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之瑰宝,古建筑史之奇迹——应县古塔

国之瑰宝,古建筑史之奇迹——应县古塔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国之瑰宝,古建筑史之奇迹——应县古塔

这座位于山西朔州市的应县古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阁楼式木塔,其年代之久远、结构之精巧繁复、形制之巍峨磅礴、营造技艺之高超,已然成为世界现存同类古木建筑之孤例,实属国之瑰宝、古建筑史之奇迹。其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古塔

世界三大奇塔,应县古塔、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 01 应县古塔历史及现状

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的大门与佛寺大殿之间。塔呈平面八角形,塔身外观明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底层直径30.27米,建筑总高度67.31米,相当于现在的20层楼高。其通体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巍峨壮观。

应县古塔全貌 古塔近观仰视 塔内彩塑佛像 彩塑佛像 彩塑佛像

佛及胁侍雕塑,生动有趣 塔内大佛彩塑

伟大的建筑,来自于一个辉煌的时代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宋辽相争对峙,终因辽国军事胜利而有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换得了长达百年的和平。辽国通过宋朝的巨额岁贡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此后国力空前强盛,加之辽国皇室对佛教的笃信和热衷,辽国萧后萧耨斤便是率风于先者,其父籍金城(应州治所),又属西京之近畿,所以今天的应县便有幸成了建塔的福地。

辽、北宋时期并立形势 史上著名的宋、辽“澶渊之盟”

木塔内的三位辽国皇后壁画(上3)

它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其世界级建筑瑰宝的历史文物价值。在1933年梁思成至山西实地考察测绘时,其惊叹叫绝,“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更有古人赋诗赞叹其惊世骇俗:“玲珑峻碧倚苍穹,海内浮图第一工”、“如峰拔地耸霄雄,万木桓桓镇梵宫”。

梁思成1933年至山西实地考察测绘

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人伊东忠太,曾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这样对比应县木塔与日本的木塔:“斗拱之制变化之多源自意匠之丰富,这与日本那种千篇一律、每一层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优孰劣自不待论。”

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

然而虽历经近960余年岿然不倒,但饱经风雨侵蚀、地震损伤、战火破坏和人为不当修缮,木塔塔体已扭曲变形。在1934年也就是梁思成考察测绘后的第二年,当地乡绅在主持修缮过程中以“宝塔不玲珑剔透,有碍观瞻破坏风水”为由,居然拆除了木塔二至五层的砖墙和斜戗改成了格扇门,对塔体承重结构产生了严重影响。

现存古塔外廓均为格扇门

古塔原来塔身的五个明层,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的当中一间安装格扇门外,其余外廓都是内含木斜撑的砖石结构,这与我们目前看到的塔身外观是不一样的。外廓砖墙被拆后梁思成先生曾扼腕痛惜,称其为“现在不惟壁画失亡,且因改换格子门,拆去斜戗,危及塔身的结构,比民国十九年战争中弹时损害尤烈,可谓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之厄运。”

左侧应县古塔摄于1933年前,右侧为现存古塔,2~5层外廓拆除了砖石墙体均改成了格扇门窗,外观差别明显

十余年后,木塔表现出的“病态”,证实了梁思成当年的忧虑。1950年,时任清华大学营建系副教授的莫宗江,参加雁北文物勘查团再次探访木塔时,发现它已扭转、倾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塔其实为一座“斜塔”,目前第二层立

柱部分严重内倾,顺带第三层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多严重呢?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公布的监测数据最为详尽,“塔体已扭曲变形,荷载失衡,出现严重的倾斜压缩。塔身整体向东北倾斜65厘米,塔身累计压缩88厘米,二层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对下沉值达20厘米,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东北方向倾斜达50厘米等,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处出现构件劈裂、梁枋折断、结构走闪错位等险情。”

