灵状态;由于操作力度和节奏很难保持平稳,央行通过票据形式进行货币冲销,还经常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等。(2)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减少再贷款或再贴现的方式来冲销外汇储备,那么央行给各金融机构原有的贷款计划就会被打乱,许多企业得不到年初计划中的信贷资金,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将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央行在收回再贷款时会使信贷资金分配出现严重失衡。(3)提高法定准备率能够通过降低基础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扩张趋势,但该方法的政策效果有时比较剧烈,对金融体系运行可能产生较强的震荡,不适合灵活微调的货币操作需要,在当今各国货币政策中已经较少使用。(4)控制信贷规模,会大幅度降低社会经济活力,严重削弱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实体的地位,与我国金融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背道而驰。(5)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紧缩带来的经济效应通常十分强烈,所以,在宏观政策调控中往往造成难以控制的通货紧缩效应。

6、论述贸易保护的理由。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7、论述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货币方法、乘数方法和吸收方法。

弹性论,又称为弹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该理论研究收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的流动,将商品和劳务收支作为国际收支。

其基本原理: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商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该理论假定: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数量随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升;而本国进口数量随进口需求减少而减少,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的本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该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这是贬值取得

成功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该理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是不符和实际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化后进出口的实际变化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吸收论,其代表人物为亚德历·亚历山大,该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反之,国际收支为顺差。吸收论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基于改变总收入和总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出现逆差时,表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但同时也会降低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总收入,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

货币论,其创始者为英国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该理论建立在货币学说的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货币论的假定有:(1)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当函数。(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3)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物价水平。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是由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之间的均衡状况决定的;国内收支顺差表明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过度的货币需求由国际储备来满足;国内收支逆差,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国际收支问题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所反映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想一致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货币论的政策主张有: a.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b.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给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减小顺差,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小逆差。c.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制、关税等贸易和金融政策,只有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但若伴随国内通货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改善。

8、论述汇率决定理论的货币分析方法(弹性价格和汇率决定、粘性价格和汇率决定)。

货币分析法中有两种分析模型,一是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另一个是黏性价格货币模型。 1、弹性价格与汇率决定弹性价格货币模型是现代汇率理论中最早建立,也是最基础的汇率决定模型。它是在197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附近召开的关于“浮动汇率与稳定政策”的国际研讨会上被提出来的。这里,“弹性价格,系指经济活动中的所有价格变量,如商品价格、工资、汇率等都可以自由地上下变动。购买力平价理论表明,汇率水平与国家间的物价水平有关,但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呢?弄清这一问题,会让我们对汇率决定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货币主义者认为,长期看,货币供给(货币增长率)决定了一国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根据这一思想,两个国家的货币相对供给差异,通过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到两国货币的比值即汇率。从实际情况看,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其货币就会变得越不“值钱”,那些经历高通货膨胀的国家,其货币往往也跟着贬值。

2、粘性价格和汇率决定

黏性价格货币模型以弹性价格货币模型为基础,继承了其长期的特征,即假定购买力平价长期有效。但在分析汇率的短期波动上,黏性价格货币模型则放弃了前一模型中有关价格灵活变动的假设,而是采用了凯恩斯主义黏性的假定。他们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市场调整,使汇率出现超调,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从而弥补了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缺乏短期分析 的不足。

黏性价格货币模型强调资产市场在短期汇率决定中的重要作用,而商品市场只在长期情况下才对汇率产生实质性影响。在此之前.经济学家通常从外部随机扰动等方面来解释汇率的波动,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而黏性价格货币模型首次将汇率波动与经济系统的内在机制联系在一起,较

好地解释了汇率的波动性。另外,根据黏性价格货币模型,我们还可以发现,汇率波动与国际间货币存量或货币政策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并且汇率往往要比货币政策具有更大的易变性。 9、论述配额、出口补贴、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效应是什么?还有哪些非关税壁垒?

配额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全球配额。二是国别配额。

配额的效应

效应:配额所规定的进口量通常要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所以配额实施后进口会减少,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要上涨。如果实施配额的国家是一个小国.那么配额只影响国内市场价格,对世界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如果实施配额的国家是一个大国,那么配额不仅导致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而且还会导致世界市场价格下跌。这一点与关税的价格效应一样。同样,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影响与关税也大致相同。

出口补贴是指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的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问接补助。直接补助是政府直接向出口商提供现金补助或津贴:间接补助是政府对选定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税收上的优惠。如对出口的商品采取减免国内税收(如宽减公司所得税等)、向出口商提供低息贷款等。各国采取出口补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以低于实际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产品,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商品的出口。

