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诗的艺术特色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14卷第3期 阿 广播电 天雩季报 Journal Of Hebei Radio&TV University VO1.14 NO.3 May 20.2009 2009年5月20 13 论聊斋诗的艺术特色 夏秀丽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聊斋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写作手法上讲求“以文为诗”、善用典故,带有明显的“宋诗化”倾向;情 感抒发上注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诠释了对“真”的审美追求;艺术风格立足于诗歌体裁与题材的不同,呈现 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诗;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09)03—0027—04 聊斋诗是指蒲松龄创作的诗歌,共有一千多 时?满眼尽凋败”(《冬初过石隐园即景》),读起来 像散文,但却丝毫不影响对景物的刻画。 蒲松龄还在诗歌中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 首,目前以盛伟先生所编《聊斋诗集》(本文论述时 所引诗歌即以此书为准)最全。而学界对蒲松龄的 研究一直以《聊斋志异》为重点,近年来对其俚曲的 研究也颇具成果。聊斋诗的价值在长时间内仅为 研究蒲松龄生平与思想的材料,对其文本本身的研 究却不够重视。我们应当看到,聊斋诗虽没有达到 《聊斋志异》那样的艺术高度,但在当时诗坛也可谓 独树一帜,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一抒情等散文的写作手法,使得聊斋诗“以文为诗”的 特点更加突出。如《捕蝻歌》首句议论:“斯民运何 厄!蝗去遗蝻生。”接着描写蝻虫:“初出纷蠢动,不 断续如蝇。朝看犹半垅,暮看田已盈。”然后议论: “其害倍于蝗,计窘心茕茕。”然后追叙:“我前建蝗 策,顺风熏烟瓶。行者已有效,高缈胜旗旌。”再议 论:“小蝗无翎翅,此术难概行。”并指出:“但须捕治 早,欧诗良可铭。”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战胜蝻虫。接 着诗人又叙述描写村民面对灾难降临的种种愚昧 、写作手法的“宋诗化”倾向 聊斋诗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写作手法上带 有明显的“宋诗化”倾向。 1.以文为诗 的表现。面对“舍蝻而人斗”的无知村民,诗人痛心 地发表感慨:“戈矛还未已,禾黍无半茎。荡然无可 竞,罢斗各吞声!”全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既吸收 蒲松龄的诗歌特别是古体诗,继承了宋诗中 “以文为诗”的特点。“以文为诗”是指把散文的一 些手法、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 了杜甫叙事诗的成就,又把苏轼以散文入诗的手法 充分利用,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蒲松龄在诗歌创作中以散文句法人诗处处可 见,并且运用十分娴熟。如古体诗“蝗来蔽日影纵 横,下上扰扰如雷轰”(《蝗来》),该句从视觉和听觉 角度,真实地描绘蝗来时那种铺天盖地、数量众多 的景象。律诗中也时有散句运用,如“我来避炎暑, 石丈13瞻拜。松风常谡谡,披襟时一快。去此几何 在综合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中,议论的使用值 得关注。议论在聊斋诗中的运用十分普遍和灵活。 近体诗中议论往往在结尾,而在古体诗中,开头、结 尾、中间都有出现。如上文所举《捕蝻歌》,开头即 运用议论;再如《孝妇行》中间运用议论:“即在丈夫 子,家庭遘亦难;况在闺闼人,彦云宁易攀!”用在结 收稿日期:2009—03—26 作者简介:夏秀丽(1978一),女,山东曲阜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28 阿 广捂电耙天雩雩.扳 第14卷 尾的如“能赠米南宫,犹为佳子孙”(《读 干 泉记)》)。 聊斋涛常用议论,正如《聊斋志异》中“异史氏 日”一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议论的使用,一方 面可以深化主题,对点出诗歌的意蕴往往起着画龙 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凸显诗人的是非观念,对我 们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也有帮助。此外,使用议 论,还增强了表现与批判的力度,使得聊斋诗有时 显得奇峭有力,既有白居易讽喻诗的特色,更有宋 诗特别是“江西诗派”的格调,亦如张鹏展所说“苍 劲刻峭”_1j,自成特色。 2.