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叮叮车叮当作响,人们鱼贯走上码头。两百余米的老码头,有商贩,有嘈声阵阵,有旧日的气息和回忆。换一张旧船票,登上这艘老邮轮,船客是观者也是局中人,恍惚如武陵人,穿越到不知魏晋的奇妙境地。
一艘名叫“知音号”的船,搭载着“知音”的故事,行进于江面之上。,它象征着武汉在水一方的悠悠历史,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美好愿望,汇集着每个个体的独特记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经典文化意象。它同时也是“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的承载体和行动主体,将观众带进全天候、多时空的场域之中。
什么是“漂移式多维体验剧”?这是一场颠覆的所有剧场演出,却又通过艺术行为让你感受到的真实梦境。浮生梦醒,这艘叫“知音号”的船,从武汉的过往驶向新码头,将要成为这个城市安放记忆的所在。
一个城市的经典文化意象
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鼓琴的地方。樵夫钟子期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视为知音,几年以后,伯牙又至此地,得知子期已病故。悲痛之下,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一段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伴随着长江的江水,流淌了千年。后人在伯牙鼓琴摔琴的地方修建琴台。 2014年初,在一个风急水寒的冬日,《知音号》的总策划、总导演樊跃第一次登上纪念伯牙与子期相惜之情的古琴台。放眼望去,眼前是曾经架起江岸三镇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1
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的老武汉长江大桥,低头是滔滔荡荡的江水,江上是拨开了江浪前行的千帆竞渡,古人触景生情吟诵的诗句,似乎都生出了触角,千年前的故事,也一下产生了实感。
当时《知音号》项目仍未最后落下锤音,然而江畔“知音”的影子,却在樊跃导演心中生下了根。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无人不知,樊跃却从中看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伟大语言——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信息并不发达的千年前,还是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的今天,“知音难觅”仍是每个人的心头痛楚,对“知音”的渴求,仍然伴随着追寻个体价值的路程,向前无穷无尽地蔓延开去。
樊跃在直觉中认定,倘若发展开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和背后的“知音”文化,有能力也有足够成为一个城市经典的文化意象。
“一生寻找这个知音,也很难寻找到。真的曾经有过?真的可以找到?”在樊跃看来,寻觅的过程,同样也是唤醒自己沉睡的记忆,甚至沉睡的自我的过程。
他将这一过程置身长江上一条名为“知音号”的船中。它向每一个登船的观众,传递“知音难觅”的心有戚戚焉,也讲述武汉和长江的故事。
江、船、人,一座城
武汉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市井的——是池莉和《人来人往》的武汉。香港的动画片麦兜系列第一次移景内地,选择的也是武汉。屡败屡战的麦太,在熙熙攘攘的武汉街头,有了一种市井的雄心:“武汉成就了热干面和鸭脖,也能成就我。”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2
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武汉也一度是革命和红色的——是辛亥革命里的隆隆炮火。革命的星火由武昌燃起,燎至汉口、汉阳,烧遍全国。
樊跃导演面对武汉,将其描述为一个“深情的城市”——它似乎经历了所有的历史,然而却又默默矗立、默默承受。然而无论是市井的武汉、红色的武汉还是深情的武汉,这座城市傍水而生,追根溯源是一座凝聚了江河记忆的城市。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咏叹“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夏口”指的就是武汉。日本学者斯波义信在《中国都市史》中将汉口作为商港的历史追溯到1465年。汉水、湘水、珠江这几条纵横交错的南北水路,因长江而交汇贯通,这里成了东西南北的水运中心。来自湖南北部的米、茶、木材、矿产、牛、药,与来自江浙的盐、纺织品,经由船支木桨,在这里的纵横水路中行走交换。港口停泊的商船浩浩荡荡。沿着长江的西城墙,无数港市建立起来,数万间商家店铺如梳子齿轮一般比邻而立。
1861年,汉口开埠,成为新增的10个条约口岸城市之一。这里出现了租借地,蒸汽船来了,外国的公司、买办、资本也竞相到来,钢铁厂成立起来,金融机构也建立起来。
二十世纪初的汉口享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斯波义信将这时的繁华武汉称为“巨大的都市”。后来,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而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也。”而这巨大的都市、重要的商业中心,都得益于长江。
与水相关、与船相关——这是导演樊跃面对武汉和整个项目最初的判断。越往后,越是深入研究武汉的历史,这一直觉越是强烈。于这座城,水和船是起点,水冲出港口,船聚在一起,于是有了港市,继而成为都市;于这里的人,水和船是最初生长记忆,是安生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3
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立命的所在。“江、船、人,这之间的交互关系形成了城。”在樊跃看来,这是武汉码头文化的核心部分。
