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综述

2023-09-1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的综述 卞冬 周杰 摘要:2O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首次被提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类似银广夏、中航油新加坡公 司等财务丑闻的发生,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主要从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一、引言 20世纪4o年代,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共经 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 整合阶段,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五个阶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 发展,类似银广夏、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等因内部控制缺失引发的巨额资 产损失、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经营失效、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相继发 生,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了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问 题我国相继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 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规范以解决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问 题。本研究主要是对目前我国一些学者的文献进行综述,从内部控制环 境、评价、审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作一个 概括,从中找出我国内部控制的不足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 环境的概念、界定及缺陷进行分析。郑海英(2004)认为控股股东与社 会公众股东之间的权利失衡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缺陷的主要表 现,同时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也导致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难以实现。 刘静,李竹梅(2005)主要借鉴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概念以及对内 部控制环境的界定来分析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 提出从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点面关系、激励约束机制、处罚力度以及网 络环境发展等五个方面改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丁瑞玲,王允平 (2005)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巨人集团和海尔集团两个案例对企业内 部控制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健全对经营者 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债权人对公司的监控作用,注重人力资源,建 立优良的组织结构,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以及建立信息和沟通系 统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 我国学者通过不同的模型构建了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王立勇 (2oo4)运用可靠性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数 学分析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计算程序的可靠度和系统可靠度判断程序可 靠性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从而为内部控制系统改善提供了直观的 分析方法。杨有红,陈凌云(2009)对2007年沪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 自我评估报告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同时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对 内部控制三个基本目标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评价依据缺乏统一 性,自我评价意识不强,评价成本过高是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 价报告的公司数量少、比例低的主要原因。王海林(2009)提出了对内 部控制能力进行评价的IC—CMM模型,认为使用Ic—CMM模型的主要 目的是利用过程控制手段使内部控制过程置于控制之下,实现对内部控 制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双重评价;IC—CMM模型将研究对象定位于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评价体系,并对内 部控制能力也进行了讨论。张先治,戴文涛(2011)结合了国内外企业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根据中国企业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并结合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环境,建立 中国上市公司评价模式、提出内部控制评价目的、评价主体与客体、评价模 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构建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框架。崔永梅,余 璇(2011)主要从战略性并购角度研究内部控制评价,通过对企业并购实务 进行调查,将并购活动分为决策、接管、整合及评价四个流程,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决策一接管一整合一评估”的并购内部控制体系,对并购活动各 个流程的风险加以控制,主张从“控制目标”、“执行主体”、“监督主 体”、“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五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四、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审计问题进行研究。雷 英,吴建友(2011)提出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模型,认为内部控制审计 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运作有效性风险以及控制设计和执行风险组成, 整个模型不是着重于重大错报风险而是严重弱点风险,有助于审计师在 内部控制审计和整合审计中决定内部控制审计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 质。张旺锋,张兆国,杨清香(2011)通过对我国2008—2009年深沪 两市1395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考察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注册会计 师审计定价的影响,发现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发生了改变 后,事务所也随之调整了审计收费水平。张宜霞(2oil)选择在美国上 市的中国公司作为原始研究样本,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和Durbin—wat— son检验。发现公司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 计收费显著正相关关系;由于SOX法案特定的制度安排、风险导向审 计模式的应用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特性,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失效 的风险(RISK)与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关系。 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 周勤业,王啸(2005)从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 及SEC出台的有关规则出发,研究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披露性质、 披露内容、审计验证、评价依据及责任主体,对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从财务报告内 部控制评价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基本内容以及审核标准上提出建 议。杨有红,汪薇(2oo8)通过描述性统计对2006年沪市年报内部控 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一些问 题,认为改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当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 制自评报告应采用强制披露和分布相结合的做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审 核报告采用鼓励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相结合的做法。邱冬阳,陈林,孟 卫东(2010)选用了2006—2008年深圳中小板市场的IPO公司内控信 息披露状况及其对应的超额收益率,应用对比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 用实证分析法研究了市场对IPO期间的内控信息披露的反应,发现IPO 公司上市首日开盘价对于明确的内控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并建议 上市公司和监管层IPO开始规范内控信息披露、推动公司的内控制度建 设。池国华,张传财,韩洪灵(2012)通过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内部 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现阶 段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管理层评价报告的披露普遍给个 人投资者带来消极影响,并且随着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个人投资者均 预期到不同程度的投资风险。 六、研究结论 通过对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学者对于 内部控制环境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主要是规范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审 计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样本较 少,以一个小样本为对象得出的研究结论被应用于其他群体其有效性难 以令人信服。第二,我国对内部控制研究的起步较晚,对国外研究的借 鉴较多,大多数都是借鉴国外的模型,联系我国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得 出结论,几乎不能提出自己的模型。第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借鉴国外 的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否适用还有待验证。(作者单位:1.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 参考文献: f11 王海林.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研究[J].会计研 究,2009(10):53-59. [2] 池国华,张传财,韩洪灵.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个人投资者 风险认知的影响[J_.审计研究,20l2(1):105一l12. 作者简介:卞冬(1988—02);女;汉族;山东荣成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周杰(1980—11);男;汉族;山东荣成市人;职称:中级经济师,学历:管理学学士(会计学院会计学),单位: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 北 玑 Busm s1.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