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素质的培养策略
2024-08-1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与模式大刷小异,没有哭出英语口语的特点有极少任务型英语口语教材,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相要求。也技 校园网环境下高职英语 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言语和非言同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兴趣等方面仍显不够,语交际能力、满足不或与 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素质 本土学生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相脱节。任务型教学决定 了该手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任务型英力克口语手册是对现有口语教材的必要补充, 设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交际对 象、交际场合、交际情景和交际目的的各种类型的任 ,的培养策略 口彭澄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系 【摘要】校园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高职院校的推广,给 广大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数字化 务;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完成交际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物质 条件和精神条件,图文并茂,并利用高科技设备使现实 交际情景直接进入课堂,使之成为学生交际的利器,帮 助学生有效完成口语交际任务。另外在设计手册时,每 项任务后应有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估,以便学生及时掌握 任务完成及口语提高状况。 总之,任务型英力克英语口语手册将是对现有教材 的一个有力补充,它以实现学生英语口语交际任务为教 学目标,利用现有的各种现代技术设备,以多样的形式 提供给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学习任务,而这些任务又都是 学生感兴趣和能完成的活动,植根本土,它是一种以学 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媒介,以流利和正确的口语会话目 f,示的英语口语教材的必要补充的教学新理念。 交际法教学理论强调培养交际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根 平台。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英文基础薄弱,跨文化素质 低,本文对现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进 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利用校园网资源提高高职英语专 业学生跨文化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校园网;高职英语;跨文化敏感;跨文化交 际;跨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1 H319 【文献标识码】A I文章编号】1009—61 67(2014)05—01 1 3.03 本目标。作为交际法的一种发展形态,任务型教学法本 Ⅱ引言 质上仍旧属于交际法的范畴。其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 恨本目标是完成诸项语言任务。面对我国的英语口语学 习现状,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英力克英语习得模 式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一些不足, 而采用任务型教学理念是对这一缺陷的有力弥补。我们 应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 量,这样,我们才能早日摆脱“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 不断推动中国英语口语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潮正在全球范围内悄悄兴起,中国和世界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商务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 文化正在进行冲撞和交融。由于高职英语专业具有门槛 低、学制短的特殊性,学生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往往是英语 教学容易忽略的环节。本文旨在分析校园网环境下高职英 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对其跨文化素质水平进行评估, 并提出一些有助于师生利用校园网提高跨文化敏感度,以 3 及全面提升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素质的策略。 、 … 程可拉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2006(2) [2】 侯颖任务教学法简介U】l华文教学通讯,2009(1) 3_3 李仙阁]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U]. 河南科技大学,2012(3) [4】 唐湖.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力克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应用 昭通学院学报,2013(4) [5】 吴雪松.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U】.南京师范大学,2004(11). 园跨文化素质的要素 跨文化素质是指英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 具备的妥协和移情能力的总和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 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素质才能把英文学好成功地实现 与外国人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跨 。 。,。文化敏感程度,而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的情感层面21跨文化敏感程度 .。 [6】 杨丽萍学生教师上课——师范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 探I31大家,2012(4) 最早提出跨文化敏感的是Bronfenbrener、Harding和 Gallway。跨文化敏感是指学习者能够认同个体差异,换 [7】 曾传咏“英力克”习得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U】 中国校外教育,2012(5). 位思维,站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下看待问题的能力。跨文 化敏感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不同的文化。跨文化敏感程 度是跨文化素质的衡量尺度。文化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因而文化敏感度的量化评估一直很难实现。