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佳句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二、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德馨_____ 调素琴______ 鸿儒_______ 案牍_____ 西蜀_______苔痕( )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 惟: 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形: )⑹谈笑有鸿儒(鸿: )⑺往来无白丁(白丁: ) 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 素: 金经: )⑼南阳诸葛庐(庐: ) 四、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下列各句不属于骈(pián)句(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或排比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译句: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 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 ⑸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七、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答: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主旨句)。和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答: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
4.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②说说本文表过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道德情操?
答:① ②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 7.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答: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答:
9、①本文引用孔子的话的目是什么?②这话与题目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
《陋室铭》中考试题汇编
1、解释下例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3)无丝竹之乱耳 ( ) (4)无案牍这劳形( )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 4、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5、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在括号内作批注。
①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6、“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3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
2
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 ②期: ③劳: ④之:
10.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 。乙段
文字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分) 11.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3分)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