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战

心理战

2024-04-12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大众传媒与军事心理战

军事心理战,是以特定的信息媒介为武器,通过有效的信息刺激,改变对方的心理状态,导致其意志衰退、思维混乱、决策失误、战斗力下降的作战。大众传媒———报纸、书刊、广播、影视、网络等,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军事心理战的重要武器。

大众传媒是军事心理战的利器

“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也。”拿破仑一语道破了大众传媒与战争的关系。信息是军事心理战最核心的武器。信息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传送,所以,心理战离开媒体无法实施。在心理战借以使用的诸多信息传播媒体中,大众传媒由于具有强渗透力、强负载力以及较好的社会公信力等优势,无疑是开展军事心理战首选的重要媒体。

军事心理战实现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最大限度地争取盟友、孤立对方,陷敌于广泛的道义谴责之中,置敌于心理弱势和劣势;二是在本民族、本国家内部赢得民心民意,得到高度支持,形成同仇敌忾的强大气势;三是以正义之师的形象激励参战人员的斗志和士气,造就官兵的战场心理优势。军事心理战的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赖大众传媒。军事心理战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摧毁敌方的信念、意志和士气,使对方产生疑虑和恐惧,战斗力弱化。这种作用于精神意志的软杀伤,离开大众传媒便难以实现。破坏摧毁敌方的信念意志,击垮敌方的精神士气,最重要的环节是要转变对方的态度。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完全可以通过对信息有选择、有指向的传播,对“议题”有主导、有重点的设置,从而产生告知解释劝服的社会效应。大众传媒所具备的这种功能和效应,决定了它可以为心理战在实施心理威慑,进行精神杀伤等方面提供优质而有效的服务。

军事心理战的要旨在于攻心夺气乱谋。所谓乱谋,就是对敌人进行心理扰乱、迷惑和欺骗,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大意,促其在理智上犯错误,作出导致失败的判断和决策,以达到不战而胜或小战大胜的目的。谋略对抗,实际上是双方的决策对抗。众所周知,心理欺诈的实质是令对方判断失误、决策失误、行为失误。这里,令对方判断失误是欺诈成功的先决条件。而人的所有判断都是对信息接收、解读、分析、推理的结果。任何判断都离不开信息。按照传播学家H·拉斯韦尔的观点,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便是监视环境,即人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连续不断地传递信息,掌握了解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作出已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着什么,即将发生什么的确认,从而决定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任何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中,始终贯穿着选择。在战争中,传媒可以通过有选择的信息传播,制造虚虚实实,浓浓淡淡的“战争迷雾”,令对方捉摸不定,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实践表明,大众传媒对信息定质、定量、定向传播的功能,对实施谋略欺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传媒技术为军事心理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媒介即信息”,人们掌握利用什么样的媒介,就意味着可以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大众传媒在20世纪末的巨大发展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大了信息承载能力,加快了信息传输速度,优化了信息传输的质量,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空间,这无疑为军事心理战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报业尚不发达,无线电广播诞生不久,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渗透力、影响力毕竟有限。 1943年7月,美军在攻打西西里岛的战役中,欲加大心理宣传的力度,限于当时的条件,只能用大炮发射传单,在发射中遇到了诸多麻烦。而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出兵伊拉克时,他们向伊境内和伊军占领区空投了九千多个能收到“海湾之声”的袖珍收音机。据介绍,海湾战争期间,美军甚至把电视广播站办到了飞机上。美国有关部门特意为赴伊拉克作战的部队提供了一套新颖独特的无线电广播设备,安装在经过改装的EC—130飞机上,建成了空中流动广播电台,在战区上空盘旋着向伊拉克官兵播音,把军事心理战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进行声音和图像的合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这些特技手段可以为图片替换背景,使声音张冠李戴,让形象面目全非。以此用于军事心理战之中,“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无中生有”之类的兵家诡道之谋,更显出空前的奇效。例如,运用计算机合成技术,通过画面中人物和景物的更换、剪接,可以制造出诸如“美国军队在莫斯科红场上列队前进”、“某国领导人与敌国秘密会谈握手言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某国军队开动坦克轧向手无寸铁的群众”等无中生有的照片和电视画面,这对人们的心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技术比较落后,目前所使用的电视转播卫星和通信卫星基本上是租用技术发达国家的卫星频道,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控制和影响。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发达国家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完全可能根据需要全部卡掉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节目,而换之以西方国家制作的节目。这种带有信息霸权主义色彩的现象提醒我们,为了在现代心理战中争取主动,争取优势,必须用高新技术武装大众传媒。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互联网络正快速走向人们的生活,走向普通家庭。这种正在崛起的媒体,不仅具有兼容性强、信息量大、传播内容丰富、获得信息便捷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使信息传播出现了“小众化”,具有交互性,可以在点与点之间进行。因此,它可以对特定的用户施加心理影响。有材料称,这种做法,在美国干涉海地危机时已开始有所运用。从而验证了未来学家的预言:“媒体,包括自今还未曾想到的各种宣传渠道和科学技术,都将成为未来战争和反战争中知识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力求大众传媒对军事心理战致效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传播以效果为命脉。当它服务于军事心理战时,更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力求大众传媒对军事心理战致效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传媒信息用于军事心理战,重要的是增强可信度。信息对受者来说,只有“ 信”才能“听”。“取信于民”、“取信于兵”、“取信于敌”,是成功地进行新闻传播心理战的必要条件。传播策略与方法是传播致效的重要变量。如前所述,为军事心理战服务的新闻传播,目的性极其鲜明,所以更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善于运用各种技巧,以求最佳传播效果。传播学在技巧与效果研究中提醒人们注意的若干原则,在军事心理战时更值得领会和掌握。首先,“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的问题。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材料,称为“ 一面提示”;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作集中阐述,意旨明快,简捷易懂。但容易被说服对象产生心里抵触。“两面提示”能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而且,“两面提示 ”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给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免疫力。但是,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难度增加,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提示对方观点时分寸把握不好,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作宣传的结果。因此,两种方法的运用应区别对象、时机和环境。其次,“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的问题。传播学研究认为,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时,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也应明示结论。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这一原则在宣传心理战中当然是值得借鉴的,但应该看到军事心理战中新闻宣传的特殊性,注意从隐蔽性原则出发,尽可能地将观点结论寓于材料之中,宣传者只讲事实,只提问题,让对方去思考,去回答,去作结论。第三,“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的问题。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实验均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能收到更好的说服效果,在为军事心理战服务的新闻宣传中,实现两者的结合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大众传播学把受众视为新闻传播活动积极能动的行为主体。运用大众传媒为军事心理

