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_浅谈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

_浅谈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

2022-07-1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文化特征

风园11-2班 唐千淳 110354235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为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体系——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之最。它历史悠久,特征鲜明,文化底蕴丰厚,极具艺术魅力。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鼎盛期。当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给大规模建造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园林,从形与神上都最接近自然,体现出淡薄、恬静、含蓄的意境美感,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关键字:明末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精神文化特征 正文:

那时的园林,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艺术原则;那时的园林,追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家意境;那时的园林,注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布局。那时,是一个人类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时代;那时,是一个文人雅士作下无数高雅诗赋的时代;那时,古人创造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园子,让我们至今都能在里面宁静身心,深思人生;那时,就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鼎盛期——明末清初。作为园林设计初学者,为了理解,为了传承,我希望可以走近那个时代,仔细探寻中国明末清初时期古典园林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古典园林

(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为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体系——中国、西亚和古希腊三大体系之最。它历史悠久,特征鲜明,文化底蕴丰厚,极具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商周,时称为囿。继而,秦建阿房,汉起称苑。 “一池三山”成为秦汉经典。后至魏晋缓推,隋唐大兴造园之风。宋元时期,大批文人雅士参与造园,写意山水园风生水起。终至明清,古典园林发展至集大成期,《园冶》诞生,江南私家园林造诣宛如天开。 巅峰之后,中国古典园林终于清末经济崩溃之时渐入衰落。

(二)明末清初历史背景对当时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鼎盛期。当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给大规模建造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著名的 “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都于这一时期建成。那时的江南更是经济发达冠于全国,以致文人辈出,文风之胜使江南私家园林创作风生水起,一时间

“文人化“写意山水园美不胜收,其布局之精、意境之美使其成为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的重要成就。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著名理论书籍《园冶》。

(三)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征

明末清初时期的造园要素包括筑山、理池、配植、建筑和书画5个方面,讲究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和借景8个技巧,形成了整体造园,顺应自然;分隔空间,融于自然;园林建筑,配合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的艺术特征。于是这一时期的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从形与神上都最接近自然,体现出淡薄、恬静、含蓄的意境美感,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二、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古典园林精神文化特征

(一)明清园林中的儒家思想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主张“礼乐”,提倡 “仁政”和“王道”。其中“礼”和“王道”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中体现为历代皇家园林的宏伟、尊严、庞大和唯我独尊。他们将皇城建造为中轴对称,华丽奢侈,严谨得丝毫不可侵犯,连游园都必须庞大、宏伟、追求神仙的境界。这都是顺应了儒家思想中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礼”的思想。我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掌握最大权利,清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更是达到历史顶峰,这也是清代帝王顺应了儒家提倡的“王道”思想的结果。另外,历代帝王因崇尚自然而自诩为天子,是受了汉儒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响。

(二)明清园林中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随之几千年的传承,“道”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道家学说体现在明清时期古典园林艺术中,表现为明清园林对自然的极力追求,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就是由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转化而成。可以说是因为有了这个思想,才有了明清园林的自然、淡薄、恬静、含蓄的艺术特征,才有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园林意境美。

道家还讲究阴阳平衡的理论,即打破一种平衡会引起人们寻找新的平衡。由于唐宋元明历代都有时局动荡,导致很多官吏、富商、文人最终选择逃避现实,归隐山林,然而这种生活并不轻松。明清时期很多智者正是看到这一点,在现实受挫后不再归隐山林,而是选择了归园田居,我认为这也是私家园林的诞生的第二理由。

(三)明清园林中的佛家思想

佛教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到隋唐时期到达鼎盛。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南无阿弥陀佛。“是它的精髓。佛学与儒学结合,则是禅宗的思想。佛家思想体现于明清园林,在于园林意境美对人们禅悟的作用,它将园林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具体到技艺上则是明清园林以其以小见大的精巧布局见长,”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千里“,时时提醒着人们要善于从小中见大,藉芥蒂之微而感悟宇宙之广。明清私家园林的园中之园,移步换景等艺术效果也都是对追求着这一思想的体现。

