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万以内加法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例题1、2,练习八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 24+43= 35+47= 52+20= 32+59= 53+28= 2、笔算
430+260= 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1)提问:我们湿地的鸟类动物有多少种?爬行类动物有多少种?要求他们一共有多少种应该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计算方法,可能有口算和竖式笔算两种,口算有点难度,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让学生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1 2 2 ( )
提问:从哪位开始加起?个位上写几?十位上写几?百位上写几?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 7 1
+ 3 1 ( )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 7 1
+ 9 0 3 ( )7 4
提问: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比较好写,大家都做得很对!可是百位上的数怎么写呢?2+9=11,相加满十怎么办?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3、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的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加法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123+361= 456+533=
2、367+626= 426+382= 516+703=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例题3,练习八4、5、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小结:前者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加法,后者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谈话: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法,这节课也同样学习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那么,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今天所学
得内容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你觉得它的竖式计算方法会是怎样?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 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 4 5 + 2 9 8 (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 4 5 + 21 91 8
7 4 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师:可以通过验算来检验得数是否正确。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那么,加法该如何来验算呢?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 9 8 + 41 41 5
7 4 3
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 457+293 881+139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八7、8、9、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
43+25= 530+290= 35+49= 450+280= 45+30= 6+84= 540+360= 380+430= 74+9= 46+24 =
470+160= 400+120= 70+480= 49-28= 74-47= 950-540=
350-260= 67-46= 53-36= 560-380= 460-170= 42-25= 57-28= 820-430= 810-690= 810-460= 650-230= 80-12= 480-150= 二、练习过程 1、笔算376+2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如果要验算,你认为用什么方法? 2、完成P40 7
先算一算,再用铅笔和直尺连一连。 3、完成P40 8
先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照第1小题完成后两小题。
4、完成P40 9
小组讨论可以怎么走,哪条路近,汇报。 5、引导学生思考完成P40 10 三、作业设计 1、加法运算。
(1)467+354 (2)563+761 (3)158+280 (4)365+918 (5)348+736 (6)486+734 (7)294+48 (8)57+467 (9)383+274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27+173 (2)806-428 (3)459+164
二、万以内减法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二、探究新知 出示P41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我也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1: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
4 3 5 - 3 2 2
1 1 3
2、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出示例题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列出算式435-86 4 3 5 - 8 6 3 4 9
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注意: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3、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组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及时练:完成P41 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1当十来用。 四、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列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九第3题
先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再针对每一空说说如何求。 4、计算
451-235 540-107 600-409 767-235 600-382 842-758 830-678 407-168 900-241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并会验算。3、培养学生计算认真仔细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算一算:
768-527 327-152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今天继续学习三位数减三位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目问题谁比谁多,列算式:403-158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好竖式,数位对齐。 2、探究计算法则: 这道题能直接减吗?
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小组讨论并汇报 板书:
小结方法:个位3减8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这时先算个位13-8=5,再算十位9-5=4,最后算百位3-1=2。
多请几个学生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403-158的?最后让学生自己对着黑板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 3、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进行验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4、巩固练习
完成P42 做一做 指名上黑板板演 三、小结
说说怎样计算像这样的连续退位减? 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4 4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2、完成P44 5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用竖式计算再填写 3、完成P44 6 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2、能较熟练计算连续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下列各题。
690+30= 287+73= 320-280= 473-178= 说说两道加法题有什么区别?两道减法题有什么区别? 说说每道题的计算过程。 二、练习过程
1、验算上面的第2小题和第4小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P45 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完成P40 9
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再在书上用铅笔连一连。 4、完成P40 10
看谁完成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与差又对又快,请学生上台板演。 5、完成P40 1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铅笔填一填,然后小组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算一算。
(1)507+24 (2)762+159 (3)267-280 (4)805-469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548+173 (2)206-128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十一”黄金周各大商场进行促销活动,小红一家三口到商场去买东西,选好了商品拿到销售单据来到收银台。 出示销售清单:
二、探究新知 1、三位数连加精算 出示问题:
(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解决第一个问题,你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你是收银员你认为该怎么算才恰当? 列出算式:558+225+166= 你准备怎样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其实也可以使用竖式将这三个数同时加起来。写出竖式让学生自己算一算,试一试。 5 5 8 2 2 5 + 1 6 6 9 4 9
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2、三位数连加估算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为什么?