整体倾斜严重,一目了然 古塔二、三层倾斜部位明显

古塔立柱承重构件最严重的倾斜程度超过11度,塔身变形损伤情况不断恶化,全面修缮迫在眉睫。但由于其结构复杂、年代久远、塔内历史文物陈设较多,修缮方案始终争论不定。自1989年开始研究应县木塔保护工作以来,实质性的大修方案可谓“难产”30余年,目前仅以维持现状为基础,重点对木塔二、三层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进行保护加固,以控制其继续倾斜。

二层实测倾斜角度 二层倾斜场景

二层明层柱框倾斜现状示意图 02 古塔木构结构特点

这座木塔结构之复杂、构件之繁多,全部架构均由卯榫咬合而成,总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结构自重2600多吨,堪称世界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

古塔全貌

中国营造学社手绘的古塔全貌和剖面 古塔外部构造介绍

从平面布置来看,木塔整体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将木塔平面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阑额、普柏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较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

木塔柱梁枋结构示意 木塔承重框架示意

其承重构件柱共有658根,其中主柱312根,辅柱346根;横向承重、支撑构件阑额及普拍枋(联系柱子位于阑额之上,传递荷载给柱子和阑额的叫普拍枋;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其主要作用是承托上部斗拱的叫阑额,又叫额枋)一共304根;梁栿(用于连接柱子和阑额及普拍枋的构件)248根;斗拱约4800个;其它重要的散斗构件大约9000个。

所谓“阑额”、“普拍枋”结构介绍 木塔结构构造分解示意

首先,先用柱子和阑额及普拍枋把主体框架搭起来;但因为是木构咬合隼接柔性铰点较多,这样搭建起来并不稳定牢靠,所以就用梁栿固定住柱子和阑额及普拍枋;为了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再把斗拱放在柱子和阑额及普拍枋交叉的地方;然后再把栌斗和散斗加上去。大致木构拆分如下图示意:

木塔大木构拆分示意

说起来简单,但要知道木塔光形态各异、功能有别的斗拱就多达54种,我们大致排列组合一下就知道构件之间的组合会有多复杂了。它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为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外檐及补间斗拱

转角斗拱分级出挑细部构造 塔内顶部壮观华丽的斗拱群

木塔外观明为五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夹带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刚度较大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在历代的修缮加固过程中,又在暗层内非常科学地增加了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组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圈梁结构。有了这四道刚性圈梁,结合明层的柔性结构,间隔型的“一刚一柔”,使木塔的整体强度和抗震性能也得到极大提高。

木塔明、暗层剖面示意 塔内暗层结构 塔内暗层结构

另外连接梁、枋、柱为一体的柔性斗拱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承受风载和地震水平力作用时,依托木材之间产生的位移和摩擦,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除此之外,木塔内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相对刚性整体。这也就初步解释了古塔900余年历经大小40余次地震而不倒的原因。

塔内外槽横向联系构件

古塔结构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通过卯榫结合、刚柔并济的结构特点优化了建筑的耗能减震作用,即便放在当下也令建筑界学者们叹为观止。

03 古塔修缮饱受争议的“四种方案”

广为人知的第一轮修缮方案出现于自1999年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成立至2004年,期间相关文物部门先后邀请50余位专家现场考察木塔,并委托23家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勘察设计单位,完成了40多项前期勘察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架大修”、 “抬升修缮”、“钢架支撑”、 “现状加固”等方案。但遗憾的是,针对不同利弊各路专家争论不休,始终未能统一意见。

关于应县木塔保护方法的思索,从梁思成先生发现木塔后就开始了,关于木塔的保护修缮是落架、支撑还是抬升,成为业界20余年来一直争论的重点之一。纵观文物建筑保护史,中国还没有哪个古代的建筑遗产有过如此的魅力和经历。

【落架大修】:所谓落架大修,指的就是把木塔所有的部件全部拆下来,把坏的修好,无法再使用就换成新的,把原本好的再重新装回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史上是最传统的维修方法,应该是最治标治本的。建国后也不乏部分落架维修的中国古建筑,比如晋祠圣母殿,以及山西十余处木结构建筑。