(四)写意山水意境美和古典诗词意境美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期,也是中国古代写意山水画和中国古典诗词的鼎盛时期。它们三者之间是相生相长,共同发展的关系。诗与画都追求意境,园林艺术也随之追求诗情画意。“残荷听雨“”雨打芭蕉“这是画家诗人和园林设计师都用过的创作意向,我想他们留恋的也许不只是残荷、芭蕉而是陶醉于那种意境中的自我。写意山水画和古典诗词的发展引领起”文人化“的园林设计热潮,转而,又有多少文人恰恰是在这些诗情画意的园林环境中寻找灵感,创造出一篇篇佳作。清代江南女诗人尤其出挑,都是由于江南优美的园林景观对清代女诗人在艺术熏陶、意象选择、语言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同时唯美的园林环境也局限了她们的创作内容大多是咏山咏水和借景抒情。园林中的书画不可或缺,诗画点景,既丰富了景观内容,又突出了景观本身,景衬诗画,既解释了诗画所指,又深刻了诗画含义。

三、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一)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它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之名来源于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的“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其主人是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先不论其布局精巧,布景优美,最令我赞叹的是它的景语之妙。

拙政园,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七个主要景观区。这七个主要景观区,有着七个不同的主题,利用七种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主要营造,表达了主人七个愿望。我认为,这些唯美景语与园林意境的完美搭配,就是拙政园的成功造园重要原因。分别来说:远香堂,围绕“出淤泥而不染”主题,遍种荷花,每每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绣绮亭,取牡丹富贵之意,遍植牡丹玉兰,表明家境殷实,勤劳而致,为人处世和善厚道。雪香云蔚亭,植梅数枝点题,表明“不要人夸好颜色,留的清香满乾坤”的傲世清高品格。待霜亭,取唐代韦应物“洞庭需待满林霜”为亭名点景。应洞庭产桔,待霜降始红之景,抒无奈隐忍的之情。松风水阁,则源于“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寓意永贞不渝、不屈不挠。小沧浪,因《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寓明辨是非,做一个高洁的人。清华阁,创造出了志清意远的气氛,寓指即便闲散在家,也要做一个志远清高的人。

“一切景语皆情语“数字景语,就论了拙者之品、抒了失意之情、发了隐居之志、表了归田之娱、享了晚年之乐、赞了拙者之德。寥寥数语,千年前的情感已延续至今。如此景语,好不优雅,好不恰当;如此园林,好不令人称颂。

(二)苏州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于明嘉靖年间建成,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闻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相比拙政园,留园在小品布置和小空间塑造上见长,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展示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广为人知的冠云峰正立于其一庭院之中;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留园中区的总体布局,采用“前厅后山,隔池相望“的布置,为苏州大型古典园林常见布局。

留园的景观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丰富的石景;二是丰富的空间利用和塑造。园内空间的高低、虚实、明暗、收放皆错落巧妙,时而幽静压抑,时而豁然开朗,园中有园,妙趣横生。置身其中,可以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豁然开朗等观景效果。在留园的设计中,除了其精巧的布局,我们学到的应还有它顺应自然,模仿自然,以小见大,塑造意境的设计理念和精神内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艺术作品,亦是文化作品、思想作品。作为未来的园林设计者,如果我们有幸有机会去设计一片拥有着自己理念的园林,我们要注意在利用软质材料设计园林时,不仅要注意表现其形式美,更要注重其精神文化内涵,塑造意境美。更重要的是,我们只有将古典园林最基本的思想“尊重自然,崇尚自然“延续传承下去,才能在这个企图征服自然的当今社会,创造出真正宁静淡泊的园子,坚持自己对园林的理解,做出自己对园林事业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 3] 朱凯,汤辉.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 J].城市,200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