战服务,要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民族性格、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特点,熟知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优劣对比及其变化,必须下功夫研究了解对方喜欢什么、反对什么、厌恶什么、期望什么,了解对方内部的“不和”和“ 不满”,瞄准其心理的要害和弱点,确定传播内容和可以采取的方法。这样才能确保传播的信息内容深入敌人的心中。同时要注意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的心理状况也不会固定不变。战争状态下,当对方的形势有利,情绪可能比较稳定,士气就会比较高昂,对胜利充满信心。而一旦对方军事上失利时,其心理活动则会较多地表现失望、沮丧、悲观。所以,为军事心理战服务的新闻传播要保持自己的针对性,就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战争形势,适应人们变化着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施法,谋求心理宣传的最大效益。

信息化条件下心理战的军事思维

摘 要:心理战,古已有之。然而其地位真正为人所认识、功效真正得到最大发挥并上升为与军事手段比肩的战略作战力量,始于信息化战争出现之后。信息化战争与心理战,不是突兀的两个独立实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研究心理战、运用心理战、实践心理战,当然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在信息化战争的视角下,对心理战有一个科学、系统而又实效的整体战略思维,从而有效指导战时心理战的运行与实施。

关键词:信息化 心理战 把握

心理战作为独立的作战样式的出现,是伴随信息化战争的出现而逐步走上历史舞台的。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广泛出现,为心理战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力量支撑与技术保证。它拓展了心理战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心理战的作战手段,强化了心理战的力量构成。信息化战争的推动,使得心理战的地位凸显,心理战越来越为交战各国所重视,它与军事手段互补互助,贯穿于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发挥着其他作战力

量所不能取代的特殊作用。如何从信息化战争的角度把握心理战这一全新的作战样式以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是心理战必须把握的现实命题。

