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探索I— 西双版纳勐海县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初探 罗勇.徐平 (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云南昆明650051) 摘要:普洱茶作为云南独有的特色茶类,以其优良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云南茶产业的核心品牌。勐海作 为云南优质普洱茶出产地之一,其独有的“勐海味”被广大茶友称道。文章针对勐海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 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可供政府决策参考。 关键词:勐海;普洱茶;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 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68(2008)01—0038—02 云南省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和产茶大省, 而云南普洱茶作为云南独有的特色茶,以其优良的品 和、勐混、勐宋、勐阿、勐往、勐遮等乡镇,全县精制茶 工业总产值(现价)近5亿元,实现增值税2000余万 元。随着近年来云南普洱茶在市场上的热销,农民种 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云南茶产业的核心品牌。勐 海作为云南优质普洱茶出产地之一,其独有的“勐海 植茶叶的积极性高涨,新植茶地快速增加。到2007年 初,全县茶园面积猛增至2.4万hm ,茶叶为勐海各族 人民带来了希望。在科技推广方面,勐海县科技局、省 农科院茶科所联合勐海古道源茶业有限公司等科技 型企业,对全县知名茶产区如布朗山、南糯山、勐宋滑 味”被广大茶友称道。如何发展壮大勐海普洱茶产业, 充分发挥勐海的资源优势,促进茶乡广大茶农增收致 富,是当前勐海县委、县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勐海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勐海县简介 竹梁子等地的茶农进行现场种植技术、茶园管护及茶 西双版纳勐海县是云南省优质普洱茶原产地之 一树鲜叶采摘示范等开展科技培训。通过开展科技兴 农、科技扶贫和技术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加速了科技 成果在全县的推广应用,为提高勐海茶叶生产的科技 水平作出了贡献。 二、存在问题 (一)茶园管理技术落后 1.老茶园管理。勐海约有老茶园7600 hm ,品种混 ,植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全县土地 总面积511 km ,山地占93.5%。森林茂密、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候18.1℃,相对湿度82%,土层深厚肥沃、有 机质含量高。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 17 1800 m之 间的山地丘陵,区域内常年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 酷暑,冬季雾多,云雾缭绕,有茶树生长最适宜的优越 自然条件。县总人口28万余人,有傣、哈尼、汉、拉祜、 布朗、彝、回、佤等8个世居民族,各族人民种茶、制 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 (二)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茶产业是勐海县传统经济支柱产业,著名的1700 年茶树王就生长在该县的巴达乡,茶是当地各族人民 尤其是山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据2007年统计 数字,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64万hm ,投产面积1.3万 多hm ,茶叶产量(毛茶)1.1万t,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 杂,良种率低,管理较为粗放。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 现许多古茶树、古茶园只采不管,采摘过度,茶树退化 严重,产量低下,平均单产基本上在300 kg/hm 以 下。近年来,随着生态茶、有机茶的开发,尤其是以老 茶树茶叶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走俏,古老茶园的经济 价值迅速显示出来,古茶树茶价大幅提升,茶农开始 进行管护,但基本上属于粗放管理,许多茶园出现了 茶树未老先衰,产量超低的现象,古茶树生存状况不 容乐观。 的古茶树古茶园共3000多hm ,主要分布在勐海格朗 收稿日期:2007—09—26 2.新植茶地管理。云南普洱茶的热销,带动了茶 38 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壁 2008 1年第 期 _I改革- 八千 门l5J,探索 丁 农种植的积极性,但也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三年间勐 茶山风情游等,不断提高古老茶乡的知名度,同时又 可促进茶产业的提升和增加茶农的收入。 海县新植茶地增加9000 hm ,面临以下几大问题: 是品种参差不齐,大叶种和1J、叶种混杂,茶农 3.与茶叶科研机构如省农科院茶科所、云南农大 茶学院等加强联系和合作,积极引导茶农做好新建茶 园的管护,1,-5基础较好的普通茶园通过技术措施转换 为无公害茶园。扶持科技型茶业企业,推行“科研院 校+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优质无公害普洱茶 在优良品种的选择、无公害栽培、安全生产等方面科 技意识淡薄,相应的科技支撑力量薄弱。二是毁林种 茶、毁地种茶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全县茶叶发展规 划制订不够完善,盲目追求面积,必然导致茶地病虫 害增多,致使茶叶品质及产量下降。 (二)新建茶厂发展过多,茶叶加工市场管理不够 目前,整个勐海县的茶厂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 就达1 12个之多。所出产品名目花样繁多,让消费者 眼花缭乱,无从选择:生产企业科技含量低,加工工艺 研究贫乏,凭经验生产,相应的标准指标体系不健全, 在生产中操作不够规范:整个生产的周期长,卫生安 全性有待提高。生产的普洱茶产品品质上表现为不稳 定,缺乏质量意识,普通消费者无法对普洱茶产品有 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市场混乱。 (三)茶农科技意识低,不利于茶产业发展 勐海是一个多民族县,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 异,加之地处边疆,交通、通讯、文化等信息闭塞,接受 科技和教育的机会少,茶农科技意识谈薄,不利于茶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积极引导,加快茶叶传统产业发展 1.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全县茶资源的认识,把握机 遇,促进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建议州、县政府成立由主 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由县农业局、技术监督局、科技 局、林业局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古树茶(古茶园)保护 领导小组,对全县古茶园区域划定保护范围,特别是 对具有代表性的古茶树实行建档挂牌严加保护,责任 落实到人,把保护法规、措施等落到实处。同时,对古 茶园采取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办法,加大科技培训力 度,实行严格的管养,制订切实可行的采摘技术规程, 以合理利用促进现有资源更好的保护。 2.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进行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 开发利用研究,积极开展品种资源筛选、良种选育及 繁育等工作。同时,积极向国家、省、州申报古茶园保 护区,加大对古老茶园的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 文化、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茶园观光旅游, 积极引进外来资金、人才,开发南糯山、布朗山等地的 种植基地。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加紧对全县茶农的技 术培训,加强对茶农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技术指导, 推广宣传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 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茶叶原生地,从茶园 管护、茶叶品质控制等方面进行技术辅导,提高茶园 单位面积产量及效益。 (二)强化茶厂及茶叶交易市场管理 1.加强管理,规范市场。政府应严格监督勐海所 有茶厂按照《普洱茶综合标 隹(DB53/103—2006,DB53/ T171~173—2006)》进行普洱茶生产,按照QS认证标准 执行;加大对茶叶初制、精制环节的监管力度,相关部 门要严格审查产品商标,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取 缔;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把好茶叶加工企业准入关,保 证茶叶品质,维护勐海县茶叶声誉,对以次充好,制假 贩假,不正当竞争者,予以惩处。 2.积极引进资金参与市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进 行行业整合及招商引资,搭建勐海普洱茶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好新建成的勐海普洱茶文化街,通过举办勐 海茶叶交易会,学术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文化 交流活动,为勐海茶叶企业搭建生产、交易平台。 (三)加强培训,提高茶农科技、文化素质 1.加强科技培训,促进全县茶农素质的提高 积极鼓励茶农学习汉语,增强交流的意识。定期 邀请各级科技人员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加强茶农科 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结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有一定收入和资金的村庄(农户),政府要尽力帮助 建立相应发展规划,引导消费,建立试点乡或村,并逐 步在全县进行推广。 2.建立茶叶协会。目前勐海全县共有茶叶初制 所400多个,应鼓励并引导茶叶初制所建立茶叶协 会,经统一培训后,可配合各级科技人员对茶农进行 茶园管护、鲜叶采摘及毛茶制作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提升茶原料品质。 ! 型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