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历史文化产业初探
2021-11-17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3期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No.3 2012年7月 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 July.2012 陕北历史文化产业初探 赵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陕北历史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开发利用陕北历史文化资源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 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陕北历史文化产业包括遗址文物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名人文化产业和红色文化产业等类型。历史 文化旅游产业仅仅是陕北历史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北还可以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陕北出版图书音像业、 广播影视业、历史文化艺术业、会展广告业、网络游戏业以及其他各类历史文化相关产业。 关键词:陕北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18(2012)03—0021—04 一、历史文化产业与陕北历史文化产业 人物文化资源、历史事件文化资源、历史文物文化 资源。根据不同人物、事件、文物在历史上的影响程 文化产业是近年来我国的新兴产业,被称为 度,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所能开发的文化产业不同, “朝阳产业”与“黄金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文 影响越大,可开发的程度就越大。 化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条件。历史文化产业就是按 陕北,是陕西三大地理单元之一,地处黄土高 照文化产业发展中所依托利用的文化资源状况而 原中心地带 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和甘肃、宁夏 形成的文化产业类型,是指“通过开发利用历史文 接壤,北与内蒙毗邻,南和本省关中连接,包括榆 化资源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 林、延安两个地区的所有区县以及铜川市的宜君 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 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陕北历史文化资 2004年国家统计局按照部门管理需要和文化活动 源丰富多彩,发展历史文化产业有着很大优势。结 的特点分成的九大门类文化产业大多与历史文化 合前述对历史文化产业的讨论,陕北历史文化产业 产业密切相关。 即是指通过开发利用陕北历史文化资源从而为社 历史文化产业中历史文化资源是关键所在。对 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 于什么是历史文化资源,学界争论不已,而向志学、 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需要指出的是,由 向东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指 于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共享性,开发利用陕北历史文 “人类历史文化遗存诸多实体中具有独特功能、现 化资源发展陕北历史文化产业,可以在陕北地区以 代资财价值、能够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甚至进行扬 内,也可以在陕北地区以外。当然,陕北地区以内有 弃升华的部分”。圆历史文化资源按其形态可以分为 着巨大的地理条件优势以及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 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称 的极具熟悉,发展陕北历史文化产业更多的、主要 为物质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历史文化资源。吕庆华 还应该是在陕北地区。 博士把文化资源按照其历时性划分为历史文化资 源和现实文化资源。I3]按照这些分类,民俗、宗教等 二、陕北历史文化产业类型 很多文化资源都可以归人历史文化资源。然而文化 (一)、遗址文物产业 产业是要面向大众的,真正在大众印象中深刻的 遗址文物产业,主要是指依托利用现存历史文 “历史”,一般无非是构成历史发展的主要三要素: 化遗址、文物,通过展览参观、制作相关文化产品或 人、事、物。这样,历史文化资源便可以划分为历史 提供相关文化服务。“陕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 收稿日期:2012—03—01 作者简介:赵东,男,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博士研究生。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一,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之一”,I l这里留下了 丰富反映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历史遗址文物。陕北 黄陵县黄帝陵闻名于海内外,目前是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陕北有多处秦直道遗址,保留最长处有几 百米,路面最宽处可达60米。秦、汉、隋、金、明历代 陆续修补长城,蜿蜒贯穿陕北北部全境,至今长城 上的古城堡、望台到处可见。榆林镇北台号称“万里 长城第一台”,是明长城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 礴的建筑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长城三大景 观。项羽人关后封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高 奴城即今延安城东2公里处的尹家沟城,至今部分 城墙尚保存完好,并在城内出土了许多秦汉青铜器 和陶器等。陕北各地还陆续发现了大量的东汉画像 石,有“放牧图”、“牛耕图”、“捡粪图”、“收割图”、“狩 猎图”等。这些遗址文物绝大多数都是陕北发展历 史文化产业的珍贵文化资源。 (二)、民族文化产业 与云南、内蒙古等省区主要开发利用当代民族 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同,陕北民族文 化产业主要开发利用的是历史上的民族文化资源。 尽管今天陕北地区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口,但是,陕 北自古却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 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 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 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演出了 一幕幕历史壮剧。151公元406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 国,发民夫l0万,营建了统万城。统万成旧址就在陕 北靖边县白城子。鲜卑人宇文泰在西魏末年赴夏州 f治所在统万城)任刺史,从此以陕北为根据地,西北 阻遏突厥,东向以争天下,奠定了周隋统一中国的大 业。建立西夏王朝大业的党项羌李氏正是以陕北为 根据地,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 的重要角色。对于陕北历史上的这些民族文化资 源,可以充分运用文化产业理念,打造出独具特色 的陕北民族文化产业,相信更会透射无穷的魅力。 (三)、名人文化产业 名人文化产业,是指利用名人文化效应形成的 文化产业。名人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社会、文化特 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文化 产业弥足珍贵的资源。161除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初 祖”黄帝这圣人级的名人以及众多历史上少数民族 杰出首领外,在陕北生长和生活过的历史名人数不 胜数。