善用典故 用典也称“用事”,是诗人用过去的事来写当前 的意的一种手法。隋唐以前诗中用典不多,隋唐以 后诗词中用典使事则成了常见现象,尤其是“以才 学为诗”的宋人,更喜用典。蒲松龄在他的诗歌中 也运用了大量典故。 相对而言,聊斋诗中的赠答唱和诗、咏志抒怀 诗的用典较多。在咏怀诗中,诗人往往借典用故, 寄托情怀。他常把自己比做生不逢时的阮籍,如 “斗酒难消磊块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即呈孙树 百、刘孑L集》),其中的“磊块”出自《世说新语・任 诞》:“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 日:‘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烧之。”,l 又“穷途已尽 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偶感》)中借阮籍“青 白眼”之典 J,以抒发穷途遇知音,绝路转新径的激 动和对自己坎坷际遇的慨叹。这些咏怀的诗句,都 表现了他孤高自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和 情操。 在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作中,诗人有时也 用典。如“郑公迁后流民死,更有何人为画图”(《流 民》),“郑公”指宋代的郑侠。郑侠做安上门监时, 会天旱,见到流民愁苦不堪,就绘图上当时的神宗 皇帝,世称《流民图》。神宗览图嗟叹,下诏自责o L4j 此处诗人运用这个典故,指出当代没有像郑侠那样 的官吏绘流民图献给皇帝,既表现了对流民的同 情,又揭露了官吏的腐败,同时也包含着诗人那种 正义的呼声!在写景记游的诗中,特别是纯写景的 诗,诗人很少用典,如《般河》、《山村》等。 聊斋诗的善用典故还表现在诗中化用了大量 前人的诗句。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善于化用前人语 句并影响最大的诗人当数宋代的黄庭坚,他曾这样 说过:“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 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人 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J他的这种师 法古人、点铁成金的说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蒲松龄也很善于借鉴、吸收前人诗句,大概也 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在前人的诗句中,蒲松龄化用 较多的要数杜甫与苏轼的诗句。这从侧面反映了 二人对蒲松龄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对蒲松龄的 影响主要体现在关注现实的创作态度上,而苏轼对 蒲松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清新、自然的诗风上。 二、情感抒发对“真”的审美追求 聊斋诗从总体上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聊斋诗的现实性,是蒲松龄对“真”这一审美追求的 具体表现。“真”不仅仅是真实,更是真性、真心、真 情感。因而,诗人对“真”的追求并不仅仅指其写下 了大量的反映农民困苦生活、揭露吏治腐败及科举 黑暗的诗篇,更重要的是诗人无论是反映现实,抒 咏情怀还是写景咏史,都能够坚持真性率直,做到 有感而发。“磊落之气,寓之于诗。”l6j这是聊斋诗 最可贵之处,是诗人“真性情”不自觉的流露。 诗人秉性刚直,见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就会 直言不讳地予以批判。这在反映社会黑暗的诗篇 中表现尤为明显:七言古体诗《青鱼行》鲜明地指出 贫富对立现象:“贫家一饱犹未足,富人弃掷不复 陈。”三言古体诗《灾民谣》以歌谣的形式控诉了封 建官吏的暴虐,表现了苛政猛于天灾的深刻思想。 诗人终生生活在农村,与农民的思想感情丝丝 相连,诗人在表现此类感情时也如一个平凡的农人 一般,喜则喜,悲则悲。如蒲松龄《六月初八夜雨》 与杜甫《春夜喜雨》同样是表现喜雨,蒲松龄与杜甫 的写法就有不同。杜甫《春夜喜雨》中诗人对这场 春雨的喜爱是埋藏在字里行间的,而蒲松龄诗中始 终体现着诗人对雨的惊喜之情:“梦醒初闻零雨声, 恍疑殊死得更生。床头爽其清余睡,坐听高檐滴到 明。”(其一)对这场喜雨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虽 然一个含蓄,一个直白,但同样不失真实,都是优秀 的诗篇。 我们还可以从聊斋诗中读出诗人其他情感。 《偶感》流露的是如遇知己的激动心情;《早行》流露 的是远游在外的诗人流露对家乡不尽的思念之情; 第3期 夏秀丽:论聊斋诗的艺术特色 29 《秋夜雨》则对自己的困顿偃蹇落拓不遇倍感深沉 压抑;等等。蒲松龄抒发自己情感时,不是含蓄的, 而是直接的和明确的,因而聊斋诗中强烈情感的流 露使其在充分反映现实的基础上拥有了“率真”这 一特色。这也可以成为聊斋诗对“真”追求的一个 诠释。 