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口述与笔述

口述与笔述

2023-09-1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思考与表述训练三:口述与笔述

【训练要求】

了解口述与笔述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利于养成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知识导引】

一般地说,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说是口头语言活动,读和写是书面语言活动。如果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如果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听和读是语言的理解,说和写是语言的表达。

我们观察体验生活,或读书看报学习,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这些感受都是装在脑子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要把这些东西发表出来,让别人也能知道,就得借助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述。表述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口述,一种是笔述。它们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了解它们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大有好处。

(一)口述的主要特点

1.有确定的对象。话是说给什么人听的,是一个人,几个人,还是一群人,都十分明确。这就决定了说话(即口述)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首先,“对象”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处境、心态等等,决定着我们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决定着我们谈话的深入程度。当着矬子说“矮话”就会引起反感,“对牛弹琴”更是劳而无功。其次,“对象”的状况又决定着我们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言词,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态度,

等等。孔乙己对一群孩子说“多乎哉?不多也”,只能引人“哄笑”。《水浒》中小管营施恩要请武松替他报仇,说:“兄长请坐,待小弟备细告诉衷曲之事。”武松就不爱听,马上批评他:“小管营,不要文文绉绉,只拣紧要的话直说来。”而《红楼梦》中的薛蟠,在一群公子小姐中粗言秽语,就显得俗不可耐了。

2.有动态的环境。不管是少数人在一起谈话还是一个人面对许多人讲话,周围都有一定的环境。听话者是这环境中的第一要素;除此之外,诸如环境布置、季节气候、其他人员的活动,以至最近的新闻、人们关心的“热点”,等等,都是构成环境的因素。说话时不但不能与环境矛盾,而且应该注意利用环境因素,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说话的主题、思路,以至语气、语速等。老朋友久别重逢,本该欣喜畅谈,但如果是在一个追悼会上见面,言谈举止就不能不受限制,不能与追悼会的气氛相冲突。本来是两个朋友交谈,这时如果插进来其他的人,原来的话题就可能中断。即使跟同一对象谈话,对方的心态情绪变了,话题也必须及时调整,否则就叫“不知趣”。

3.需要边想边说。除了个别先有腹稿的演说之外,说话一般是现想现说、边想边说。在尚未开口时,并没有把要说的意思想得很全面、很细致,只是有了一个“轮廓”,或者只有一个念头,一个话题而已。而在说的过程中,边说边想,新的想法连锁而生,有关材料纷纭而至,原有的意思扩展了,发挥了,越说细节越清楚,感情色彩也会越来越鲜明。这当然是指“会说”的人。如果缺乏训练,就可能出现言语断续、词不达意,甚至说不下去的情形。

4.凭借有声语言。使用有声语言,可以借助于声音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轻重的变化等显示说话的层次,突出说话的重点,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是口语活动的优势。但说出来的话稍纵即逝,而且一说出来就是“最终形式”,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是它不利于交流的方面。所以,说话一般宜少用长句而多用短句,少用整句而多用散句。要自

然,要生活化,有时为了强调则不避重复。要尽量避免生僻词语或一般人不易听懂的专门术语,还要尽量避免可能产生歧义或引起误解的词句。

5.可用态势语辅助。态势语,又称“言语动作”“人体语言”,它是伴随说话活动从人体有关部位传达出的辅助信息。它是无声的,所以又叫“无声语言”。这种辅助性的表情达意手段,能够强化有声语言所传输的信息,补充有声话语的不足,渲染感情色彩,增强表达效果。有人确认这样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这个公式突出地强调了态势语在表达中的作用。人体的许多部位,如头、脸、眼、手、臂、腿、身等,都可以传递信息。会说话的人总是充分运用这种手段以完成交际的任务。

例1.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这一段是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的片段。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

民主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7月15日,昆明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为李公朴开追悼会,在李夫人发言控诉的过程中,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说笑取闹,扰乱破坏,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讲完,闻一多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满腔悲愤的即席演讲。环境是特定的,面对的听众也是具体的。他的话一部分是讲给“光荣”的昆明人听的,一部分是讲给在场的特务听的,所以演讲中就有人称的变化,在语调、情感上也不一样,对同志、对朋友,是悲是愤,是交心式的抒发;对敌人,是怒,是讽,是勇敢的挑战。演讲多用短句,富有情感,充分利用语音变化(“声音激动”“厉声”)和态势语(后面还有“撞击桌子”的动作)。这样,这篇演讲就取得了最佳的效果,使群情振奋,特务也没敢在会场里轻举妄动。

例2.

