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落花生》创新教学设计

《落花生》创新教学设计

2021-09-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生活的启示”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通过介绍作者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写作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尝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

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初步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教法和学法

1、以读贯穿课堂,先设计了默读“议花生”部分思考问题,接着分角色朗读父亲与我们的对话,在教学中抓住重点段,如父亲议花生部分和明白做人道理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如“爱慕之心、只讲体面、印在心里”进行理解,研读。

2、图文结合,填表格,换词语等形式突破难点,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体会对比写法的好处。在体会借物育人写法时,如:出示有代表性的物图,问:你从这些事物联想到了哪些人?由物到人,循序渐进,就会水到渠成。为后面的写作铺垫。

3、把握好文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填关联词,换词,学习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等培养语文能力,避免上成思想教育课。

4、通过实话实说栏目,交流想法: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领悟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落花生》一课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

1

事情?(相机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这篇课文,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哪部分篇幅最长?为什么这样安排?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初步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议花生”,品味语言,懂得道理。

一次小小的以外的收获,让作者的一家惊喜不已,还要过一个收获节,看1、细读课文3-15自然段,思考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父亲拿什么来跟花生进行对比?父亲通过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

设计意图: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2、 分角色朗读3-15自然段,思考: 兄弟姐妹认为花生的好处有哪些? 3、提问:兄弟姐妹认为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相机板书:味儿美 榨油 便宜)你能将这几个词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吗?(花生的好处很多,不但味儿美,而且可以榨油,还便宜。)

设计意图:进行关联词的训练,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4、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常常被人忽视的特点。父亲有怎样的见解?指名读后,同桌交流体会并填表。

位置 外表 印象 桃﹑石榴﹑苹果 花生 得出这是多么热爱生活的一家啊!下面,让我们看看作者一家是怎样议论花生的。

6、课件出示桃、石榴、苹果和花生的图片进行对比,在视觉上再次感受桃、石榴、苹果外表的美和花生得不好看,不显眼。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花生留给你的印象。(相机板书: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有用)

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是为了促进文本的细读,更清晰地进行比较,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师: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表现花生的内在的可贵之处。“鲜红嫩绿” “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的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花生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暴露的可贵品质。并不是说桃子、石榴、苹果不好,只是在外表方面做比较,可见父亲对花生的喜爱和赞美。

2

7、有感情朗读父亲的话,读出对花生的赞美。

8、父亲仅仅是赞美花生吗?他有什么用意?(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但很有用。)

9、许地山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是(课件出示接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通过给“只”换个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含义。有感情朗读。

10、 交流哪些人是只讲体面的人?怎样的人是有用的人?(穿着体面却随手乱扔垃圾的人,只顾着享受不学无术的人…)

11、由落花生你想到了哪些人?老师也想说一个人------许地山,他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决心做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的人,并以“落花生”为笔名。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接读------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12、生再读中心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叙述: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感受父亲对许地山一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总结: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3、课件出示:红薯、蜡烛、粉笔、石缝中求生的树苗,引导:你从这些事物联想到了哪些人?(课件相机出示对应人物图)

(四)、片段练习,学以致用:

A、出示事物:蜡烛 小草 红薯 粉笔 橡皮

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用这种说理的方式,说一段话与同学交流。 (五)、实话实说栏目,交流想法: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通过交流是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外表好看,又有用,更好。但如果不能兼得的话,内在美更可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学要个性化和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

3

特见解。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六)、作业:

1、小练笔:仿照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选择身边一种事物写一写。如:貌不惊人的铅笔、橡皮,粉笔等等。

2、推荐书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空山灵雨》《春的林野》 五、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设计了板书

落 花 生

种 收 尝 议 —— 主 次 分 明 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 借 物 喻 人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