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微观经济学考博总结(2012.3.11)

微观经济学考博总结(2012.3.11)

2021-08-10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一章、消费者理论

一、弹性概念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定义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2、需求的价格弹性有五种类型:

①当ed=0时,需求完全无弹性;②当0③当ed=1时,需求为单位弹性;④当ed>l时,需求富有弹性;⑤当ed一∽时,需求具有完全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指y商品的价格变化1%引起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点。当e. <0时,y商品的价格上升'x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称x和y为互卦品;当ey>0时y商品的价格上升,x商品的需求量上升,称x和y为替代品。需求交叉弹性测度了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在商品需求函数可导的情况下,需求交叉弹性为 。

(三)需求收入弹性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如果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我们把这些商品或服务称为必需品;如果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我们把这些商品或服务称为奢侈品。如果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0,这些商品或服务称为低价品;如果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0,我们把这些商品或服务称为正常品。

二、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一般而言,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且比较稳定,受价格变化影响较小,因而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受价格变化影响大,因而需求价格弹性大。

(二)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其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价格弹性越小。

(三)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比如羊毛有广泛用途,其价格的提高,必然会从多渠道影响对羊毛的需求,从而使需求以较大的幅度减少。此外,时间、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也会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对不同商品而言,以上各种因素也会不同,所以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不同了。

三、需求和供给曲线 (一)需求曲线变动因素

1

需求曲线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币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其他因素包括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1、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会增加对正常品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右移;减少对劣等品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左移。

2、互补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某种商品的互补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对其需求的减少,引起需求曲线左移;相反,如果互补品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对其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需求曲线右移。

3、替代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对某一特定商品而言,如其替代品价格上涨,则会造成该特定商品需求的增加,引起相应的需求曲线右移;如其替代品的价格下降,则会造成该特定商品需求的减少,引起相应的需求曲线左移。

4、消费者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相反,偏好程度减弱,会导致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

5、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当预期未来的物价会上涨,则需求会增加,从而需求曲线右移;当预期未来物价会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左移。

四、简答题: 劣等品

(一)劣等品是指商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的商品。因此,劣等品需求量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随着收入减少而增加。与此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正常品,即商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的商品,正常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随着收入减少而减少。

(二)劣等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商品降价使得消费者实际收入增加,再根据劣等品定义,收入增加使得劣等品的需求量减少,因此劣等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由于商品降价的替代效应始终是正,因此劣等品的收入效应减弱了替代效应。劣等品中有一类特殊的物品——吉芬商品。根据定义,吉芬商品降价将使吉芬商品需求量减少。由干吉芬商品降价的替代效应为正值(吉芬商品需求量增加),因此吉Z 商品降价的收入效应为负,并且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

五、论述题:

我国政府近年来实行了粮食价格保护政策,即制定了一个高于市场均衡价格之芈的价格,要求国有粮食部门按此价格敞开收购粮食。假定市场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都是正常的单调函数。

(1)如果这个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抬高市场价格是可行的,如何实现?画图说明对政府(中央与地方之和)的负担如何衡量?社会福利如何变化?(2)由于部分负担由地方政府承担,或者中央政府的补贴与地方粮库的收购行为分离因素导致地方粮库发生拒绝收购的行为,画图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私营粮贩屡禁不绝?这个政策执行的结果为什么有可能损

2

害农民的利益?

解析 (1)如果国有粮食部门不折不扣地按政府支持价格收购粮食,那么粮食场价格肯定会被抬高。如图1一10所示,假设政府不干预时,粮食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o,均衡需求量为QO。假定政府制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Pl,那么市场需求量为Qi,粮食供给量Q2。政府为了维持粮食支持价格Pl,必须按支持价格Pl收购Q2一Qi数量的粮食。如果国有粮食部门不折不扣地执行粮食支持价格政策,按支持价格Pi收购Qz一Q 量的粮食,那么在支持价格Pl下,市场粮食需求量和国有粮食部门收购量之孥于】供给量,从而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由于国有粮食部门按Pl收购Q2一Qi数量E+F+G+H I+J。消费者剩余减少B+E,农民盈余增加B+E+H,政府损失E+H+I,从而;福利净损失为B+E+E+H+I一(B+E+H)一E+I。(2)如果地方粮库拒绝按Pl价格收购Q2一Qi数量的粮食,由于农民生产出来茁粮食需要出售,那么私营粮贩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收购Q2一Qi数量的粮食。由于市:场均价格为Po,为了盈利,私营粮贩将以低于Po(如P2)的价格收购粮食,从而使受到损害。

3

第二章、生产理论 第一节、生产供给和需求要素

一、租金定义

无论何时,只要存在某种不变要素在妨碍进入某种行业,这种要素就应该有一个均衡的租金率。

(一)经济租金

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超出为获得该要素面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为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经济租金取决于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要素供给曲线越陡峭,经济租金部分越大。特别地,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因此租金只是经济租金的一个特例。如果要素供给曲线为水平时,经济租金为零。