聊斋诗“真”的审美追求,还体现在无论是抒情 言志,揭露现实,志物记游,还是酬答唱和,农村田 园诗,均坚持以“歌诗合为事而作”[ J为指导,使得 他的诗歌十分质朴实在,表现出与当时王渔洋所提 出的“神韵说”截然不同的特色。 我们可以从诗人同王渔洋唱和的诗中略窥二 人创作上的不同。王渔洋曾给《聊斋志异》题了一 首诗:“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 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蒲松龄依韵和了一 首:“《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 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次韵答王阮亭先生 见赠》)王渔洋的诗前两句以农民在雨天里的豆棚 瓜架下听讲怪异故事这种景象,隐寓《聊斋志异》言 之无稽,听之有趣之意。后两句以揣摩的口气,谓 作者大概是厌谈人间事,喜说鬼怪事。首句“姑妄 言之”用苏轼失意黄州时之语,末句“鬼唱时”出自 李贺《秋来》诗“秋来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两句,个中就含蓄地道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 时的心态:他像李贺一样的怀才不遇。诗写得极含 蓄蕴藉,意在言外。而蒲松龄的和诗写作手法就完 全不同于王渔洋,他用凄苦的语调委婉地写出了自 己创作时的艰难:“《志异》书成共笑之”,“十年颇得 黄州意”,而且诗人也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满足;“布 袍萧索鬓如丝”,“冷雨寒灯夜话时”,写出了书虽已 写成,但作者现在却已经自发如丝了,又运用了创 作此书时的一个特写画面“冷雨寒灯”回忆了创作 时的情景,也就道出了创作的漫长与辛苦。诗中旬 句不离作者的感受,句句“有迹可求”,毫不矫揉造 作,真实可感。 另外,聊斋诗的“真”还表现在诗人感情的平易 朴实上。作为兄长,其充满对小妹的怜惜之情:“谁 能以人力,移此造化偏?兄妹皆沦落,相对一潸 然”;虽贫苦却也知足:“癯儒相习能相安,与以广堂 我不易”(《斗室》)等。这些感情都是普通人最朴实 的感情,无不表现出诗人对人、对事始终有一颗真 挚的心灵,也是诗人始终没有脱离老百姓的见证。 三、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聊斋诗,有古体,有近体。古体诗共有二百八 十五首:包括三言一首,四言五首,五言一百四十二 首,七言九十三首,杂言四十三首。近体诗共七百 五十五首:包括五律五十首,五绝五十六首,七律三 百七十首,七绝二百六十九首。另外还有五言排律 七首,七言排律二首。l8 J中国古代诗歌的各种体裁, 蒲松龄几乎都运用过。在体裁如此广泛的情况下, 单单一种风格很难概括蒲松龄诗歌的全貌。 首先,从诗歌创作的年代来看,聊斋诗的风格 有两次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次是在其淡于科举之 后,另一次是在其归家之后。 诗人前半生的诗歌主题多半局限于描绘他个 人的际遇、见闻,在南游期间以及其后数年所作受 李贺诗风的影响,多带有浓厚的主观浪漫色彩。特 别是一些以吐露悲愤为主题的诗,如《夜坐悲歌》: 黄河骇浪声如雷,游人坐听颜不同。短烛含笑 惨不照,顾影酸寒山鬼笑。 半夜闻鸡欲起舞,把酒问天天不语。但闻空冥 吞悲声,暗锁愁云咽秋雨。 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用词方法、形象特点, 很明显受到了李贺的影响。其他如《挽淮阳道》、 《夜电》等均有李诗的影子。其实李贺对蒲松龄的 影响并不只限于诗歌创作。《聊斋志异》序文《自 志》的头一句就说: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 吟而成癖…… 这里将李贺与屈原相提并论。由此可知,蒲松 龄推崇以楚辞、长吉诗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并 将自己的作品列入这一文学系统中。《聊斋志异》 的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恐怕同样与此有关。 诗人六十岁以后,渐渐淡于科举,连年灾荒促 使他更多地关注现实,写出了很多民生困苦的社会 诗,如《离乱》等。对现实的关注也使得其诗风一大 变,诗风不像前一时期那么冷峻幽暗,而是变得淳 厚朴实,境界开阔了许多。到七十一岁撤帐归家之 后的作品又显出新的局面,其悠然自适地度过余生 的心态跃然诗中。诗作大都平淡自然,颇有陶诗的 风采。古人说“方少则华丽,年加长渐人平淡 也”l9 J,恰恰可以用来诠释聊斋诗风的变化。 其次,从诗歌体裁来看,古体诗与近体诗的风 30 阿 广捂电把天雩雩报 第l4卷 格也不尽相同。蒲松龄曾这样谈过自己的古体诗 其他如一些艳情诗,则写得典稚华美,如《梦幻八十 创作:“少苦鲍、谢诸诗洁曲不能成诵,故于五古一 韵》,王士稹曾这样评价:“缠绵艳丽,如登临春、结 道,尤为粗浅o"[1Oj可见,蒲松龄在古体诗的创作上 绮,非复人间闺闼。”[11 就道出了这种风格特色。 