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研究
作者:刘 晶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24期
摘 要:本文以大学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大学英语学习者预言学习风格的总体趋势;不同学术背景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差异性;他们的学习风格和英语学习效果的相关性,以期为发展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学英语 非英语专业 学习风格
一、学习风格的理论概述
学习风格的研究是个体差异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54年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首先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以来,许多研究者都从自己的角度试图定义这一概念。谭顶良(1995)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包括对学习内容采取稳定的学习策略,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因此学习风格具有3个特点:
1.独特性。学习风格是在个体生理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长期的学习过程形成,具有鲜明的特性。
2.稳定性。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具有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直接性。学习风格形成于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因而对学习效果有更为直接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了定量分析,关于学习风格的问卷,作者参照了国外一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学习风格测量表,并且结合了国内英语学习与教学的具体特点,设计了适合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特点的学习风格测量表。共分6个方面:(1)视觉型—听觉型—实践型;(2)群体型—个体型;(3)独立型—依赖型;(4)分析型—总体型;(5)随意型—系统型;(6)冲动型—审视型。学习效果是以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考试成绩为测量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括听力、阅读、语法、词汇及写作等各项测试,能反映考生一定的语言能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英语学生学习风格总体趋势。通过对研究对象学习风格的每一类所得的平均数,每一类型的频率分布,以及每一类型风格的中间分数的对比,结果表明:
1.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明显趋向视觉型、实践型、独立型、分析型和反思型。而其他方面的学习风格则没有明显倾向性。77%的学习者倾向于视觉型的学习风格,他们比较喜欢学习过程中的视觉输入,上课中板书以及幻灯演示会极大地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2.80%的学生倾向于实践型学习风格,这意味着课堂中的一些互动式互动如:课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语言游戏等活动颇受学生欢迎,它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3.76%的学习者喜欢在英语学习中被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他们能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能够主动地处理语言材料,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指导。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则把学习者看做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则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忽略。
4.73.9%的学习者倾向分析型的学习风格,面对某个语言材料,他们会通过分析其语法构成来掌握该篇文章,英语学习对于他们就像学习物理、数学一样,是一个分析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大多数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对语法和单词的掌握作为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尺度,而忽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这可能成为学生更倾向于分析型的学习风格的原因之一。 5.72.6%的学习者显示出审视型的学习风格。这一类型的学习者需要实践来反复斟酌答案,而不是像冲动型的学习者那样乐于猜测答案。这一方面说明部分学生比较含蓄,具有语言自我保护(language ego)意识,特别注重自尊心保护。对这一类型的学生教师应有耐心,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学稳妥慎重的特点,在对答案没有把握之前不会轻易下结论。 四、结语
本文揭示了大学英语学习者风格的总体倾向,以及学习风格和学习效果的相关性。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教师应有意识地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分析型、独立型等与好的学习效果相关的学习风格,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来弥补和培养学生不擅长的学习方式,提出针对学习者个人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