落架大修过的晋祠圣母殿

可现实情况是残损构件更换率极大,其复杂的斗拱结构、数以千百计纵横交错的柱枋构件拆除复原工作难度难以想象,谁能保证拆除后的构件还能不能放回去?此外,在拆除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塔

内槽现有壁画、泥墙彩绘等珍贵文物的大面积损伤和消失,因此反对声音颇多。

有人对比中国和日本的古建,为什么日本的古建筑看起来这么新?因为日本对古木建筑一直采用的落架维修,其理念在中国很难被接受。例如其药师寺东塔、唐招提寺金堂都经历了漫长的落架大修,却无法将古建筑的历史信息全面无遗地保存下来。

落架维修的日本药师寺东塔、唐招提寺金堂

最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预,维护木塔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国字部门的论调一出,落架大修方案自此便不了了之。

【钢架支撑】:就是利用钢结构在木塔内外槽间去支撑木塔,由钢架荷重。在木塔内外槽之间竖起高达三层的钢结构框架,用以支撑已经变形歪斜的木塔二、三层,使木塔三层以下原承重构件不再受力,这个方案可能是所有方案中最为激进的一种。

钢架支撑修缮方案

它的缺点是塔身、台基加上在塔内设置的钢架重量,对木塔地基的危害较大;另外用钢架在塔内支撑,对木塔主体承重构件损坏较多,使木塔内部承重体系发生变化,改变木塔原貌。要是采用这方案,木塔也不叫木塔了,应该叫做钢木结构塔,这方案被毙倒是在情理之中。

【抬升修缮】:将木塔保存尚为完好的三层到五层吊起来,将损坏最为严重的第二层进行“落架”维修,待第二层修好之后,再将上部三层整体落回。这应该是大落架和全支撑之间的折中方案,但抬升装置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难度大、风险大。

抬升修缮方案

事实是这方案相对透明度较高、具备一定的技术可实施性,当年该方案经与会论证的专家全体投票以微弱优势胜出,但在4年后的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修缮方案评审会上,由于难以确认上部抬升之后能否顺利回落到大修后的二层之上,这一方案也被叫停,最终依旧作出“继续观察,暂时不修”的决定,于是又回到了原点。

【现状加固】:即为不改变木塔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局部纠正木塔残损最严重的部位。这方案可以说是作为,也可以说是不作为,短

时间内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其责任风险最小的一种,也是目前采用的方案。它的最大优点毋庸置疑,所谓“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维护木塔真实和完整性”,能最大程度保留现存历史信息。

临时加固措施 临时加固措施

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木塔残损、变形等病状,加固不好还有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所以这方案一直以来饱受质疑和诟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木塔的结构变形损伤、塔体倾斜也在持续扩展,所幸从目前监测的数据看,发展还算稳定,但还能拖多久?

04 古塔修缮的期盼

时光冉冉,自推动应县古塔保护研究工作以来已经过去33年。然而时至今日,实质性修缮方案始终没有落地,让人疑惑又焦急。两年前新华社刊发长文《千年国宝扭曲变形倾斜,修缮方案却“难产”近30年,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应该是反映了多数民众的心声。

现状倾斜,触目惊心 现状倾斜程度视觉效果

木塔内一处开裂的柱子和端头被压劈的普拍枋

原因极其的复杂,有涉及目前国内文物建筑的修缮体制这一核心问题;有基础研究工作不扎实、对木塔认识不清,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修缮技术准备工作并不充分的因素,这也是大修方案迟迟未能落地的重要原因;另外涉及多学科和专业领域,需多部门、多环节合力而为,仅靠文物部门牵头推进显然力不从心。

时间紧迫,抢救保护千年木塔的考题已横亘在我们面前,答好这一考题,刻不容缓,抢救保护这一世界级文物我们没有退路,有的只是责任与担当,奇迹和遗憾也许仅在一念之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