作者简介:张金良,男,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

一、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要具备全局思维:整体理解,全面把握。

信息化条件下,战争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和战略性的趋势,强调的是交战双方的整体优势和集成能力,要求的是各种作战手段能效的最大发挥和综合运用。心理战作为战争的一种手段,必须服从于战争的整体目的的要求,从战争全局的角度来布局谋篇。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心理战与战争目的的统一性。心理战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战争背后的政治较量在战场上的心理对抗,它的目的服从于战争的目的并对战争的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因为心理战的依附性。心理战是敌我双方的心理争夺与较量,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心理、法律等众多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依靠包括报纸、广播、传单、网络、电视等载体,运用欺骗、威慑、压制、封锁、迷盲等手段,必须借助整体的力量。三是因为心理战自身的局限性。信息化的发展,虽拓展了心理战的战场效果,但它只是战争的具体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单凭其自己并不能完全实现战争的目的,而必须与其他手段相结合,借助整体的力量才能产生最大的功效,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对此,一是在战略规划上,心理战要从整体上、从国家全局的角度来布局谋篇。要把心理战放在国家利益的全局架构上来思考心理战、谋划心理战,将心理战战略纳入国家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在心理战的目标制定、策略选择、手段运用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国家的整体战略的需要,并自觉地在行动中予以实际的体现。二是在力量使用上,心理战要学会与其他手段相配合,依靠合力制胜于敌。实力是心理战的筹码,实体是心理战的载体,没有了实力、实体为基础的心理战,只能是“空城计”式的谋略性运用,而不能在战略层次发挥作用。

因此,心理战在力量运用上,要充分与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手段相结合,相互促进,互通有无,互相弥补,运用整体合力实现战争的目的。三是在策略选择上,心理战要跳出一己的束缚,做出有利于战争目的实现的选择。对心理战的战略选择,不仅要有短期目标,更要有长远打算。这种长远的打算,就是指为战争的终极目的的服务。在策略选择上,不能仅从心理战本身来考虑心理战,局限于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而要站在战略的全局上来思考问题,心理战的目的要以战争的胜利为依归。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要具备辩证思维:认准关键,重点把握。

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是一个多节点的动态体系,包括心理战信息的采集、计划的确立、策略的选择、目标受众的定位、具体的实施与战后心理评估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集成,构成了一个链条式的网状结构,一个内容或环节把握不好,就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后果。所以,要实现心理战效能最大化,以最小代价赢取战争胜利的目的,关键就在于认准制约心理战成败的关键环节与重点部位,在关节点上下功夫。具体来讲:一是把握好心战信息的收集。心战信息是心理战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大量的可靠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分析和确定心理战对象、心理特点和基本状态,组织制定心理战物品,开展有效的心理战攻势。如果信息来源不畅,不及时,信息分析不科学,结论不准确,那么,心理战对象就难以选准,打击的重点就难以抓住,而且还会出现目标失准,战法和手段失当,达不到心理战的预期效果。二是把握好心理战策略的选择。心理战传达的信息要为大众所接受,要增强可信度,选择合适的战术策略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历史经验证明,武器装备技术并不是决定心理战胜负的完全因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战场上武器装备占有很大优势的一方并不一定能够牢牢控制心理战的主动权。在技术相当,甚至处于劣势的一方,由于使用灵活的战略和领先一步的战术,也能够获得心理战的主动权,伊拉克战场上美伊两军的对抗就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三是把握好心理战的目标受众。受众是心理战开展的目标群体。心理战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对受众影响的层次、

范围、程度。心理战的直接实现就是通过影响受众,使受众接受己方所要传达的信息,在最广大的受众中完成我方预想的心理攻击目的。而要想使心理战信息真正为受众所接受,就是要注意受众的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注意受众的民意归属,灵活选择策略,让信息入心入脑,真正为受众接受。