郭兰瑞的母亲诉苦说:“我带着孩子们要了几年饭,就在村里借了这间房子住着。俺家冬学在村里当了干部,太积极,财主们恨他,告到炮楼上抓了去。把家里的一点东西,娘们穿的衣裳全卖了,也没赎回他来,运到关东煤窑上受苦去了。唉,俺那孩子啊!家里没吃的,他爹会剃头,就到安国去磨刀子。去了两天,还不见回来,我不放心,拉着俺家兰瑞,就打听着找下去了。到了卢家营儿里,街上有娘儿们坐着。我就问:大嫂子,你看见剃头的老郭过去了吗?人家说,前两天看见他过去了,穿着破黑袍子,带着火车头帽儿,可是不见他回来,再往前边打听打听吧。我就又拉着兰瑞往前走。孩子饿的实在走不动了,那边过来一个老头子,手里提着一大把胡萝卜儿;我就说:大哥,俺家这小姑娘,饿的慌了,给俺们个萝卜吃吧。那老头儿就给了一大把。兰瑞吃着,走着,就说:娘,爹到哪里去了哩?我说:我们到安国去找他吧。一进东关,日本鬼子站着岗,查问两个推小车的,我就拉着孩子混进去了。到了南关,我见人就问:大嫂子,那个磨刀子的老王住在哪里呀?人家说:就在药王庙那个南屋里。我拉着兰瑞进了药王庙,南屋里,坐着一个娘儿们。我就问:大嫂子,你是磨刀子老王的内掌柜的吧?人家说:是。我说:前两天,老郭来磨刀子,

你们见他来吗?人家说:来着,磨了刀子,他就说肚子痛,我叫他喝米汤,他也不喝,定要回去,他说家里人还惦记着哩,就走了。俺家掌柜的劝他养一养再走,他说死在哪里,就算哪里吧!抱着肚子走了。

这一段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农村老婆婆的“诉苦”。她自己没有文化,听她诉苦的也同样是一些老婆婆,这里虽然经过了文人的整理加工,也还保留了她口述的本色:用词通俗,句子简短,句间多用“意合”而很少用关联词。如果跟闻一多的演讲词相比,一个是农妇的“唠叨”,一个是教授的怒吼,风格迥异,都体现了说话人的本色。

(二)笔述的主要特点

1.对象的广泛性。除日记、书信等是给自己或少数人看的外,一般笔述的读者对象是较为广泛的,而且是不那么确定的。一部《红楼梦》,从封建贵族到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学生,谁都可以读;就作者当初的写作动机而言,他是要把作品献给各个历史时代全社会的读者的。

2.环境的稳定性。笔述可以从容进行,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不受环境变动的影响。所以,张衡作《西京赋》和《东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正因为如此,笔述要求更精细,更严密,要尽量做到一字不可移易,一句不能增删。

3.凭借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诉诸人的视觉,读者可以从容阅读,反复体会,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所以笔述可以避免口述的一些限制。有些复杂的思想,错综的关系,不妨使用严密的长句;有些相关的事物和强烈的感情,可以写成整齐的排句;为了行文的简洁,借用一点有生命的文言词语也是常有的事。

4.有文面手段作为辅助。文面手段包括写字、标点、修改、行款格式等项。这些既是基本的要求,又是有力的辅助。

例1.

对联种类很多,若按应用范围划分,可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名胜古迹联等。除此之外还有行业联、交际联、庆贺联、灯联、谜联、器皿联等。此外还有短联和长联等,如最短的一字联:“九一八”事变后,有人作一挽联,上联一“死”字,下联一“生”字,意为宁肯站着死,