船作为载体,小则承载了江城的生活场景,大则承载了武汉身后的长江文化。 “外来者、本地人、城市、生活,都与之船发生关联。”在樊跃导演的设想中,这艘船如同一个巨大的记忆系统,一个平凡却特殊的场景,包含着远超过可见可闻的体验。“一艘船,将行动、人情、面貌都勾连起来,它是载体,是剧场,也是城市最初的记忆。”
一段行动的旅程
《知音号》的故事发生在船上,然而演出和观看的过程,从上船之前就开始了。
这艘复古邮轮连接了过去与今天,船从两百来米的老码头驶出,叫卖、喧嚣一切都是过往的样子。拿一张旧船票,持一张旧报纸,兜里揣着是旧时候的钱币。观众从登船的那一刻起,就走进了一段过往的时光,又开始了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
整艘船都是戏剧上演的舞台,三层各具特色的船体空间,灯火通明的主甲板餐厅,浮沉晃动的近百间客房,勾勒了一个漂浮在水上的戏梦空间。与传统剧场演出在观众席上正襟危坐的体验不同,观众可以在内部自由行动,体验在船内每个角落发生的故事。你可以踏进客房舱门,打开屋内的衣柜。选择一件符合舱内氛围的服饰替换上身,甚至化上妆,穿梭于每一间客房,在吧台休息喝杯小酒;可以翻看船舱桌上泛黄的书信、触摸老旧的家具摆件,抬头透过舷窗,说不定会看到一个剧中人站立甲板之上,仿佛回忆这里的故事;还可以远离人群,坐在船舱的床上回味这一切。一切都仿佛是活的,都与观众每刻的呼吸与体验紧密共生。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4
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船上的每一个场景还暗藏着故事的线索。整艘游船被打造成一个梦境般的多维空间,演员们各奔东西,观众观看追随,分散的线头一而再再而三的交叉重叠,在不断选择、转移、放弃、思考之后,观众似乎越来越靠近故事的真相。然而此时,真相也许并不再重要,甚至故事本身也不再重要。要体验的不仅是一段故事,也是一段与历史、与诗意联系的想象。计时的方式在船上被重新定义,过去、今天和未来通过一艘船、一段旅行相互勾连。
在导演樊跃的认识里,把戏剧带出剧场,带进船舱,只是打破一切常规和安全公式的开始。他希望观众们用行为与动作寻找知音,希望观众真正处于戏剧深处与之共振,让现行的行为规则都消失。 “所有的样式都被重写,不同于以往观看的戏剧演出。对观众来说,这一过程也许是陌生的、刺激、惊叹的、游戏的、好玩的,但更重要的是体验“。这种交互的体验,是彼此间通过行为撞击而达到的自身真理与感悟。把故事找出来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找出来的过程。
“知音号”从老码头出发,一路串联起武汉的地标性地点,最终于新码头靠岸,恰是一趟穿越城市、时光的旅程。在导演樊跃的构想里,无论是旅程还是戏剧,都是触发感触的载体,在船上寻找的是故事,也是寻找自己。“借江水,借船、借一次旅途,最后抵达的是观众自己的内心和记忆。”
一场转换艺术与生活的观看
樊跃导演将《知音号》定义为“漂移式多维体验剧”。“漂移”来源于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樊跃把漂移的概念借用到戏剧领域,既是樊跃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成为戏剧创作解放思维的开端。
“故事是虚构的,然而过程却是真实的,它连接了每一个个体各自不同的生命体验,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5
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甚至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忆。观众与演出空间‘观看’的关系被重新定义,演员与叙事的‘表演’关系也被改写,同时被改写的还有观众与演出的关系。”
如同英国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曾经提出的经典问题:当再现不再只是简单地复制世界,同时也生产着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我们应该如何观看?什么又是“真实”?
《知音号》追问的,也是相似的问题。当故事、戏剧和人生的体验被接连打破,真实和虚幻的界限也愈发模糊。从一个简单的、限定的故事出发,人与人之间延展出无数段复杂的关系和碎片化的故事。故事的碎片、戏剧的碎片、人生的碎片肆意飞舞,在碰撞、重组的过程中,置身于同一空间中的人相遇、交谈、离别,他们观看和体验到的,也许不仅仅是戏剧的碎片,更是人生的碎片。
樊跃更希望将“知音号”的旅程视为一次创造性的艺术行为。它突破了传统戏剧的种种限制,在茫茫长江这一绝无仅有的舞台背景下,借用水的动感、船的动感和人的行动,富有冲击力地表达每个人与未知知音间发生联系与碰撞的可能性,表达一种生命原始的真理。”在长江上动,是寻找知音的是行为,也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在樊跃的视野中,船是一种特别多情的载体,让人与人的相遇发生了可能性。“可能性是真实的,是被造出来的可能性。给所有营造一个自然的互动与解脱。” 伴随着这个过程,人性得到了揭示、探讨与补完,《知音号》最内在的价值和最崇高的灵魂缓缓展开,一览无余。
这是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将要达到的图景。观众被角色化,故事与观众的生命经验发生联系,艺术与生活,在观看与被观看的过程中自在转化。戏剧、艺术、文化,当这些抽象的名词被放大到极致,往往是对体验和生活本身的回归。导演樊跃设想,在“知音号”的船上的所有体验,是影像、戏剧、观众共同的行动,但是究其本质,仍然是一段旅行。这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6
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段旅行关乎城市。它发生于城市身畔的江水之上,在浮动摇晃中,缓缓浸润着城市的昨天、今天、明天,慢慢氤氲出专属于武汉的城市肌理。如武汉一样,它生发于宏大,又体现于微小,带着江河的记忆,但是又落足于日常。这段旅行也关乎人生。上船和下船,仿佛是对人生的绝妙暗喻,换一个角度观看,旅行也许是一个生命的全程。
著名导演樊跃解读武汉文化大剧《知音号》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