“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曾在母国今陕北延安 一带流亡12年,至今子长县尚有一小川名重耳川。 战国时期,魏国在陕北设河西郡,著名军事家、法家 代表人物吴起为西河守,今陕北吴起县正是L大I吴起 而来。秦太子扶苏,因反对始皇帝“焚书坑儒”,被贬 上郡(今绥德)为监军,与大将军蒙恬镇守边关,胡 亥为帝后,扶苏被赐死,葬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蜀 山顶。在宋与夏、辽、金、元的对峙冲突中,陕北涌现 了众多文臣武将,尤其是杨家将、折家将、李显忠、韩 世忠等更成为陕北人永远的骄傲。宋代范仲淹、沈 括曾在陕北筑寨设堡、驻军把守,至今遗址犹存。明 末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英雄在这里举起 了义旗,推翻了明王朝统治。近现代史上,李子洲、 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驱为改造这块土地,救民 于水火,前赴而后继。围绕这些名人,可以做足文化 产业文章。名人文化产业包括对陕北圣贤先祖祭 祀,开发名人故居、墓园、名人品牌,策划名人图书、 创作名人影视戏曲等一系列文化产业。 (四)、红色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产业,是指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而 形成的特殊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 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 文物、文学作品、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凝结在其 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以及中国共产 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形 态、规章制度和红色风情等。【 11935年10月,中共 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踏上陕北,在这里 生活战斗了l3个春秋,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开展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培育了 以坚定的理想信仰、不懈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红色 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红色文化产业 可以成为陕北新的经济增长点。陕北丰富的红色文 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 业的重要基础。在陕北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既有利 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 资源。红色文化产业,除了发展红色旅游业外,还要 将红色文化融人到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 音像制品、会展广告、网络服务、策划展览、体育竞 技等行业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产业链, 使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实现。}7J红色 文化资源几乎遍布陕北,红色文化产业应该是陕北 第3期 赵东:陕北历史文化产业初探 历史文化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 三、陕北历史文化产业与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服务业;六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七是其他 文化服务业;八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 的生产;九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 陕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知名度高,尤其 是黄帝陵和革命圣地延安。陕北历史文化产业中的 历史文化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早,但纵观整个陕北历 史文化产业以及与当前其他地区的发展状况,难免 有些令人失望。陕北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发展历史 售。其中第六大类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包括旅游文化 服务和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包括旅行社、 风景名胜区管理、公园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 根据文化产业理论、概念内涵以及国际国内文 化产业分类,在从属关系上,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在研究发展陕北历史文化产业过程中, 的一部分。以此类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是历 很有必要探讨历史文化产业与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史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历史文化产业除了历史文化 之间的的关系。通过比较清楚的认识,使得陕北已 旅游产业外,还包括历史文化新闻、出版发行和版 有的历史文化旅游业升级换代,进一步大力发展陕 权、广播影视、历史文化艺术、网络漩戏、历史文化 北历史文化产业。 相关产业等。因此,不应该是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与 在文化产业中,历史文化产业最容易和旅游产 历史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而应该是历史文化旅 业相混淆。一种情况是把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和历史 游产业与其他历史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历史文 文化产业并驾齐驱,两者成了不同部门,认为两者 化旅游产业也仅仅是历史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当 需要互动融合发展;另一种情况则是,认为历史文 然,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内涵、特有魅力而极 化旅游产业就是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容易成为旅游吸引物,最容易进行旅游业开发,使 产业就是发展历史文化产业,谈到历史文化资源就 得历史文化产业最容易表现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仅仅想到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通过中国知网搜 目前,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大多也主要在 索以及笔者掌握的情况,持前一种观点者,有80多 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但从这个层面上也最多只 人,持后一种观点者有100多人。之所以如此,与认 能说,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在历史文化产业中占有不 识者的学科背景有关,这些学者多来自于单纯的经 同一般的地位。 济管理、旅游学或历史学科等领域,缺乏文化产业 陕北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是历史文化产业一个 学的全新视角。 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 陕北除了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外,还可以利用其 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 大力发展陕北历史文化的出版发行和版权、广播影 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该组织还归纳文化产业至 视、历史文化艺术、会展广告、网络游戏以及其他各 少包括以下行业: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 类历史文化相关产业。