也不倒着生。最长联当属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云舫所撰,长达1612个字。

对联由律诗演化而来,因而形成了诸多规则: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内容相关。而且形式多样,如言对、事对、正对、反对、串对、工对、宽对、借对、邻对、对句对、隔句对、顶针对、回文对、拆字对、合字对、谐音对、数字对、复字对、变音对、镶嵌联、同旁联、叠字联、隐字联、双关联、拟人联、歇后联、异字同音联等等。如谐音联:栗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长。谐“凤凰”“鹭鸶”。同旁联: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上下联每字偏旁均同。拆合字联: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品拆三口,白水为泉,竺拆二个,山人为仙。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复字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顶针联又名联珠对、联绵对,如: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回文联即正反皆能读。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歇后联: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传说古代某人家贫以水代酒请客,因而出上联自解,有客席上即答,颇见机巧,一时称绝。总之,我国历代名联数不胜数,至今仍脍炙人口,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一段讲的是对联知识。这里用了许多术语,如“谐音”“拆字”等等,如果靠口耳相传,恐怕是很难接受、很难明白的。现在用笔述的办法,不懂的可以查考,可以研究,谐音字、拆合字,一看便知。还有那副表示“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的对联,如果不借倒排手段,恐怕就得专做说明才能使人明白。

例2.

都道“文史不分家”,但这种“不分家”的著作却并不多。《明朝酒文化》在证史、论史中文采斐然,可说是做到了“文(文采)质(史实)彬彬”。这可以其行文幽默和标题雅隽为例。其幽默语,如评明代某奸商声称所卖之酒“是陶渊明当年埋下的”时说:“其实,陶渊明归田后,并无关系网,两袖清风,得酒即醉,哪里有余钱深挖洞,广积酒?”又如给书中“往酒中掺水,使饮者‘口中淡出鸟来!’”一句加注道:“按:引自《水浒》名人花和尚鲁智深语录。”令人忍俊不禁。史书中有幽默语古来不多,《史记·滑稽列传》虽多有之,但那是因为它是专记滑稽家的。王著标题之雅隽,如谈“酒与明朝政治”一章,标题作“酒海卷起千丈波”,谈“酒与医学、园林、旅游”一章,标题以一句古诗代之:“天涯谁是酒同僚”。

这一段是对《明朝酒文化》一书的评价,也是比较典型的笔述。它有不少文言成分,如“以”“之”“其”等;有“听”起来不大舒服的句式,如“如评明代某奸商声称所卖之酒‘是陶渊明当年埋下的’时说”;有书面语特有的表述手段,如“文(文采)质(史实)彬彬”等。

例3.

这是李方膺的墨梅图,一株古梅,似乎刚从岩罅中挣出来,横斜画面。似火烧斧劈过

的老干,极痛苦地伏下身躯,随即又顽强地昂起头。它用力伸出两臂虬枝,一臂指天,一臂指地,如长啸怒斥,让人立刻想到元杂剧《窦娥冤》中的那段千古绝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在满纸纵横纷披、悱郁慷慨之中,那老梅梢头,却又绽出点点新萼,虽无清溪浅水,但闻暗香浮动,可见花魄难夺。

更令人触目的,是四句题画诗。画家写道:“十日厨烟断未炊,古梅几笔便舒眉。冰花雪蕊家常饭,满肚春风总不饥”。诗末有款,题明此画作于乾隆十九年十月!

这是一段描述,用语典雅,有时近乎简古,如“火烧斧劈”“长啸怒斥”“花魄难夺”,等等,口语中不常用,但在笔述时不妨一用。

(三)口述和笔述的联系

1.性质上的联系。它们同属于信息输出的一面,而且,在某种情况下,把说的话记下来,就是文章。叶圣陶先生曾说:“假如有一个人,说话一向很精,又干净又不说错,也不用靠身势跟面部表情的帮助,单凭说话就能够通情达意,那么照他的话记下来就是文章,他的话跟文章没有距离。不如他的人呢,就有距离,写文章就得努力消除这种距离。可是距离消除之后,并不是写成另一套语言,他的文章还是话,不过是比平常说的更精的话。”(《写话》)

2.发展上的联系。人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先学说话,后学作文的。口语是第一性的,说话是写作的基础。从这一角度看,说话训练有助于写作训练。反过来,写作活动又会促进说话能力的提高,比如,发言之前先写提纲,讲演之前先打底稿,都是明显的例证。

口述和笔述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在训练中要注意它们的结合;但这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不能用一种训练代替另一种训练,也不能让一种训练完全从属于另一种训练。我们应该善于把握这两种训练的特点与联系,使它们既各自发展,又相互为用,有效地提高口述与笔述的能力,把思维与表达能力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