(二)准租金 是指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零时,准租金等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亏损时,准租金小于固定总成本。有许多要素的收入尽管从整体上看不同于租金,但其收入的一部分却可能类似于租金,也就是从该要素的全部收入中减去这一部分并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这一部分要素收入称为经济租金。

二、寻租行为

是一种非生产性行为,其含义是指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获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有关官员施加影响的行为。

寻租行为的特点包括:寻租行为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寻租行为耗费了社会的经济资源,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性行为的资源浪费在维持既得经济利益,或是在对既得利益再分配的非生产性行为上;这些行为还会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行为或避租行为,从而耗费更多的社会经济资源。因此,经济学家把寻租行为称为负和博弈。

三、论述题:

1、.试用工资变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说明其对劳动供给曲线形状的影响。 解析:

(1)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假设每一个劳动力的供给都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图8一3表示。此图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这是因为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被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是有限的。当工资上涨到足够高(如W:)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会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比如当工资从Wl提高到W?.时,劳动供给从Li减少到L2。

(2)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

4

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3)一般来说,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变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变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此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4)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较低,从而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是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2、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进城打工,由此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假定在一个实行开放政策的城市,职工有较大的流动性,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

(1)作图分析农民进城打工对该城市职工工资水平和职工工资总额的影响。 (2)根据所做的图分析农民进城打工对该城市雇用劳动力的厂商的收入影响。 (3)根据对前两问的回答,分析农民进城打工对该城市的综合影响。 解析:

(1)由于城市实行开放政策,职工有较大的可流动性,企业对进城打工农民和城市原有职工按工资高低聘用。农民进城向劳动市场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劳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为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如图8一4所示,该城市劳动市场的供给曲线为Sl,均衡工资水平为Wl,工资总额为面积B+C+D+E+F+G+H。现在,农民进城打工使得劳动供给曲线从Sl向右下方移动到S2,劳动需求曲线不变,从而城市职工的工资水平从W下降到W2,城市职工工资总额下降为C+D+E,进城打工农民的工资总额为G+H+,I+K。

(2)如图8一4所示,在农民进城打工前,城市厂商的生产者剩余为面积A;农民进TI后,城市厂商的生产者剩余为面积A+B+F+I。因此,农民进城打工使得城市厂生产者剩余增加了面积B+F+I。

5

(3)农民进城打工前,社会总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为面积A+B+C;进城打工后,社会总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为面积A+B+C+D+F十r+J。因此,农民进城打工使得社会总剩余增加了面积D+F+G+I+J。但是,对于城亢来说,由于受到进城农民的低成本竞争,其福利下降了面积B。

6

第三章、市场交换理论

第一节、完全竞争

一、名词解释

(一)完全竞争市场定义

市场上的价格与每一家厂商的产量都无关,那么这个市场就是完全竞争市场。从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及厂商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这些特点,按照竞争激烈程度,将市场和市场中的厂商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其中,完全竞争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其市场效率也是最高的。

(二)完全竟争市场的特点:

、、和四个假定条件。如果上述四个条件中任何一个不具备,竞争就是不完全的。 1、价格既定 产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相互独立的买者和卖者,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2、产品同质 产品的质量都一样,对消费者来说,购买哪个厂商的产品是没有区别的。 3、资源自由流动 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没有进入或退出壁垒。 4、信息完全共享。

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必要性

(一)现实中没有完美的市场结构,只有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才是纯理论形式上一切可能市场中最完美的,才能保证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状态,才能证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进而为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

(二)完全竞争是各种市场结构的理论基础,能够充分说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现实市场对这些假设的某种偏离,并不严重影响完全竞争模型所得出的结论。

(三)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实现均衡,具有的优势:

第一,资源配置最优化。均衡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等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如果出现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情形,则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大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产品生产资源配置不足;反之,如果出现价格低于边际成本的情形,意味着对产品价值的评价小于该产品的机会成本,产品生产资源配置过度。所以,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资源配置最优。

第二,净社会福利最大化。简单说来,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意味着只要扩大产量就可以增加总收益,就能增加社会福利;反之,减少产量会增加总收益。在均衡点上,价格、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实现了净社会福利最大化。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均衡达到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才能实现净社会福利最大化。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短期均衡、长期均衡和供给曲线

(一)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而且厂商的长期利润为零,所以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水平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低点,产品的均衡价格最低,它等于最低的生产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最高。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总是位于

7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之上,并且两者仅在Y*点接触,长期平均长本曲线(LA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切。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 (二)供给曲线