只需要知道准备的钱够不够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所以使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同位互相说说如何估算,指名说理由。 板书:560+230+170 =560+400 =960(元)
3、总结方法: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个问题采取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算,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呢?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6 12
理解题意后,想一想这里是用精算还是估算,交流想法后让学生算一算。 四、作业设计 1、完成P46 13
先让学生猜想两人摆出的三位数,和与差分别接近多少,再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多组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2、完成P46 14
开放题,学生的方案合理就行。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一)(P47 1、2,练习十1、2、3、5) 教学目标:
1、复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过程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四单元学习完了,我们今天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2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完成P48 1 左边4小题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5、完成P48 2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列算式解答 6、完成P48 3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说错误的原因,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1 右边4小题 2、完成P48 5 第一行 四、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第9课时 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二)(P47 3,练习十4、5、6、7)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会估算。 2、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过程 1、完成P47 3 (1)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请学生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完成P47 3 (2)
让学生明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选择估算的方式,并将过程写在每小题下方。 3、完成P47 3 (3)
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4、完成P49 6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5、完成P49 7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把问题写出来,列算式解答。指名汇报结果。 6、引导学生完成P49 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铅笔填空,请学生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三、作业设计 1、完成P48 4 2、完成P48 5 第二行 3、学生课下整理全单元知识导图 教学反思:
考试中答题策略和几个答题窍门
对于中学生来说,最终都要参加升学考试,而考试的遗憾莫过于实有的水平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致使十几年的辛劳毁于两小时的“经验”不足。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考的都是心理素质和考试技术的较量。当一个考生进入封闭考场之后,他的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常数,而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阅卷得分点,这就取决于稳定的心态和答题的技术了。
答题得分到底有什么技巧,这也许是所有中学生们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也许中考状元们能给我们答案。经过中考实战,中考状元们都展现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心态、踏实的知识基础和应试技巧。下面是他们在备考应试阶段总结出的“四先四后”应试技巧。
1.先易后难
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先做那些简单的题目,然后再做困难的题目,先做A类题,再攻B类题。当然,容易和困难是因人而异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虽然试卷本身的编排已经在原则上考虑到从易到难,但这仅仅是命题组的主观认识,而且数学试卷常常被设计为“两个从易到难的三个小高潮”(三类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从易到难;每类题型本身又从易到难),就是说,选择题的难题完全可能比填空题的易题困难,而解答题的易题又完全可能比选择、填空的难题容易。
所以,进入第二遍答题时,就无须拘泥于从前到后的自然顺序,可根据自己的实际,
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被跳过的题目其实还在潜意识里继续思考),特别是不能在低分值的题目上耽误过长时间,防止“前面难题久攻不下,后面易题无暇顾及”。 2.先熟后生
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位、题型结构比较熟悉的题目
后攻那些题型、内容,甚至语言都比较陌生的题目。先做在某些方面有熟悉感的题目,容易产生精神亢奋,会使人情不自禁地进入境界,展开联想,促进转化,拾级登高。 3.先高后低
这是说要优先处理高分题(解答题),特别是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更要注意解题的时间效益,比如:
(1)两道都会做的题目,应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以减少时间不足的失分。 (2)到了最后一二十分钟,也应对那些拿不下来的题目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的前提下的得分。事实证明,“大题拿小分”是一个好主意。 当然,“先高后低”要与“先易后难”结合起来,不能不分难易,专挑高分题做,否则会造成“高分难题做不出来,低分易题没时间做”。 4.先同后异
就是说,可考虑同学科、同类型的题目集中处理(如同为函数题,同为方程题,同为不等式题,同为数列题,同为三角函数题,同为立体几何题,同为解析几何题,同为概率统计题,同为微积分题等),这些题目常常用到同样的数学思想、类似的思考方法,甚至同一数学公式,把它们结合起来一起处理,思考比较集中,方法或知识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
一般说来,数学中考解题必须进行“兴奋灶”的转移,思维活动必须进行代数学科与几何学科的相互换位,兴奋中心必须从这一章节跳跃到另一章节,但“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中心转移得过急、过陡和过频。
当然,在做到以上几点之外,最重要的是你要坚持到最后分钟,忌好胜心理。时间就
是胜利,珍惜一分钟,有可能减少你一分甚至几分的失误。
答完试题后,要认真检查,反复核对,切忌为出风头而草率交卷。要恪守“不到最后一分钟绝不停笔”的良训。
成绩,想真正获得知识,就必须要重视记忆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