效应:与其他贸易政策措施一样,出口补贴对国内生产与消费,乃至对社会福利水平都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对于接受补贴的出口部门的生产商来说,出口补贴等同于负的税赋,因而生产者出售商品实际得到的价格等于购买者所付的价格加上单位补贴金额。出口补贴对国内经济至少有两种直接影响效应;一是贸易条件效应,即出口补贴可使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降低,因此不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二是出口扩大效应,即出口产品价格下跌可刺激出口增加。

倾销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问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确定出口商是否倾销产品的标准是,该产品是否以低于本国国内市场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在国外市场上销售。通常判断是否构成倾销的依据主要有:

(1)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分额明显减少。 (2)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

(3)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但现实中,常常产生一种矛盾,即进口国总是要夸大外国产品冲击本国市场的程度,而出口商从自己的目的出发,总是尽量掩盖倾销行为。

其他非关税壁垒

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之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歧视性公共采购是一国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亦称国营贸易,是指国有企业或公营企业获得特权直接经营对外贸易,因而形成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技术标准是进口国为保证各种商品的进口质量符合一般的技术要求而作出的有关规定。然而,一些国家为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常常规定一些外国难以掌握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要求,以便寻找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理由。 10、论述幼稚产业和幼稚产业的标准。

所谓幼稚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为了实现潜在的优势而对该产业实行暂时性的保护

是完全正当的,因为如果不提供保护,那么在国外已成熟行业的竞争下,该产业的发展便难以继续,潜在优势也就无法实现了。 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穆勒标准

穆勒标准强调的是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时候,如果任由自由竞争,该产业必然会亏损。如果政府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最后在经历保护期后,该产业完全能够面对自由竞争,并且获得利润,那么该产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加以扶持。 巴斯塔布尔标准

巴斯塔布尔标准认为幼稚产业不光要看他将来是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以后才能确定。如果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小于目前保护的成本,则不作为幼稚产业处理,如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大于保护成本,那么对该产业的保护才是值得的。 坎普标准

除了前两个标准的内容外,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的外部效应。如果一个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那么该产业的发展就会给其他某些产业或社会带来好处,即使暂时保护成本会大于预期利润贴现值,但只要在保护后,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仍有保护的必要。

11、论述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则一国不可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任何扩张或紧缩货币供给的企图都将被资本的迅速巨额流动及央行维护固定汇率制的行为所抵消;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是是其进一步增加。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与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在刺激国内经济的作用方面,大相径庭。在浮动汇率下,资本的自由流动及汇率的自由浮动机制,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财政政策达不到降低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这就表明,如果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无法实现影响均衡产量或均衡收入的目的。

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状态,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场进行干预,货币当局实际上不能控制货币存量。因为当他扩张货币存量的时候,外汇储备的损失将会抵消国内存货的增长。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干预外汇市场,所以货币存量的增加就不会被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措施所抵消。 12、论述国际资本流动的效果。

国际资本流动,简言之,是指资本在国际间转移,或者说,资本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作单向、双向或多向流动,具体包括:贷款、援助、输出、输入、投资、债务的增加、债权的取得,利息收支、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外汇买卖、证券发行与流通等等。

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以及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各不相同。 一、长期资本流动的利益:长期资本流动的期限长、数量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较大。

(1)对资本输出国而言,长期资本流动:① 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② 有利于占领世界市场,促进商品和劳务的输出;③ 有助于克服贸易保护壁垒;④ 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2)对资本输入国而言,长期资本流动:① 缓和资金短缺的困难;② 提高工业化水平;③ 扩大产品出口数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④增加了新兴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二、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在短期资本流动中,贸易性流动和金融性资本流动比较稳定,并且其影响相对有利。而以投机性资本为主的国际贸易则最受国际金融界和各国货币当局所关注,原因在于其流动规模巨大,变化速度快,对一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造成的影响深刻而复杂。

(1)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国际收支、汇率、货币政策、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上;

(2)短期投机资本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①对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影响;②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④对资金在国际间配置的影响四个方面。

13、论述国际货币制度以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受到严重削弱,之后虽改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国际金本位制终于瓦解,随后,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迅速增长,约占当时资本主义各国黄金储备的3/4。西欧各国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现了“美元荒”。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对美国的对外扩张形成严重障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并为此寻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 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 实行固定汇率制。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4) 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这个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种种缺陷也渐渐地暴露出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1971年8月15日美国公开放弃金本位,同年12月美国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发两次危机,同年3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又一次陷于混乱,导致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在汇率上认可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在储备制度方面,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降低黄金作用,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在资金融通方面,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牙买加体系的实行,对于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牙买加体系并非是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它目前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