P=MC(y),边际成本线恰好是它的供给曲线。应在边际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并且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部分组织生产。长期供给曲线在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线之上生产。长期供给曲线比短期成本曲线更具有弹性。当规模报酬不变时,长期供给曲线就是长期边际长本曲线。P=LMC=LAC=SMC=SAC,当行业成本递增、递减时,长期供给曲线可以为右上方倾斜和向右下方倾斜曲线。 四、退出经营条件

(一)短期停止营业 P第二节、完全垄断

不完全竞争分为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及寡头三种情况。

一、名词解释

(一)垄断市场定义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二)垄断市场的特点:

厂商就是行业,产品不能替代,独自决定价格。 二、垄断市场的条件及原因 (一)垄断市场的条件:

第一,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 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何相近的替代品;

第三,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二)形成垄断的原因:

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 第三,政府的特许;

第四,自然垄断(规模经济)。自然垄断行业具有如下特征: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短期均衡、长期均衡和供给曲线

(一)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总是等于商品的价格,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叠;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平均收益。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MR=LMC=SMC。在长期均衡点上,垄断厂

8

商一般可以获得利润。凡是在或多或少带有垄断因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或者说,凡是在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具有一定控制力量(相应地,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中,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

(二)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AR曲线和MR曲线。

1、垄断厂商是某种产品的唯一卖者,所以垄断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该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那些决定垄断厂商产品需求曲线形状的因素,同时也是决定该产品市场需求曲线形状的因素。这条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一般来说,厂商的卖价(即平均收益AR)都被假定为等于消费者的买价,所以厂商的AR曲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与需求曲线重合。对于垄断厂商来说,由于它所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以其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其边际收益曲线总是位于平均收益曲线(即需求曲线)之下,且MR曲线的斜率为D曲线斜率的2倍

四、利润最大化实现条件

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具有如下关系:MR=P(l一1/ed)=MC(y*)。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利润为零,也可以遭受最小亏损。在亏损情况下,若AR>AVC,垄断厂商继续生产;若AR五、价格歧视

(一)定义 是指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的基本: 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并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被区分开; 第二,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 (二)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尽管一级价格歧视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但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剥夺了部分消费者剩余,垄断者有可能达到或接近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原则是MR1=MR2=MC。弹性大,对价格敏感的制定较低价格(如老人和学生)。

六、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一)自然垄断

行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9

供水、供电、通信行业等都具备这一特征。平均成本递减表明:边际成本曲线必定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下方。

对于自然垄断厂商,这种解决办法通常视作一种合理的定价政策。理想状态下,这些价格应该恰好使厂商盈亏平衡,即价格等于厂商的平均成本。解决自然垄断问题的另一种办法是政府经营。

(二)政府如何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

垄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效率,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二是缺乏公平,垄断企业通常凭借着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三是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产品价格高、产量低、抑制需求且不利于增加供给。政府对垄断的管制正是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的,政策措施有以下三种:

1、用税收减少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政府向垄断企业征收固定数额的税来降低垄断企业的利润。由于固定数额税相当于企业的固定成本,它不影响企业的边际成本,只是使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向上移动。通过征税,可以将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转化为政府的税收收入。

2、采取反垄断法。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行业重新组合是把一个垄断行业重新组合成包含许多厂商的行业,以便通过竞争把商品价格降下来。对垄断进行处罚是为了防止垄断的产生。如果,可以借助行政命令经济处罚或法律制裁等手段。反垄断法是上述措施的法律形式。

3、采取价格管制。价格管制可以用来防止垄断企业收取高价,总的来说是降低价格、增加产量。价格管制通常考虑两个目标,即效率和公平。通常采用的定价方法有:①边际成本定价。为实现帕累托最优,就要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②平均成本定价法。为实现公平,应尽量消除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当价格等于平均成本时,企业能获得正常利润,避免了垄断今业获得超额利润的不公平状况。

七、垄断低效率

什么造成了垄断决定性的因素是最低效率规的大小,即相对于需求的规模,使平均成本实现最小化的产量水平。是行业中的几家厂商可能会串谋限制产量,以图提高价格,从而增加利润。当厂企图减少产量和提高价格时,我们就说这个行业已组织为一个卡特尔。一方面,纯粹是出于历史的偶然,一个行业可能只有一家主导厂商。如果一厂商最先进入某个市场,那么,它就可能拥有足够的成本优势,从而限制其他厂商进入这个行业;垄断竞争会导致极细微的产品差异化:每一家厂商都使自产品尽量趋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以抢夺它们的顾客,事实上,与最优的情况相比,这类市场具有过度的模仿。

10

第三节、垄断竞争

一、名词解释

(一)垄断竞争市场定义

又称不完全竟争,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厂商能自主确定价格,产品差异化,拥有某种市场力量。

2、各厂商必须在价格和产品方面争夺市场,新进入垄断竞争行业没有任何限制。这个行业又是一个竞争行业。

3、新厂商进入使每家厂商的利润为0,需求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相切,但是是帕累托低效率的。

