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体系的探索

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体系的探索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体系的探索

【摘 要】如何培养能够献身医学事业、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医德品质、担负起救死扶伤职责的医学生,这是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努力的方向。本文从完善医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提升医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突出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医德实践,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建立灵活的医德教育评价方式;加强医德教师德育理论与临床的有效结合六个方面对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 医德教育体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50-02

高职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医德素养如何,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家庭的悲欢离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就把职业道德教育界定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何培养能够献身医学事业、尊重他人生命的良好医德品质、担负起救死扶伤职责的医学生,这是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努力的方向。笔者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德育教师,以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

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体系做一些探索。 一 完善医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 1.要加强“两课”的学习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医学院校出现了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因此部分医学生就出现了“重技能轻品德”的错误认识,认为两课的学习无关紧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医学生必须加强“两课”的学习,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形成良好的医德打下政治基础。 2.合理开设医德模块的相关课程

早在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了对医学院校必修课的调整意见,认为医学课程应该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提出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改为必修课程,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目前学校开设的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课时较少,仅有20学时到30学时;教材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多为空洞的理论,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教师几乎全部是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第一,由于高职医学生年龄小、文化基础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应适当加大课程学时。第二,教材要与时俱进。教材应将教学改革与教学成果更好地吸纳在教材中,与临床紧密结合,将部分经典案例运用到教学中。第三,科学

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目前医德课程几乎全部是理论教学,缺乏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因此建议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达到对理论的深刻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外,要融入美学、公共艺术课为辅修课程,通过对艺术的学习、熏陶、感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进行提升医德素养的学习。 二 提升医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977名在校学生就“对学校专任医德教育教师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现仅有27%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究其原因,学生认为医德教育的课堂就是教师空洞的说教、满堂灌、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甚至认为我们的医德教育课无关紧要。因此,怎样提升医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医德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因为喜欢自己而喜欢这门课程。例如:教师不美甲、不化浓妆、在校园里开车不鸣笛、不吸烟、在教学区不高声说话、主动向学生问好等,点点滴滴的小事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教师优雅的谈吐、以身作则的一举一动,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其次要加强业务学习。由于医德教育实践性较强、与社会热点结合颇

为紧密,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密切关注实时动态、收集学生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有效结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 ――――――――――――――――――――――――

* 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

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学习,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地学;要对医学临床、护理专业的知识有所涉猎,也可以走进教室听专业课教师讲课,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与临床有效结合起来。再次要时刻谨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求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还要对社会生活有着正确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处理医患关系,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迫使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最后要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将“愤悱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设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如:通过安排学生亲自访问、调研、收集资料,形成最美医生典型事迹报告,就会增强学生今后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突出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笔者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你个人品行的

提升是否有帮助”的问卷中,全校977名学生有59%的学生认为有些帮助但不明显;14%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可见,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进一步突出医德教育。第一,精选主题教育内容。可以安排新生宣读《医学生誓言》,激发学生的医德情感;以5.12护士节等重要医学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以突出“高尚医德医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朗诵比赛;以当前医患关系的热点问题,开展模拟情境的角色表演,增强职业体验。第二,营造主题教育的校园环境。高职医学院校的校园里,要突出医学的特色。通过建立医德名家塑像、医德名言警句长廊、优秀校友事迹简介等,有意识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利用好网络平台。可以创办网络医德讨论区,安排专业的医德教育老师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就社会医疗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开放性和互动性才能融为一体,医德教育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 强化学生医德实践,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医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的讲授,学生在教室的讨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的体味才能更深刻、才能学以致用。学校应该注重并提供相当规模的实践活动中心,将校外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实现由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如:去医院、社区诊所、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地,开展义工活动或为患

者提供基础的护理和咨询。通过为患者擦身、剪指甲、陪护等工作,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与医护人员的交流,了解当今社会对本专业的新要求;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更好地把人际沟通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认识到科学交流的重要性。 五 建立灵活的医德教育评价机制

医德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体现对学生能力和认知的总体评价,着重强调医学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第一,建立长效的德育考核机制,从入校开始就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并与毕业挂钩、与评选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挂钩、与实习和就业挂钩,真正从学校和社会开始重视医德教育。改变过去唯技能、唯成绩的误区。通过肯定好的医德,纠正不良的认识和行为,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巩固与提高医德教育的成效。第二,对医德课程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改变过去以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对学生的评价应将期末成绩与过程考核成绩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如:出勤、提问、作业、阶段测试等过程考核的内容占50%,期末试卷成绩占50%来综合评定。第三,改革期末考试的形式。医德教育的评价,应该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的能力,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护理伦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可以用角色扮演、情境设置,通过案例分析、现场作答的评

价方式;也可以根据如“医学实践中的伦理困境”的社会问题,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出调研报告或论文进行评价。依据课程的特色,可以对考试的试卷进行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半开半闭考试等多种形式。

六 加强医德教师德育理论与临床的有效结合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认为当今医德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讲授与临床实际相脱节、认为专任医德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临床知识。现在的医德课程往往由德育教师担任,而德育教师虽有着丰富的马列理论知识,但对于医学知识、临床实践却是一片空白。如果由临床的教师担任,又存在了临床实践经验强但是德育理论弱的弊端。因此就急需加强医德教师医德理论与临床的有效结合。学院应定期选派医德教师深入到医院调研学习,通过与医务人员的沟通、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收集发生我们身边的案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把理论与临床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有血有肉,学生才能有效提升其医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和谐医患关系视野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5)

[2]邝红妹、杨棉华.美国医德教育对我国高校医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3]陈逸萍.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宜

春学院学报,2007(4)

[4]张玉萍.高职院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 〔责任编辑:庞远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