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视野中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管理◆社会◆就业 社会 设计视野中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许海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历史的活化石。然而受全球化和 信息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保护不力和忽略传承等原因,正逐渐趋于消亡、失传。大力 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采取适当措施,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当代社会继续生存发展 的应有之举。从设计视野出发,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了探究。 [关键词]设计视野;汉中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6)27—0182—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活态流变特性,一般 并逐渐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倡导到民 是通过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人际传播,通过人的继承来延续,而鲜 间机构的积极响应,再到民间艺人的参与配合,全民认识度与自 有物质载体,因此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都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普遍 觉意识的提升,非遗产业不断发展。汉中得天独厚,非遗工作已 来讲,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成效 成体系,目前汉中市已有82个市级非遗项目,其中,59个入选省 并不乐观。当前世界注重创新,保护传承非遗也是一样,不能再 级,6个人选国家级,其中囊括了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10大类 仅仅满足于申遗、列入名录、进行资料收藏管理这些基本的手段, 非遗项目。 而需要创新的角度和方式,以更多的形式来推广宣传,以此做到 (二)收藏、管理体系完善 保护和传承,弘扬文化精神和内涵,而以设计视野出发来探究汉 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全新的视角,也是一个新的可行途径。 一合理有效的管理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国家和当地 对汉中非遗都极为重视,汉中非遗管理早已形成完整体系,汉中 、利用设计视野保护、传承汉中非遗的可行性 市还专门设立非遗档案管理部门,对非遗资料的收藏、管理都有 首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非遗都是经过一定时期 细致的对应措施,目前馆中已征集的具代表性的书籍数已愈二 的历史积淀,历代传承而来,内容和形式都是传统的,随着时代 十,内容也很丰富。其中有的区县对资料的收藏处理做得异常详 除文字,图片记录外,影像、音频等方式也陆续完善。 的发展,非遗存在发展所需的原始生态环境被破坏,现代化的生 细,产生活方式中产生新的观念、新的面貌,人们能接触非遗的机会 越来越少,非遗也日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疏离。长此以往,非 (三)非遗保护传承的新经验 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被运用于非遗的 遗消亡、失传的局面可以想见。因此,近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 保护与传承。 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风潮。 首先,大众传媒在非遗保护传承进程中发挥的功能非遗的 技能,语言等为手段,往往需要特定的空间,单纯 设计是全新视角,是新的尝试。设计,涉及了包括文化、经 传播多以记忆、济、社会、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体现诸多元素。设计要讲创新、 的文字记录等无法展现其全貌,大众媒介利用影像、图片、音频 讲创意,可以融合几乎所有元素,形式上也要日渐多元化,为人 等,视听结合,实现了非遗的原始状态的展现,规避了这一问题, 们所熟知的形式包括有造型、图案、材料等外部形态的设计。从 目前主要以系列纪录片以及影片为载体。某种程度上说,只要符合一定的设计理念,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 其次,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是简单的数据留存,而是在建立 设计产生新的展现方式。且设计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技艺,一定 数据库、分类编目索引、多层次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 程度上实现对非遗的重构,甚至在精神文化内涵上还能做到一 数字技术,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技术路径。 定的创新,可以说,设计视野与非遗的现状是很“契合”的,因此, 可行性的。 二、汉中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发展现状 另外,针对非遗的传承,有人对非遗传承教育体系的建构展 核心观点是真正实现非遗的世代相传,即传承人的培 将设计视野应用于汉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具有 开了探讨,养,这不是依靠技术手段,而是切实落实到“人”的身上。 三、设计视野中汉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申遗,普查工作普遍落实 汉中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国家级,坐拥灿烂的文化遗 (一)通过设计赋予汉中非遗物化载体 设计视野可以将活态流变的汉中非遗物化。设计通过一定 产。汉中市对非遗的申报、普查工作做得很好。近年来,我国开始 的手段和技术,可以从造型设计、图案设计、材料设计等方面实 作者简介:许海(1978一),男,汉族,艺术硕士,讲师,从事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研究。 一I82— 管理◆社会◆就业 现对非遗的物化,也就是将非遗转化融合为某些物质载体。 社会 2.