4、过剩的生产能力。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需求曲线和均衡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第一,在生产集团中,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

第二,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进入和退出一个生产集团比较容易。 (二)需求曲线和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厂商面临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两种需求曲线:

(1)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2)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集团内其他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单个厂商在每一市场价格水平的实际销售份额。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是相对于d需求曲线的边际收益。在短期均衡的产量上,必定存在一个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交点。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 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和AR=LAC=SAC。

11

第四节、寡头垄断

一、名词解释

(一)寡头市场定义及形成主要原因

寡头市场是指少数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这几家厂商的该行业供给中占有很大比重,由此控制了这个行业的供给,对市场价格也有一定的控制。

(二)形成主要原因

第一,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生产规模上运行,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控制。 第三,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等。 (三)寡头市场的特点:

厂商数极少,新厂商加入该行业比较困难;产品既可同质,也可存在差别,厂商之间同样存在激烈竞争;厂商之间也相互依存,在做出决策时必须考虑该决策对对手的影响和对手的反应;厂商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反应是独立的,很难预测。包含垄断和竞争因素,更接近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

二、不同市场的效率比较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益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益越高;市场垄断程度越高,经济效益越低。

(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厂商的垄断程越高,需求曲线越陡峭;垄断程度越低,需求曲线越平坦。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利润为零,所以在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平坦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切于L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产品的均衡价格比较低,它等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产量比较高;企业存在多余的生产能力。

在垄断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内获得利润,所以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时,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对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产品的均衡价格很高,并且大于生产的平均成本;产品的均衡数量很低。在寡头市场上,没有统一的寡头厂商的均衡模型。一般认为,寡头市场是与垄断市场比较接近的市场组织,在长期均衡时,寡头厂商的产品均衡价格比较高,产品的均衡数量比较低。

(4)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益最高,但会导致产品同质化,缺少多样性;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产品存在差异性、个性化,但市场效率较低。在评价一个市场结构好坏时,可能评价标准需要多元化,不能只依靠效率标准,因此在选择市场结构时需要综合平衡各个目标,不能简单地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就是最好的。

三、不完全竞争的经济成本

主要是通过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而得出来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较之完全竞争市场,其主要经济成本是:产品的价格过高,产量供给较少,生产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

12

有效利用,市场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存在着效率损失。

第一,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供方可能会采取种种手段(如产量领导、价格领导、联定产、串谋等)来谋求个体或行业利益的最大化。不完全竞争市场会导致竞争的不公平性。竞争的作用在于它能产生诸如代理人努力程度等信息。而在不公平的竞争下,信息会被扭曲,而且竞争越不公平,信息被扭曲的程度越大,这会导致业已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使伦理风险的产生更加隐蔽。不完全竞争市场带来的一个直接问题是,由于竞争的不公平性而导致对市场主体的约与激励均不足。竞争是有效激励的源泉,激励可以引导人的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进行,而约束其实是一种负激励,可以降低人的败德行为的动机,限制人的不合乎预期的行为。但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对有关利益主体的约束与激励通过不完善的市场结构后,其作用均有所减弱。缺少了约束和激励,有关利益主体便很可能做出非伦理行为。

第二,完全垄断的效率损失更大。完全垄断使稀缺资源得不到良好的配置,存在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价格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价格歧视的存在,对消费者来说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会使得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完全垄断也有可能阻碍社会技术的进步。

第三,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情况不符合竞争性市场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即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是低效率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无效率是指某种产品生产太多,而其他产品生产太少,从而减少了社会的总福利或社会剩余,使资源没有达到最优配置。垄断会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

已知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具有资源配置最优和净社会福利最大化性质。在竞争性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在垄断市场上,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垄断导致了高价格和低产量。这意味着垄断厂商并非用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从而造成了生产资源的浪费。消费者必须按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购买产品,这使消费者得不到最大效用,因此垄断导致了净社会福利损失。

四、使用图形说明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与均衡状态的特点,并与完全垄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

(1)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是: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市宗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各厂商根据市场的均衡价格调整厂房、设备等规模②在企业调整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和亏损厂商退出该行业,直到该产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的价格水平等于厂商的最小长期平均成本时,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在长期均衡状态,每个厂商既没有超额利润(从而不再扩大产量,新厂商也不再进入该行业),也不亏损(从而不再缩小生产,原有厂商也不再退出该行业,最终该产品的价格、产量和生存下来的厂商数不再发生变化。

(2)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的特点是:①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具

13

有最高的经济效率、最低的成本。②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生存下来的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有超额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被吸引进来,造成整个市场的供给量扩大,使市场价格下降到各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为止。②在行业达到长期均衡时,不仅每个厂商提供的产量必然是其短期平均成本(S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而且必然是其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之最低点的产量。

(3)两种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比较。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最小值。在长期均衡状态,均衡价格等平均成本,也等于边际成本。

垄断厂商确定的价格(一般)高于平均成本,并且产量低于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这意味着厂商增加产量会降低平均成本。一方面,垄断厂商没有利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技术;同时,完全垄断厂商由于高价格而获取超额利润,也不利于公平分配。另一方面,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低于社会给予最后一单位产品的评价,即边际成本小于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增加产量会增加社会福利。因此,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是缺乏效率的,因此各国政府都对垄断行为采取一定的限制。.