三、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要具备提前思维:调查预测,主动把握。主动权是心理战的命脉。若米尼说:“如果兵法就在于要把主力用到决定点上,那么运用这个原理的首要手段,显然就是夺取主动权。谁能夺取主动权,谁就能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行动和目标,谁就能率主力到达应实施突击的地方。”《孙子兵法》中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鬼谷子》认为:“事贵制人而不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这里,“致人”、“制人”,讲的都是主动权问题,都体现了力争主动的意思。一般地说,对心理战的主动把握,一是要有充分的心理战准备。心理战力量的优劣是主动与被动的客观基础。而积累这种力量主要是通过心理战准备来进行的。心理战准备充分与否是实施战争的必要基础,其准备程度高低,可直接影响心理战进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乃至心理战的胜败结局。实践证明,充分的临战准备,适度的心理战规模,可有力保证主动权的取得和心战进程的顺利发展。二是要灵活地迷敌惑敌。夺取心理战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方法是示敌以假象,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兵不厌诈,自古有之。“孙子十三篇,无出虚实”。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三是要适时地调整部署。这是夺取心理战战略主动权的重要环节。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实践证明,战争爆发后,战争指导者能否根据战争形势或战场形势的发展变化,敌我力量消长的实际情况,以及作战形式的转变,及时而正确地调整心理战部署,是争取并保持战略主动,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四是要有强大的信息支持。心理战的主要武器是以信息、媒体为基础的特定的信息武器,主要是那些心理作战实施者经过精心炮制、旨在对心理作战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的攻击性信息。这种特殊的信息武器既可能是心平气和

的劝说与诱导,也可能是赤裸裸的威胁与恐吓;既可能是理智上的点拨、正义性的召唤、情感上的感化,也可能是挑拨离间、制造摩擦、造谣欺骗、蛊惑人心;既可能是暗示性的,也可能是公开性的和强制性的。

四、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要具备效益思维:简中求实,快速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是速度制胜的战争,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争机会稍纵即逝,要求心理战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对信息收集、传递、控制与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处理,对战场上的心理活动进行必要的筛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信息整合,以实现快速、实效的目的。对此,一是在内容上,要删繁就简,精益求精。对心理战的内容,不能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随意选取,也不能停留在获取的心战信息的数量、规模上,而是要紧贴心理战的目的,剔除与心理战无关的及敌方故意释放的迷惑性信息,选取那些对心理战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决定意义的心战信息。二是在体制上,要减少层级,优化结构。要明确各级责任和权限,简化手续,突出重点,排除非控制性因素的干扰,保证指挥控制的渠道畅通;要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减少指挥层级,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中转机构,实现由狭长结构向扁平结构的转化,保证信息的快速、直接的到达。三是在技术上,要依靠科学,讲求效能。要在信息处理上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大信息自动控制化的建设,将大量的原来需要人力承担的信息分类、传递、接收等任务较有信息自动处理系统来进行处置,提高决策和指挥的速度和能力。四是在方法上,要灵活机动,务求实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心理斗争日趋激烈,战场上官兵心理受到战争的特定规律的制约,变化不定并可能随时产生变化,着就要求心理战要根据战争进程的变化不断调整控制手段,强调在特定时期达到特定效果。所以心理战要遵循信息化战争的规律,因时而异,因事而变,因人而宜。

五、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要具备精确思维:科学分析,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是精确制导的战争。然而,心理战由于其作用机理的特殊性,虽是通过一定的外在

形式来开展斗争,但最终的博弈还是斗争双方心理的较量,表现为思想波动、情绪变化、意志的增减等内化的心理反应,以用感性的理解就很难能诠释其全部要义,因而需要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分析,以准确判断心理实情。一是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发挥心理科学在心理战中的作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是紧密结合战争发展规律,依托心理科学运用于战场的科学体系,因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可追寻,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准确掌握心理信息、选择心理战略、施加心理影响。要准确把握心理战,合理对其定位,就要掌握心理科学知识,了解战争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洞晓信息化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在信息的收集、处理、决策等环节都要依据科学的程序,理性的分析对待。二是要深入一线展开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信息化战争是高度透明的战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交战双方的战场行为能够实时、实况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战场隐秘效果的实现难度越来越大,这为掌握战时心理战真实情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们还要看到,由于信息化战场上信息的不对等性,敌我双方控制信息的能力优势并不一致,信息的透明可能只是对某一方的单方向透明;同时,由于战场行为表现的欺骗性,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行为表现并不能完全代表其真实的心理活动,而往往带有一定的伪善性。因而要想准确掌握战时敌我双方的心理动态,并不能仅凭感性的观察就能直接决定,而是需要深入一线,通过科学地分析、归纳、总结,拨开笼罩在战场光环下的虚假行为的迷雾,找出其规律和本质,掌握真实的战场情况。三是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反应灵敏的网络系统,确保准确。信息化战场上的心理战往往表现在多层次、多领域,敌我双方的心理较量你中有我、交叉错叠。如何在这纷繁的斗争中快速、准确地发现为我方所用的心理信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靠全方位、反应灵敏的心理信息网络系统,既要掌握高层领导的信息,又要了解普通民众的心理反应;既要尽力深入到核心领域、核心部位,还要在外围展开部署;既要熟知敌国的心理信息,又要深谙本国及国际的心理趋向,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盲目的、随机的、经验性的片面心里评判,为赢得心理战的胜利提供准确、及时的心理信息。

