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好,我是南靖二中的肖少卿,今天有幸听了吴朝晖老师的展播课《祝福》,切实感受到这是有含量,高质量的一堂课,很是受益匪浅。以下,本人就此微谈几点浅见:
一、先谈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有效达成,是衡量一堂课优劣的主要标尺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吴老师能从课标出发,立足于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分析、理解祥林嫂悲剧的多重性;认识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吃人本质。既具体明确,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总体上教学目标确立合理、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吴朝晖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地让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环节中,教学手段也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从课前的内容回顾,到课中的引导与分析,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引导学生自主认识祥林嫂的悲剧性,逐层剥落、水到渠成,学生能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这样就轻松地突破了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评教学程序。,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就吴老师的教学程序本人提几点拙见:
1.从教学思路的设计 吴朝晖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从导课的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到新课任务------分析并且掌握祥林嫂悲剧的多重性(分第一,第二,第三重逐
个击破),层次鲜明,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学思路运作导向着一系列教学措施,如前后内容编排合理,衔接紧凑,过渡自然,详略安排科学合理等,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吴老师在祥林嫂悲剧的多重性分析过程中,第一重坎坷而悲惨的人生和第三重无效而可悲的反抗因为内容简单而都相对略作分析,而第二重,林嫂悲剧的多重而深重的迫害:族权、神权、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等,根据学生的学情及内容难度,确定此为教学难点,在这展开详细而透彻的解析和深层次的挖掘,探究。这一点处理得尤赞!
2. 老师已经自然的行走于新课改的路上
(1)吴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从学生活动看,课堂上每次问题的提出,多数学生都热情高昂,勤于思考,乐于探讨,积极参与讨论;而老师则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引导,不断点评纠正等,师生间形成了良好课堂互动氛围,突显了课改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对话环境。这一点,足见老师已经自然的行走于新课改的路上了,我们应引以为鉴!
(2)我最欣赏的一个亮点
即问题设计: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否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投入课堂。这堂课,吴朝辉老师
在问题设计上都非常用心而且成功,如,在分析完第一处中祥林嫂命运悲剧时,适时提出:
1、祥林嫂坎坷而悲惨的人生是个偶然现象吗? 2、当今是否有类似祥林嫂这样坎坷而悲惨的人生吗? 3、如果有他们有不有有着与祥林嫂同样的悲剧人生? 第一问植根文本,深挖开去,无不触动学生的思弦,紧接着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性的第二第三问,有深度且环环相扣,在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兼顾到情感目标,也体现出学习手段创设的有效性。又如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祝福》被改编搬上影幕,增加了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四婶还是不让她碰祭品。她气愤至极,去土地庙,举刀砍门槛。 你认为增加“刀砍门槛”,这一细节好不好?为什么?
一方面,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的反应,就是对这个问题设计得成功的最直接的肯定!另外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很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拓展,学会让语文课堂从文本走向生活!
其实吴老师这节课确是亮点多多,值得慢慢挖掘品味,如在分析过程中,适时引入鲁迅的话,“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让学生得以更深刻理解。在第二点小结处的引入丁玲的话““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她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的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确是再恰到好处不过了。还有对学生的适时点拨,纠正,评价等等
三、评教学效果
这堂课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收获。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不同程度的均有达成。且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从教学目标的预设到生成看,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不得不感叹这是一堂饱满而成功的语文课! 四,一点思索,一个探讨
新课改很强调课程目标的创新,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方面,吴老师在前两点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处理得很好,我个人很是赞赏!至于第三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我觉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这样来实现。如,通过本节课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学会思索到一些现实问题,如,学会关注妇女的命运,关注今天女性的生存状态等(在第一次设问时拓展或在总结时提出思考,或联系写作完成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我们语文的学习最终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的,走进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