上世纪90年代文学界“陕军 网络业、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81在美 东征”中作家高建群创作的《最后一个匈奴》,正是 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文 依托了陕北匈奴族历史文化的底蕴而引起轰动。近 化产业包括的行业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归纳 年来江西的“红歌会”文化产业模式也很值得借鉴 相差不多,也都把文化旅游业归人文化产业。 发展,因为陕北的红色文化资源远远超过江西。借 我国文化产业理论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人 鉴无锡的影视城模式,也可以打造陕北专门的“红 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分类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 色影视产业园区”。当然,在发展陕北历史文化产业 法,但大多都把旅游业纳人文化产业。2004年国家 过程中,完全可以从做大做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人 统计局印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的 手,并以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和其他历史文化产业相 定义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 互融合发展,毕竟陕北历史文化旅游在外界已经拥 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 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文化产业包括九大类:一是新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历史文化旅游业就以黄帝 闻服务业;二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三是广播 陵和革命圣地延安而知名,曾经创造了陕北经济发 电视电影服务业;四是文化艺术服务业;五是网络 展的大好佳绩,但是由于配套开发不足,旅游产品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7月 比较简单,缺乏多样性,加之外地产业理念先进,开 发力度大,使得陕北历史文化旅游业已经有落后趋 势。面对如今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汹涌大潮,陕北 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就必须走历史文化产业途径, 做大旅游、大产业,而不能再局限在旅游产业的圈 (人文科学版),2006,03. [3]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50. [4】袁占钊.陕北历史文化——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J】.华夏 文化,1994,Z1. 子里。例如,黄帝陵就必须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 使其不再停留在旅游产业的低浅层次,需要运用文 化产业的全新理念整合开发,围绕黄帝陵,建设黄 帝文化产业园,以祭祀黄帝为核心,运作一系列相 关黄帝的文化产业项目。 参文考献: 【l】赵东.试论历史文化产业在陕西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5】吕廷文.浅议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文化『J】.延安教育学院 学报,1995,02. 【6】张利芹.焦作市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浅析fJ1.企业技术 开发,2009,1 1. 【7】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J】_理论导刊, 2010,04. 【8】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13. [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3. 【2】向志学,向东.谈谈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J】.武汉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张伟 希 吻 绵 钚 纫 乖 场 纫 乖 尔 尔 钸 乖 乖 2 尔 .奈 带 .(上接第20页)在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的巨大作用,文化建设才可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 展,各条战线发展的品质、效益也才可以得到更大 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和文化战线的事情,而是 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 领域、各个部门,乃至全体人民共同的责任。健全和 是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上加强和改进党对 文化工作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的要求和体现。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 人民群众始终是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首 创精神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最基本动力,离开了人民 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将无从 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无从 谈起。 (二)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是 完善这一工作体制机制的核心是凝聚各方力量、整 合资源、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形成文化 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健全完善工作制度 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的运作,需要一系 列规章制度作保证。比如协调制度:工作中既要有 分工、又要加强协调,互相支持,尤其对重大学习、 教育、文化活动,更要加强协调,切实保证工作落到 实处。又如沟通制度:及时沟通是形成共识的前提。 要特别注意调动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 性、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方面各尽其 能,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成为人民文化 创造激情进发、智慧涌流的过程。 (三)为人民参与文化建设创造更好条件 在工作中,要及时上传下达,领会精神;对带全局性 方向性的问题,要通过沟通,形成共识,一致行动。 再如调研制度:对文化工作中碰到的热点、难点、疑 点问题,由宣传部统筹各有关部门进行调研,针对 不同问题,研究制定有效可行对策。 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 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 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建立有效吸纳人民参 与文化创造的体制和机制。第三,广泛开展民间文 化活动。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 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发挥人民文化创造积极性, 责任编辑:王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