四、分析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价格决定。

寡头市场的情况很复杂,厂商的各种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寡头垄断厂商均衡价格的决定,多种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分析和解对于竞争对手的反应,寡头厂商有两种假定:一种是理想假定,假定对手不会对其决策做出反应;一种是现实假定,假定对手和自己一样聪明,从而在考虑到对方和对方可能对策的前提下做出决策。

14

第三章、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及信息经济学

第一节、外部效应

一、定义

(一)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或决策对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如果某人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了危害,但他自己不用承担这种危害的成本,就称存在消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不经济,如一个工厂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空气或水质;相反,如果某人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而自己却未得到补偿,就称存在积极的外部影响或外部经济,如一个人养了一群蜜蜂,使得周围果园获得丰收,增加了产量。

(二)解决的基本办法是什么?

1、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两种方法来抵消外部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产生消极外部影响的厂商课征税金或罚款,把厂商造成的外在成本内部化,促使它们消灭或减少消极的外部影响。对产生积极外部影响的机构或单位,政府实行补贴。

2、内部化合并也是解决外部性的一种途径。比如甲企业的生产污染了乙企业的环境,给乙企业带来了损失,若能把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则合并后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自然就会考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

3、解决外部性对社会影响的另一种措施是确定所有权,它的依据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所有权是明确的,而且交易成本极低或等于零,则不管所有权的最初配置状态如何,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这一理论,当某个厂商的生产活动危害到其他厂商的利益时,在谈判成本较小和每个企业具有明确所有权的情况下,两个企业可以通过谈判或法律诉讼程序来解决消极的外部影响问题。

二、科斯定理

(一)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所有权是明确的,而且交易成本极低或等于零,则不管所有权的最初配置状态如何,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谓的所有权是指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个体占有某种财富的权力。

(二)运用科斯定理可以解决外部性对社会的影响。根据这一定理,当某个厂商的生产活动危害到其他厂商利益时,在谈判成本较小和每个企业具有明确所有权的情况下,两个企业可以通过谈判或者法律诉讼程序来解决消极外部影响问题。例如,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农场主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化工厂对农田的污染并获得赔偿,这也使得化工厂要考虑作为赔偿金的成本,从而重新安排生产以获取最大利润。由此,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三、庇古税

(一)在解决因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时,传统的方法是由政府提供干预。干预可以采取税收的方式,比如对产生消极外部影响的厂商征收税金,使它向政府支付由于污染等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部分,把厂商造成的外在成本内部化,促使它们消灭或减少消极的外部影

15

响。对产生积极外部影响的机构,政府应进行补贴,这就是庇古税。

(二)采取庇古税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外部性的问题,但这类政策不能完全杜绝外部性,并且它的实施需要相当大的成本。比如政府向产生外部性的企业征税时,政府要能对外部性活动进行直接度量,以确定征税金额,这显然成本很高。

(三)科斯定理为解决外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强调了明确所有权的重要性,认为可以不需要政府干预,只要所有权明确且交易成本较低,也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消除外部性的影响。

四、外部性治理政策

外部性将导致完全竟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政策包括税收和津贴政策、内部化、明晰财产权。

(一)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1、有时外部性问题可以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 2、另一种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是慈善行为 3、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二)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1、管制 2、庇古税和补贴 3、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五、为什么外部性会导致竞争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外部性会使资源配置失当。 微观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会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其实是假设经济活动不存在外部影响,即单个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的私人利益和私人成本就是社会利益和社会成本。

(二)但在现实生活中,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往往是不一致的。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而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在这两种情况下,自由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令VP、VS和CP、CS分别代表某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能获得的私人利益、社会利益、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再假设存在外部经济,即有VPCP一VP。这一新不等式说明,社会由此得到的好处(VS一VP)大于私人从事这项活动所受的损失(CP一VP)。可见,这个人如果从事该项活动,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进行这项活动的私人所受到的损失以后还有多余,也就是可使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说明,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相反,存在外部不经济时,有CPVP>CP,则此人一定会进行此活动。从上述两个不等式可以得到Cs一CP>VP一VS。此不等式说明,进行了这项活动后,社会上其他人受到的损失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从社会整体看,是得不偿失,因此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16

六、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试利用相关经济学原理分析:

1、为什么环境污染不能依靠市场,通常需要政府加以管理?