3

没有硝烟的战争——战略心理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心理战呈现出战略化的突出特征,渗透于国家和军事战略的各个层面,成为实现国家或军事战略目标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国际斗争手段和军事斗争样式,并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军事魅力。目前,外军不仅在战役战术上注重心理作战研究,而且在战略心理战方面也显现出许多新特色。

转变战略心理战对策

军事心理学认为:心理战是一种以隐蔽本来目的为主要手段的曲径通幽的暗中征服战。因此,心理战实施一方极为看重对潜意识的利用,其心理战观点,常常与接受者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心理战实施者往往通过影响对象的潜意识,改变心理战客体的意识和认知,以达到心理战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中,为了武装达成战略目的打了两场局部战争,耗资数千亿美元,死亡人数逾百万,发展了大量新武器,建立了数百个军事基地,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于是,提出了新的战略转移计划,将以军事进攻为主转移到“和平演变”为主,通过加强国际广播,实行思想渗透;资助出版、报刊、新闻等部门,促进人们普遍关心和喜爱西方“自由世界”的书刊报纸;借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对知识界施加思想政治影响;支持“独立政治组织”,扶植“民主势力”和“持不同政见者”,建立“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等措施,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外有评论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发动战略心理攻势的结果。

挖掘战略心理战资源

当今的美国,实质上正处于单一国家力量的鼎盛时期。从综合实力看,经济上,美国的GDP约占世界的近1/3;军事上,美国2003年军费开支比其他15~20个大国加起来还要多,且有压倒性的优势,和世界上“占支配地位的”空军、“惟一的真正的”深海海军,“非凡的”全球投放能力等;技术上,美国一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近3000亿美元,研发支出比西方其他7个最富有国家之和还要多;政治上,美国目前并不面临能与美对抗的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对手,并且战略心理战资源非常丰富。作为美国实现其战略利益的工具,美国十分注意巩固与壮大国际联盟,以发挥其在战略心理战中的突出作用。冷战结束后,他们强调“必须保持目前在欧洲、亚洲的重要联盟和在中东结成的联盟”。其一,保持前沿存在与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平时,美国通过海外驻军并建立基地、预储物资和进行军事演习,达到显示力量、及时干预或威慑等目的;战时,如果美国的军事干涉行动能够得到其他盟国的认可和支持,那么这种行动就会被罩上合法的光环。其二,扩大实力对比,增强打击与威慑效果。如海湾战争中,许多国家参加了美在海湾的军事行动和部署,一些国家直接出兵,主要盟国提供了540亿美元的经费,占战争总支出的88%。另外,美国还注重利用联盟的力量制造有利的国际舆论,以提高士气和对敌方的威慑力。

提高战略心理战效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据外刊报道,近年来美国经常凭借其军事信息技术优势与超强的军事实力,向一些国家强制性实施心理作战行动。主要是武力摧毁、宣传与造势等,实施心理震慑。一方面,通过实施大规模空袭与精确打击,造成直接心理震撼;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反复播放激光制导炸弹准确命中打击目标的录像,大力渲染高精尖武器的性能及打击力度等,渲染“美军的强大”实力,加剧对对手的震撼。同时,通过军事战术行动达成战略目标。美国一些信息战专家认为,信息作战中,必须首先攻击敌对国家指挥中枢、联合参谋部、战区总部

及各级部队司令部;瘫痪敌人的指挥系统;破坏敌方所有信息传媒——电话、无线电频谱、电缆和其他传输手段;并制止敌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系统。此外,要运用军事打击,摧毁其抵抗意志。并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降低战争风险。而且高科技的军事力量,能够实施远距离和高精度的有限战争行动,从而把战争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