趋向于平易朴实的诗风,古朴自然,不务雕琢,不尚 典丽,也不过于讲究含蓄,如《午中饭》、《田家苦》、 四、结束语 《老翁行》等。 张鹏展在《聊斋诗集序》中说:“细玩终日。因 聊斋诗中,近体诗的数量接近全部诗歌的四分 境写情,体裁不一;每于苍劲刻峭中,时见浑朴,与 之三。尤其是七律,超过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其 《志异》笔墨蹊径略殊。然其幽思峻骨,耿耿不自释 特点是既有杜甫的老练,也有苏轼的清新。 者,不往而深,不可遏抑。”这个评价是切合实际的。 蒲松龄的七律多情景交融,有的写得十分出 当然,聊斋诗的艺术成就,还不能说已达到一流的 色,如《山村》: 水平。诗人毕竟不能完全摆脱当时诗歌创作的一 三秋槲叶半离披,低压千枝与万枝。草木有情 般风尚,其中也有不少应酬性的作品,再加上 花自放,春秋无历乌先知。晴岚隐秀围茅屋,野蝶 小说,未能专攻,因而伴随着率真朴实、平易自然, 随香扑豆篱。只是家家新酒醉,从来不解听黄鹂。 许多作品又显得浅显、平直。南宋张戒曾这样评价 这类诗写得极工整,描绘景色,点染时序,而又 自居易的诗:“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 借景抒情,融情人景,不生涩,不牵强,读之可以很 浅近,略无余蕴,此其所短处” 1 ,“若收敛其词,而 自然地领略到诗人的心情。前者赞美极优美、朴实 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在这里拿过来 的山村,“草木有情花自放,春秋无历鸟先知”一联, 批评某些聊斋诗也颇合适。清初吴乔也曾说:“大 尤有情致;末联所谓“不解听黄鹂”,并非嫌弃山村 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_l J不过,即便如 居民不高雅,而是极言其淳朴自然,令人羡慕。这 此,在康熙诗坛,聊斋诗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 类的优秀之作还有《般河》、《夜发维扬》等。 当时的诗歌创作越来越脱离现实的倾向中,聊斋诗 最后,不同的诗歌题材也造成了聊斋诗的不同 却能反映深厚的社会现实,表现出纯真感人的真性 风格。诗人因困于场屋,曾写下了大量的抒咏落拓 情,实在是以王渔洋为代表的“国朝诗人”所创作的 不遇的诗歌,这类诗歌境多苍凉之境,情多悲怨之 “盛世元音”_l 的异响。 情,风格上也就显得十分苍凉梗概多气,如《登高》。 参考文献: [1][6](清)张鹏腥聊斋诗集序.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I-_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6. [2](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M].上海 I二海古籍出版社,1982. [3](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1原文如下:“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 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齑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跟。” [4](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5](宋)黄庭坚答洪驹父书[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c].I二海:上海占籍出版礼,1979. [7](唐)自居易与元九书[A],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C].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79. [8]赵蔚芝.聊斋诗集笺注[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9](南宋)吴可藏海诗话[M],丁保福辑.历代涛话续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 [1O](清)蒲松龄著,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1](清)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H{版社,1986. [12][13](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M].丁保福辑,历代诗活续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清)吴乔围炉诗话[M](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宋好音.“盛世”变风蒲翁诗——论《聊斋诗集》中的农村题材诗[J]学术交流,2004,(8). (责任编辑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