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教学设计教案4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教学设计教案4

2023-01-31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腊八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2、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老舍《北京的春节》中关于腊八粥的语言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二、整体感知 介绍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1、检查预习

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什么事? 八儿等喝腊八粥的故事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思考:文章详写了等粥的过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这一过程。 盼-想-猜-看

三、精读赏析,深入感悟

腊八粥是诱人的,因此让八儿 “喜得快要发疯了”,那么,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 1、分析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到第八自然段,边读边圈画。 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1)一个人进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

得整齐摆到分析: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八儿非常想吃这个腊八粥,所以他一直不断进出想看腊八粥有没有好。也就是说,出去了他又进来了!就这么一个动作(板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的那一份迫不及待。然后,从“碗盏都已预备整齐了”说明八儿非常着急,他一早就把碗盏预备好了,就等着腊八粥新鲜出炉了。还有,从“摆到灶边好久了”,可能并没有那么久的时间,只是因为他非常想吃腊八粥,他比较着急,所以他觉得等的时间很久了。 (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为了一碗粥,八儿眼睛可急红了,就这么一个眼神(板书: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心中的煎熬与期待。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分析:连用两个“妈”可以看出八儿的迫不及待。 (4)“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分析:八儿没饿,却偏说饿了,这不是撒娇,这是耍无赖。一段对话,一字之差,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情。(板书:语言)

小结: 从刚刚的分析中我们看出,在盼粥这一过程中,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语言表现出八儿的心情是:急切好奇(板书)的。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板书:细节刻画内心)。一个动作,一段对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

致。其实,通过细节刻画内心在课文的后面两个场景中也有,默读后面三个场景,赶紧找一找。 2、分析分粥部分

从第9 小节到第11 小节,这是八儿和妈妈的对话,八儿和妈妈在商量该怎么分粥。(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这八儿的话还没说完呢,他心里面还有话要说呀,如果妈妈继续说——

(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1:“是呀,八儿说得对。” 生2:那八儿还得说——

生1:“要不然我吃四碗,你就吃两碗。” 生2:那八儿妈还得说—— 生1:“是呀,八儿说得对。” 生2:那八儿还得说——

生1:“要不然我吃五碗,你就吃一碗。” ……

可见,八儿是想尽办法要把自己的粥分得多一点,还得寸进尺,讨价还价,同时也看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和他的淘气。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分析猜粥看粥部分

自读这两部分,第14小节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鼓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分析: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出此时的八儿虽然没有看见粥,但是他的心却一直想着粥,说明八儿非常想吃粥,说明他急切的心情,这部分其实是人物的心理(板书:心理)八儿啊,人很矮,他还没有灶头高,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那么,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沈从文在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了,读——(齐读)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哎,那八儿猜得对不对?

分析:对,颜色不对。妈妈说了,枣子赤豆放多了。除了颜色,他猜得全都对。就这五处地方,你们到文章当中去找一找对应的句子,再把它们画出来。

八儿猜的全对呀!既然猜的全对,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难道不啰嗦吗?

分析:猜,必须写,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看出八儿他想想也是高兴的。为了吃到腊八粥,把儿调动了所有的生活经验,可见他的急迫。猜想让人喜欢,看见实实在在的更让人喜欢。你们瞧,这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用意颇深,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 过渡:“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

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呃……”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语气词,你觉得该怎么读,读出八儿

的什么来?

分析:这一份满足、惊喜、惊讶、欢喜、幸福,都在这个“呃……”上了。

三,分析文章详略用意

关于八儿吃腊八粥的这个场景,作者只用了24 个字、3 个标点,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分析:蓄势,同时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又是一种写法,避实就虚,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四、主旨探寻

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分析:天真,活泼,可爱,贪吃,狡黠。 我们是怎么读到这些形象的?

塑造人物手法: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

那么,从这篇文章当中,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你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堂总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 作业布置:

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

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