2、试分析和比较下列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A.关闭造成污染的工厂B.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企业实施惩罚C.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收费

解析:1、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来解决,原因是环境污染是外部性问题。外部性使得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并由此造成市场失灵,从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中存在着外部性影响,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并不能得到实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存在巨大的交易费用。以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如污染问题)为例,由于交易费用足够大,污染者和受害者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②解决外部性存在搭便车的现象。③势力的不对称性。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通常是一个污染者面对众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一个垄断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影响产生的垄断行为也会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

2、A.,关闭造成污染的工厂虽然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实现零污染,但由此造成的社会产量损失可能远大于污染的成本,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彻底关闭污染工厂反而有可能形成失业、减少社会产品的供给,从而降低整个经济的福利水平。

B,制定排污标准并对超标企业实施惩罚,这种做法称为限量法。限量法是有关当局根据其评估,选择某一污染程度作为指标,限定厂商的污染程度不得高于此限量,否则给予重罚。限量法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信息是非对称的,企业或许完全掌握其排污的成本等信息,而政府却未必掌握这些信息。因此,政府很难准确地根据企业的污染成本等制定合理的排污标准,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C,按照污染物排放量收费。有关当局为了控制环境污染,往往对制造环境污染的厂商收取费用,以减少这些厂商乱放污染的现象。这种做法也存在类似前面的问题:信息是非对称的,政府很难确切地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难以合理制定排污费用——既能实现最优排污量,同时又不会使企业大量减产。

七、试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环境保护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解析:之所以存在环境保护的问题,其根本的制度原因就在于现有的制度安排下,环境存在着强烈的外部性。环境污染与破坏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及破坏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及破坏者最终会使环境污染与破坏超出社会最优量,即超过环境的耐受值。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仅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

17

护。因此,在环境污染与破坏泛滥、环境保护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环境问题是一个必然。在环境问题上,制度安排的成败就在于有没有将这些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当制度将这些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之后,决策单位的私人收益将等于社会收益,进而其行为必将与社会利益一致,诸如环境污染及破坏等与社会利益相悖的行为将受到控制,环境问题也将逐渐解决。

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可以有以下途径:

(1)强化产权约束。必须明晰和强化资源的所有者及其各级代理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各司其职,避免所有权主体的虚设。在资源所有权不可让渡的情况下,必须完善资源使用权的初次分配,使得资源使用权可以自由交换,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2)矫正制度,征收环境税。所谓环境税,是指对一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单位及个人按其开发、利用程度征收的一种税收。以税收的形式为环境付费,也符合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

第二节、公共物品

一、不同类型的物品

(一)公共物品 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最优数量的条件是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私人物品最优数量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个区别源于物品是否具有消费的竞争性特征。不能排除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使用它的能力。例如龙卷风警报器是一种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 是指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只要社会存在一种和服务时,就不能排除与阻止其他人使或消费该种产品或服务。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意给定的公共物品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物品不会引起成本的任何增加。国防、海上的导航灯塔就是公共物品。

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并不能排除他人也享有它们的好处,一个人享有公共物品的好处时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它们的享有。

(2)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则称为私人产品或私人物品、私人品。比如面包,当一个人吃一个面包时就排除了另一个人吃这一个面包,同时也减少了面包总量。一般来说,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均属于私人产品。

(3)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具有竞争性而没有排他性,则称为公有资源。比如海洋中的,鱼,当一个人捕捞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捞的鱼就减少了,但不能阻止其他人也去捕捞。如果一种产品和服务具有排他性而没有竞争性,就存在这种产品和服务的自然垄断。

(4)由于公共物品既没有排他性又没有竞争性,所以能够从公共物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开为公共物品付出费用,这称为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享其成。搭便车问题意味着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二) 公有资源 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例如海洋中的鱼

(三)自然垄断 当一种物品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时,可以说存在这种物品的自然垄

18

断。例城镇中的消防。

搭便车者:是得到一种物品的收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二、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

(一).国防 (二)基础研究 (三).反贫困 三、公有资源 公地的悲剧

公共资源是指那些所有权是大家的、公共的,使用权、收益权归属却比较模糊的那类资源。例如,江河中的鱼虾、公共牧场上的草等。公共资源与公共物品不同,它在消费上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不具有排他性说明某人对公共资源的消费不会阻止别人对于该资源的消费;有竞争性说明任何人对资源的使用会减少他人消费的数量,尤其是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很大。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会使资源被过度消耗、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对于公地的悲剧,其解决方法是采取一定措施来限制公共资源的消费数量,如限制公地上放牧的牲畜数量等措施。

五、分析为什么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一)在经济学中,一般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对物品的类型进行区分。纯公共物品一般是指同时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共有资源,而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则为私人物品。

(二)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如下:

①非竞争性是指一种商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该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这意味着共享消费的可能性,即一个个体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个体可获得的消费量。竞争性源于商品本身的属性——成本属性,公共物品往往是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甚至边际成本为零的商品,于是私人市场上的均衡定价法则“平均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一价格”失效了,需要引进新的定价法则。

②非排他性是指无法将这种商品据为己有,而将其他人排除在消费之外,这意味着不能或很难对人们消费这种商品收费。排他性不是物品的自然属性,往往依赖于一个社会的法律架构和技术实现能力。具体而言,生产者之所以能向消费者收费,一方面是因为法律(一种公共契约)赋予他该商品的产权,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技术能帮助他实现“占有”,易于实施的是对诸如椅子、面包的占有,技术难度较大的诸如用加密技术实现对软件或电视节目的占有。

(三)对公共物品而言,或者无法设定产权,或者无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现“占有”,因此无法向消费者收取费用,生产者也就失去了供应这种商品的动力。可见,排他性是影响物品性质的关键因素。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才会因无从收费而产生外部性,甚至成为共有资源或公共物品,从而造成市场配置机制的失灵,这就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而面对非竞争性,所需做的只是改变一下定价法则。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十分容

19

易产生搭便车的行为,进而导致公地的悲剧现象出现,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解决。

第三节、信息经济学

一、信息不对称 (一)定义

非对称信息是指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相同。这里的信息既包括交易前的信息,也包括交易后的信息。非对称信息表现为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失灵。

(二)主要来源包括

因此,信息不对称其实就是信息分布或信息获得的不公平性,其主要来源包括:一是信息的不公平性;二是市场内幕交易。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一)逆向选择

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做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选择的行为。逆向选择一般发生在交易发生之前。例如,居住环境最不安全、失窃率最高的地区中的家庭最想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经常生病、医药费支出高的人最希望参加医疗健康保险。解决的方法有信号传递和机制设计,政府对市场干预。

(二)道德风险

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参与人利用行动信息不对称对其他参与人进行欺骗,从而使得参与人的行为变得不道德、不合理,并损害其他交易参与者利益的情况。道德风险一般发生在交易之后,比如买了汽车保险的人不再注意保管自己的车子,买了医疗保险的人总是要医生多开些不必要的贵重药品等。主要应用于保险市场,解决方法风险共担。

(三)委托一代理问题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一代理问题。由委托一代理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一代理问颗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来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0

三、论述题'

(一)利用信息经济学原理说明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现实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信息不对称将导致交易中的逆向选择行为,从而无法实现市场的帕累托最优。

1、在信息完全的市场条件下,竞争性的结果是不同的商品对应不同的均衡价格,在有效的价格竞争下能够实现市场的效率。

2、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有两个问题:一是隐藏信息导致逆向选择,使有效率的交易无法达成;二是隐藏行动带来道德风险。在假冒伪劣产品市场,以上两种问题都可能产生。 3、在信息经济学中,习惯把商品分为搜寻商品和经验商品。商品的有关特性可通过用户在购买时的触摸、掂量和观察来辨别的为搜寻商品(如服装、锅碗瓢盆等),而那些需要在使用一段时期后才能辨别和了解其特性的称为经验商品。在搜寻商品市场,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由于难以隐瞒商品的质量信息,或者说对于商品的质量信息基本上是对称的,所以假冒伪劣产品对市场的影响不大。在经验商品市场,生产者可以通过隐瞒商品信息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因而信息不对称主要研究的是经验商品市场。

4、经验商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用二手车模型来叙述。在二手车市场交易中,由于用户无法区分二手车的质量。假设市场上有50%的车是好车,平均价格为4万元;50%为坏车,平均价格为2万元。但事实上,买主无法甄别某辆车是好车还是坏车,所以当他进入这个市场时,购买任何一辆车时,他买到好车或是坏车的概率都是50%,因此他也无法区分哪辆车该卖4万元,哪辆车该卖2万元。于是,定价为平均数,即3万元/辆。此时,好车的车主觉得不合算,于是退出市场,市场上只有坏车。而现实中不可能所有的坏车都是同一种价格,其中有卖2.5万元的,有卖1.5万元的。按照同样的博弈,可卖2.5万元的车主也陆续退出市场,到最后,市场上只有最差的车子了。这便是二手车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其结果是好车的卖主希望卖车却没有卖出去,部分买主希望买好点的车没有买到,市场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5、由于以上逆向选择问题,市场需要相关机制来防止逆向选择。一个办法是提供售后服务,比如包修等。售后服务会提高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所以售后服务期的长短和服务内容成为消费者甄别产品的途径之一。但是,售后服务也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DIY电脑(组装机)的免费上门维修服务。电脑销售商在销售DIY电脑时承诺半年内上门服务,但一个月后电脑出现故障时,他们或者以忙为理由把服务往后拖延,或者以故障在他们的服务范围以外为借口推卸(对电脑故障的原因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当消费者享受免费维修的机会成本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他只有直接找修理商付费维修了,这便是道德风险问题。防止逆向选择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支付信息租金,引进经纪人。经纪人了解买卖双方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但支付信息租金以达到市场次优,已经不是最理想的效率了。