Chen&Starosta 认为跨文化敏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层面,包括: 自尊自爱(self-esteem)、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思 想开明(open.mindedness)、为他人着想(empathy)、参 与交际(interaction)和理性判断方式(non-judgment)。 (Chen&Starosta,2000)他首开先河地量化了这6个因素, 收稿El期:2014—3-2 4 发明了73个利克特量表,为评估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敏感 课本知识。这种机械化的文化输入,只会给学生留下片段 程度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的、二维的印象,增加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2.2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 口跨文化素质培养策略的探索与实施 组合。(杨慧,2005)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成为外语教学培 养最终目的,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外语教学的 4.1文化敏感评估 个主要任务,它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依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提 一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有效沟通、完成特定 高学生的跨文化素质,首先要对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进行 交际目的来实现。(杨盈、庄恩平,2007)跨文化交际能力 评估。Chen&Starosta的73个利克特量表是目前较为科学的 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指的是学生派词遣 跨文化敏感测量手段之一,广外的周杏英教授对广东外语 句的语言能力,而跨文化能力是指英语学习者克服母语文 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经贸英语系的四个班学生进行 化的障碍,接受目的语言文化的能力,即跨文化素质。 了测评,发现大多数学生缺少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 通的实际经验,因此,他们在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 目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交际信心方面自然弱一些。(周杏英,2007)高职院校英语专 业的学生,有的爱看好莱坞电影,有的爱听欧美音乐,有 3.1校园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的喜欢和外国人聊天,但是大多数都缺少和其他文化背景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行设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计 的人接触的实际经验,可见,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 划,达到学习目的的过程,目前正在各所高职院校普及。 敏感程度差异很大,只有对学生的文化敏感度进行评估后, 校园网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课堂和课外交流以及信息 才可以系统地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跨文化素质培养策略。 获得平台,也给学生与外部世界搭建了一所桥梁。然而, 文化敏感度评估是教师了解学生,学生了解自己的方式之 高职院校推出自主学习时间并不长,校园网硬件软件都 一,也是提高学生跨文化素质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有待于改善,教师利用校园网的能力有限,对于学生跨 4.2网络自主学习 文化素质的目标设定很茫然,学生依然适应传统教学模 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杯咖啡,那么校园网环境下 式,看不见教师就失去安全感。 的自主学习则是咖啡伴侣,给苦涩的乏味的传统教学注 3.2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特点 入了浓浓的奶香滋味,和传统教学模式完美的结合,使 (1)英文基础薄弱。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英文水 英文教学成为一杯美味香醇的咖啡。在校园网环境下, 平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不深刻,不 教师从幕前走向幕后,借助网络平台,根据对学生的语 擅长通过上下文情境来把握词汇和句子的意思,对于文 言能力水平和文化敏感水平的评估,由传统的知识中心 章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缺乏想象力。 模式向行为中心模式转变,将曾经单一的文化导入,变 (2)跨文化敏感度低。高职学生很多来自农村,接 成一种网络文化体验。教师借助校园网的信息平台,将 触外国文化的机会比较少。英语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门 五彩纷呈的异国文化生动地呈现给学生,通过欧美音乐、 学科,而传统的中学教学模式和高考要求,让许多学生 旅游资源、原汁原味的欧美电影和电视剧,以及直接与 将语言学习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 外国人网络接触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异国文化,并 (3)自我监控能力不够。英语专业学生平均年龄偏 且在实践中不自觉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素质。同时,教 小,对于新事物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之以恒。长期的高 师监控学生的学习时间、进度和效果,并不时地根据进 强度高考训练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自学能力 展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修正和改良,以便达到提高学生 以及自我监控能力欠缺。教师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校园 跨文化素质的最大化。 网平台上还处于磨合期。 4.3可=动情境设计 (4)在校时间不长。高职学生的学制只有三年,包 教师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学生自觉地主动地走向校 括社会实习的时间,在校园的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多,但 园网进行学习,就不能将校园网视为一个简单的资源库。 课程数量却很多。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跨文化 单一的信息输出无疑将校园网沦为第二个教室。将校园 素质的提高属于深层次的学习,往往被高职师生忽视。 网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校园网的平台成为学生乐于学 3.3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习的天地,只凭一味的思想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网络游 北大教授高一虹将目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分为 戏吸引了无数青少年沉溺其中,在于里面互动模式和激 行为中心模式和知识中心模式。行为中心模式在西方比 励手段让参与者乐此不疲。校园网平台应该多设计一些 较盛行,注重在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适应、人际互动、 互动模式,激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原版 任务完成情况。