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即情感
作者:梁恕俭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年第05期
编者按
课堂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顾名思义,课堂即是教授课业之所。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一直以来课堂都是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就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的。
从本期开始,本刊特设《课堂面对面》专栏,主要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师报》编辑梁恕俭老师和湖南省岳阳县第八中学卢望军老师共同执笔,旨在通过理论分析+课例展示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对“课堂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同时也有和读者面对面的意思。
两位老师均长期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有着深厚的教育教学功底,同时也热衷钻研、思考和尝试,对于当下教改教研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相信他们的思维碰撞将会迸发出更加绚烂的火花,为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更加犀利、有效的新思路,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讨论。
课堂是什么?其答案,是复杂而简单的常识,深刻而朴素的真理。
教了10多年书的马老师,在“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论坛上大倒苦水:“我无论怎样用功备课,怎样精讲细讲,怎样热心辅导,总有学生不买账。那些厌学者,要么在课上看课外书,玩游戏;要么心不在焉,无精打采;要么……我的课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纷纷跟帖——
课堂不仅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堂过分强化知识的授受,导致了学生精神的萎缩,最后使课堂成为学生恐惧厌恶的场所。本来生机勃勃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却成了死气沉沉的“知识容器”;本来是培养人的课堂教学,却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师表演,成了学生“心智的窒息机”——课堂,本应该是培养有精神的人的家园。
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当教学不是崇尚求是求真而是迷信标准答案,不是崇尚思想自由而是宣扬教师威严,不是崇尚批判而是习惯顺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则师生同时被一种复制知识的教学文化宰制和异化着,并通过相互攀比的知识竞赛加剧着这种异化。因此,课堂蜕化为思想的荒漠。课堂,本应该是培养有思想的人的摇篮。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课堂上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课堂,本应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的阵地。
如果说,教育即唤醒,学习即经历,教室即社会,教师即条件,那么所有的一切教和学的活动都将是一种情感的汇聚和升华,并最终汇合成“生命的狂欢”——“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课堂是什么?课堂即情感!
课堂是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场所。教育是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到智慧的滋润,是要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因此,教育不应是“沉重”的,而应是“生动”的;不应是“格式化”的,而应是“多元化”的;不应是“痛苦折磨”,而应是“崇高享受”。达成教育目标,教育要讲理,更要讲情。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于春祥先生曾这样总結课堂与教师成长的关系:课堂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课堂是教学理论产生的故乡,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地,课堂是教师提升境界的阶梯。实现专业成长,教师要用功,更要用情。
课堂是学生生命丰润的肥沃土壤。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过着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好奇心和展示欲的天赋秉性,实现生命的逐渐丰润并最终走向灿烂美好。丰富生命体验,学生要动脑,更要动情。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说: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是知识与生命的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 情感的课堂,就是理想的课堂。 【恕俭说法】: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孩子小时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教师面对今天的学生,而能够想到若干年后他们孩子的生活,笔者以为,这不仅是一种高瞻远瞩,更是一种勇于担当。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竹影》,无疑是培养学生“做父母的义务感”的绝佳契机。卢望军老师正是在苏氏观点的指引下,把学习和生活、知识和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命,妥贴而智慧地统一在语文课堂上。这堂课,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情感体验的丰富,更是生活智慧的传递,是情感的课堂,理想的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