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

2020-02-2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1980—2003 年,世界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 1991 年为拐点,分为两大发展阶段(见图 1):第一阶段为 1980— 1991 年,劳动力参与率先急降(1980— 1985 年,由86.0%下降至 85.09%,降低了 0.91 个百分点),后缓降(1986—— 1991 年由 85.03%下降至84.47%,降低了 0.56 个百分点) 1991 年(84.47%)与 1980 年(86.0%)相比,下降了 1.53 个百分点;第二阶段, 1991— 2003 年,劳动力参与率仍为下降趋势,先缓降(1991—— 1995 年,由84.47%下降至 84.14%,降低 0.33 个百分点),后急降(1996 2000 年,由 84.01%下降至83.26%,降低 0.75 个百分点) 到 2003 年为 82.35%,比 1991 年下降了 2.12 个百分点 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下降的幅度较大。

1980 —2003 年,世界女性劳动力参与水平总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见图 1),以 1992 年为拐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80— 1992 年,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1980— 1985年,劳动力参与率 5 年上升 0.72 个百分点;1986 —1991 年, 5 年上升 0.68 个百分点,并在1992 年达到峰值(54.44%),与 1980 年(52.46%)相比,上升了 1.98 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为1992 —2003 年,劳动力参与率呈下降趋势,每 5 年

下降幅度呈缩小趋势 1992 —1997 年,劳动力参与率 5 年下降 0.96 个百分点; 1998 —2003 年, 5 年下降 0.63 个百分点 到 2003 年为52.69%,比 1992 年下降了 1.75 个百分点。

对于已婚女性而言,除了个人因素之外,家庭资产 丈夫收入水平 孩子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妇女的劳动力供给选择

从这三年数据回归结果看,妻子年龄对其自身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 由于女性更多承担家庭劳动及生育抚养孩子,使得已婚女性生命周期内的市场劳动时间要少于同年龄段的男性,且 年龄 劳动力 供给剖面更陡峭 而对于一直备受争议的影响因素 丈夫收入,其对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现出和国外研究类似的结论,即丈夫的收入对已婚女性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随着时间而降低 可能的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获取收入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以及相关政策对女性的倾斜,越来越重视女性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使得女性在进行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时更多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进行考虑,表现出的是一种 主动选择 ,而不是依赖于丈夫收入而进行的 被动选择

一、 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

与男性劳动力就业相比较,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呈“M形”。因为女性需要在家庭内承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职责,所以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比较特殊。从劳动力参与的生命周期看,女性劳动力就业呈“M形”。在女性的生命周期中,15~20岁年龄阶段,劳动力就业上升,形成第一个峰顶;20岁以后,由于结婚生育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就业下降,形成一个峰谷;大约在35岁左右,

劳动力就业形成第二个峰顶;50岁以后,劳动力就业下降。女性劳动力在生命周期内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年轻和中年以后分别出现两个峰值,这种现象被称为女性“M形”就业或者“双头”就业。

(二)女性婚后的劳动就业取决于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这样,女性婚后作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劳动就业决策既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制约又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决策行为。假定家庭中男性(主要指丈夫)已经就业,家庭中的女性(主要指妻子)是否就业,是以能否得到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为决策原则的。如果妻子因就业带来的效用小于闲暇的效用,妻子会选择不就业,因为妻子选择就业获得的收入,还不能补偿因失去相应本文由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第一时间和我联系 如果遇到该显示图片的地方没显示出来,请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另外再次声明,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的闲暇而降低的效用,于是家庭的整体效用损失所以妻子会选择不就业;如果妻子因就业带来的效用大于闲暇的效用,妻子就会选择就业,因为妻子选择就业获得收入,由此增加的家庭效用大于因就业而相应减少闲暇而减少的效用,家庭的整体效用增加所以妻子会选择就业。由于社会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他制度因素的影响谁去就业、谁去承担家务由就业后预期能得到的工资率和家务劳动的效率决定。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角度看,一般地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所以婚后女性相对偏重于家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家用电器的普及、女性独立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逐渐减弱,收入效应逐渐增加。

(三)女性就业带来的双重角色冲突。客观上讲,由于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看。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社会方面的差异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是在社会制度及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建立、传递和巩固的,是可以改变的。 现代社会的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

家庭去就业,在单位和家庭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承担着家庭和单位的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兼顾事业与家庭。这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及由此而可能存在着劳动效率的波动。事实上,一般情况下,未婚女性员工入职后,过不了多久就会恋爱,恋爱了不久结婚,结婚了不久怀孕,怀孕了又要休产假,产假完了上班又会担心家里的孩子等等,一直要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女员工的心才能稍安定一些,这个过程几乎需要三五年时间。看起来男性与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似乎确实存在。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企业会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和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从而成为限制女性就业的一个瓶颈。女性因其生理机能而决定了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当企业主面对女性怀孕生产、哺乳抚养后代等义务可能对企业造成利益损失时,往往考虑自身利益,这是理性的、正常的选择。总的来说,因两性差异而造成的就业不公平竞争是影响女性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公平与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

1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水平较高 但总体上比男性劳动参与率低

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整体水平比世界水平要高 ,比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日本和韩国也要高。 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 教育水平和收人水平较低 ,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各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较高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资料计算的结果, 我国2000年 五普 普查时点上劳动力参与率为76.82% 其中男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82.94% ,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70.57%,男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2.37个百分点

2 女性就业岗位需求与其就业技能 短缺 相关性

知识是培养人类活动能力和提高活动技能的重要基础 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思维活动成果 在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尤为重要 所谓知识经济 其实质就是高技术高文化经济的积累和利用 在知识经济中 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 而不是经济增长的 外生变量

根据男女就业率波动的动态分析 两性就业率的差异随着就业时间的推移不断缩小 女

性就业率不稳定波动其原因之一是低就业质量技能的凸显 在劳动力市场分化进程中 高素质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女性的学历层次 知识结构 专业结构 综合素质 甚至于就读的院校等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女性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中的特殊性 从而产生格兰诺维特所言的匹配问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定位调整中 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的新发展和劳动力人才市场变化的新要求 许多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变化错

位 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众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只是单纯立足于学校自身内在结构变化 而不是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 导致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 这种情形不仅使高校存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差距 而且其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专有性指向特点忽视了农村服务指向 这种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到女性的就业进程

3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 高等教育如学率的提高 技术进步对高素质结构劳动力的需求 以及高学历者的较高工资收人等 造成女性就业年龄推后 女性青年劳动参与率下降 1990年 我国15-19岁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

67.05%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70.52% 到2000年相同年龄段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为全国50.38%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参与率51.74% 分别下降了16.67个和18.36个百分点

4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城市总体水平比农村低

比较城乡女性劳动参与率 城市女性劳动参与率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 第五次人口普查10%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2000年 五普 普查时点上城镇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67.64%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是59.30% 农村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为82.62% 其中女性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是77.78% 城镇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 无论全部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还是分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 均低于农村人口的相应劳动力参与率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比 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直线上升 而城市女性劳动参与率则明显下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