而知识中心模式盛行在中国的高职院校, 电影BBS,欧美歌曲的网络PK,在线学习时间兑换特权 将抽象的文化变成具体的存在直接导入于英文教学中, 或者金币等激励手段,或者直接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 使得学生很难接受甚至更加抵触英语文化。(高一虹,2002) 协助教师从事幕后策划工作以及资源分享都可以在一定 由于文化自身的定义就很模糊,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 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参与热情。 化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教师往往使用单一的知识中心跨文 4.4实训模拟实践 化输入模式,依据自身的跨文化经历和感受讲解或者拓展 充分运用校园网资源,营造良好的跨文化氛围。跨 又化敏感市学生的二外的水平越高,国际经验越丰富,跨文化敏感 呈履与第二外话的水平市口留掌经J力显著相关, 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 的程度越高。在网上设置商务谈判情景,(Olson&Kroege请学生扮演客户,也可以邀r,2001:116—137)。教师可以 请外教或者其他外国人扮演商家或者客户,和学生进行 考查的六项技能 零距离的来模拟实践。同时,教师可以将整个过程录制下 ,并且回放分析、评价谈判中出色的表现以及存在问 及其对策 口甘惠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题。在一些国际展会期间,高职院校可以灵活安排课程, 让学生亲临现场去观摩体验,同时将一切谈判个案收录 分享在校园网里,让学生对当时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 开展案例分析,实现每一次实践的收益最大化。 4.5专门课程设置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明确提出“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英语专业教 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势 在必行。虽然高职英语系有设置英美概况和英美文学等 课程,但是目前并没有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学的课 程。美国大学普遍使用的跨文化交际教材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书中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涵义, 涉及种族差异、国国差异、性别差异, 以及提高跨文化 【摘要l历经多次改革,大学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难度 增大,对考生的要求更高,本文从六个方面详细介绍应 试所需的六项技能,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f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14)05.01 15.03 交际的策略。专门的跨文化课程目的明确,策略行之有 效,而专门课程的设置自身也是重视跨文化素质的一种 明示。跨文化教学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本教材、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历经多次改革,越来越注重 对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并从考研英语和雅思考试中吸 门课程就可以改变的,只有将学生置身于广大的数字信 息资源库,让课程设置与网络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让学 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真切地体会外国文化,达到最佳效果。 取了选材、题型方面的优点,与以往相比更贴近实际, 难度更大,也更能准确反映考生的水平。换言之,考试 的“运气”成分大大降低,要求考生踏实备考,全面提 困结语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交际能力 高写、听、读、译四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听力在四、六级考试中占高达35%的比重(249 ■■●一 和跨文化素质的提升是相互交织的过程。校园网无疑为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素质的教与学提供了平台,然 而目前自主学习的模式在高职院校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更新观念,充分利 ,5 分),是四个大题中分值最高的,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 视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内数百名考生的听力单项成绩与 总成绩的统计和研究发现但凡总分达到425分(不妨 。,沿用以前的说法,称之为“及格”)者,听力几乎没有低 于170分的。而且听力分数与总分基本成正比。总分达 到高分段(四级550分,六级525分)的考生,听力分 数几乎都在210分以上。可以说,得听力者得四、六级。 然而,听力也正是多数考生的弱项。语言环境的缺 乏固然是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习者 缺乏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坚持练习的恒心考生畏惧 。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帮助学生树立交际信心,提高跨文化 素质,成为不同文化的居民,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Chen,G.M.&W J.Starosta.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2】 Olson,C.L.&K.R.Kroeger.Global competency and intercultural 听力,其根源也在于此。在四、六级考试中,听力与阅 sensitivity[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1(5):116-137. [3】 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越”与“超越”U】l外语 [4】 杨慧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z】.南 京:第六届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2005. [5】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U】 lForeign 与外语教学,2002 读分别称为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听力理解)和Reading Comprehension(阅读理解)。同样都是Comprehension(综 合理解)材料难度却不可同日而语。阅读材料的篇幅、 ,词汇量都远超过听力材料,且涉及到的语法现象和词汇 的具体运用也更为复杂、精细。这个重要信息告诉考生 一个道理:四、六级听力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难。事实上, Language World,2007(4). [6】 周杏英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评U】山东外语教学, 2007(5). 在平时的练习中,对照了听力原文后,许多考生都发出 这样的感慨:原来这段对话/短文这么简单啊,我当时 怎么就没听出来呢? 针对四、六级听力的应试,市场上有不少教程都作 作者简介:甘惠侨,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