21

(二)论述市场为什么会失灵?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论证,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众多原因的限制,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出现资源配置失当,这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

1、垄断是经济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因为市场竞争的趋势是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害。下面以完全垄断的厂商为例。为简单起见,假定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且固定不变,由于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价格曲线(也就是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从而决定了其边际收益曲线低于平均收益。垄断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确定价格。其结果是,这样确定的价格高于边际收益,从而高于边际成本。由于价格度量了社会福利,而厂商的生产成本是社会边际成本的衡量标准,因而垄断市场缺乏效率。

2、外部性也是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是指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所造成的部分成本或收益没有由经济行为人所承担或得到。外部性有正的和负的之分。无论是消费的外部性还是生产的外部性,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它们产生的影响是,即使整个经济仍是完全竞争的,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性之所以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导致社会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出现不一致。

3、公共物品是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意供给或供给不足,原因是由于这类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排他性是指只有按商品价格支付的人才有权支配或消费这种商品。然而,公共物品却没有这种特性。此外,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竞争性是指社会增加一单位消费引起成本增加。但对天气预报等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似乎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其结果是,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搭便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私人部门很难供给或全部供给人们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4、不完全信息是导致市场交易缺乏效率的又一重要原因。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当事人只以平均水平判断交易对象的质量,因而交易的结果将使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

(三)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理论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代

22

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1、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2、基于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代理理论

(1)代理人、委托人道德风险的问题。有关代理人业绩的信息是非对称的。其度量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代理人可能无法观测到委托人观测到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根据合同,当观测到的产出高时,委托人应该支付给代理人高的报酬,但委托人可以谎称产出不高,而逃避责任,而把本应支付给代理人的收入占为己有。而如果代理人预计到委托人可能要耍赖,就不会有积极性努力工作。马尔科森的模型证明:类似于锦标制度的激励合同是解决委托人道德风险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如果一个企业雇佣多个工人,合同规定一定的工人将被支付较高的工资,那么,委托人就必须对给定比例的工人支付较高的工资,他完全有积极性将较高的工资支付给努力的工人,因为这样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2)关于监督问题的模型

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无法避免监督问题。事实上,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信息的了解程度可以由委托人自己选择。比如说,通过雇佣监工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委托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了解代理人的信息。从而加强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监督。但信息的获取又是有成本的,于是,委托人面临着选择最优监督力度的问题。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取决于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但发展经济学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二者的关系似乎正相反:边际生产率取决于工资。而且在发达国家这种现象也存在。索罗(Solow,1979)和夏皮罗和斯蒂格里茨(Shapiro and Stiglitz,1984)将较高的工资解释为企业为防止工人偷懒而采

23

取的激励方法。当企业不能完全监督工人的行为时,工资构成工人偷懒被发现,而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工资越高,机会成本越大。因此,较高的工资有利于减少工人偷懒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在激励工资模型下讨论监督力度问题,我们发现代理人的边际生产率越高,监督带来的边际收益越高,委托人监督的积极性也越高;代理人努力的边际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无法避免监督问题。事实上,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信息的了解程度可以由委托人自己选择。比如说,通过雇佣监工或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委托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了解代理人的信息。从而加强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监督。但信息的获取又是有成本的,于是,委托人面临着选择最优监督力度的问题。我们发现代理人的边际生产率越高,监督带来的边际收益越高,委托人监督的积极性也越高;代理人努力的边际成本越高,任何给定激励下的努力供给越低,且给定代理人行为的观测信息的方差下最优的激励也越低,监督的边际收益也越低,委托人监督的积极性自然也越低;此外,监督越困难,监督的边际成本越高,委托人监督的积极性也越低。

(3)在标准的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代理人都是给定的。但张维迎(1994,1995)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中更为基本的问题:在一个特定组织中,谁应是委托人,谁应是代理人?或者说,委托权应该如何在不同成员之间分配?在现实的组织中,信息不对称是相互的。以企业为例,企业中有直接的生产者,也有制定生产决策的经营者。经营者不易完全观测生产者的行为,工人更不易观测经营者的行为。张维迎证明,最优委托权安排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成员在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和监督上的相对有效性。如果经营者在生产上更为重要,如果经营者监督生产者比生产者监督经营者更容易,则将委托权分配给经营者是最优的。这一模型对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及合伙制企业的委托权安排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在古典资本主义企业里,不确定的环境使经营者的决策相当重要,而且经营者的行为也很难监督,于是经营者拥有委托权;合伙企业当中,两个或更多成员,他们都同等重要,因此,采用合伙制是最优的。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