务必保持汉中非遗的核心与精髓 对非遗本身的传承与保护,无论是就地封存还是采取高科 如汉中非遗中的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就可以 都必须保持非遗原有的个性特征,所谓“一 加入现代设计的元素和理念,以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原型, 技新工艺进行加工,地域色彩尤其浓 选取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为素材,利用现代创作技法,在原有的 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也体现着这样的特征,生产 形态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如,在泥塑的传承中,就可以在原有的 厚,必须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姿态。如工艺类非遗项目,在产业化发展中,要保持其真实完整。 象征意象的基础上,在配饰和图案上加入当代元素和象征符号, 性较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象征意义,还真正做到传统技艺与社会和时 还应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许多非遗项目并不 如表演类的非 代的同步发展,具有时代内涵,这也是非遗能够随时代发展必须 能深入生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非遗的精髓,具无形性特征,必须以 具备的条件,不至于仅仅是一种远古的记号。材料上,由于成本 遗项目,以舞台表演代替实物形式呈现,和技术手段的限制,有些传统非遗,如石质粗瓷制作工艺,就可 以利用现代的科技和手段进行分析和选择,制作出的工艺品在 成色和质量上也可以有所突破,甚至在制作工艺上,利用当代科 技,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美感,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 上也是一种成功的借鉴。 (--)通过设计赋予汉中非遗新的精神内涵 非遗属于精神文化范畴,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精神驱动 力,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虽说作用于外在形态,但归根结底在 于弘扬精神文化,否则,保护得再好,也只是空有外在的躯壳。考 虑到非遗特有的活态流变属性,人们已经意识到,并有意识地把 对非遗的传承由静态保护逐渐转向活态传承。设计视野中非遗 的活态传承,具体涵盖的其实就是其表现方式,传播交际与传承 延续等方面。既然是传承,必须在继承的先决条件下进行适当创 新,这实质上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设计可以物化非遗的外部形态,受现代化因素的影响,在此 过程中难免出现过度的情况,即现代先进技术的痕迹太重,导致 人们的关注点从非遗本身所浸润的精神文化转移到工艺上,重 蹈买椟还珠的覆辙。因此,现代设计应坚持客观历史的原则对非 遗进行价值评判,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赋予非遗新的时代意义。 如最便捷、受众最广的做法,可以效仿地铁文化、公车文化等,将 非遗形态浓缩人人们生活,贴画、海报、邮票,立体陈列设计等, 都可以展现非遗风貌,再以新的视角对内涵进行解读,通过日常 渗透使非遗深入人心,实现全民印刻,实现时代精神与非遗传统 的完美融合,使非遗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感。 (三)设计视野中汉中非遗保护传承的建议 1.主体应有正确的姿态 汉中非遗是全民族的财富,切实保护汉中非遗是全民族共 同的使命,必须自上而下,全民参与。政府等职能部门提供政策 和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全力配合,提供 技术助力,人民大众应主动成为保护与传承汉中非遗的主力军, 从提高认识度和保护意识着手,首先应该明确汉中非遗对中华 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重要价值,还需要应具备愿意保护和传承 的态度,能够主动接触、学习、推广弘扬,从汉中非遗的守护者做 起,不懈努力,做合格的建设者和传承人。 传习方式来保护传承。 3.完善实施管理,举措要有依据 职能的划分必须明确,从申请、审查到资料的收藏、管理机 制,再到具体的实行细则,都应明确有序。 第一,坚持做好分类。分类法很有条理,是统计管理工作中 常用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合应用于汉中非遗的管理。汉中 非遗名目多,领域广,采用分类管理可以分司管理,不混杂,既能 提高效率,又能突出针对所属门类进行深刻研究和特色发展。 第二,以重构的方式进行再解读。设计就是服务于大众需求 的再创造,即重构。针对一定的设计理念,选用适宜的设计技术, 将汉中非遗的元素重构,提炼新的符号象征,既能向人们展现非 遗原有价值,又能给人们新的认识,这就将继承与发展统一于一 体,这是设计本身的载体价值。另外,以设计为承载,人们在认识 设计本身的同时,也会窥见设计所体现的非遗所蕴含的精神文 化,这就是设计对非遗传承的优势所在。 第三,结合融汇已有经验。适应非遗热潮,以影像为代表的 大众传媒,以高科技为依托的数字化模式,以产业化为背景的文 化创意产品都应运发展突出,设计视野是汉中非遗保护传承的 新视角,但绝不独立于其他方式,需要以其他方式及其成果为依 托和辅助,如可以从创意产品中寻觅灵感,以大众传媒为媒介进 行推广,以数字化为技术指导,更好地实现非遗的设计。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并将长期成为我国文化生活中的热 门词条,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许多非遗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命 运,而汉中非遗在我国非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汉中非遗的保 护与传承也值得高度重视。本文先对非遗面临的历史境遇进行 了简述,又简单论述了尝试应用设计视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 结了汉中非遗发展的现状及当前各个领域非遗工作的经验,提 出了汉中非遗工作的建议,概括来说,就是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基 础上重构汉中非遗外在形态,并在其中融入新的精神文化内涵, 利用已有经验加以推广宣传,实现汉中非遗历史性与时代性的 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杰.生态美学视野中内蒙古“非遗”保护与传承:以“传 统美术”类项目为例[J].人民论坛,2015(26):238—240. [2]陶赋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探究[J].福建论坛(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4(8):70—76. 一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