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吉林省长春市161中学2014中考语文冲刺试卷(十三)

吉林省长春市161中学2014中考语文冲刺试卷(十三)

2024-03-0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长春市161中学2014中考语文冲刺试卷(13)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一)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二) (三) (四) 二 (一) (二) 总分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每空1分)

1.□□□□,在河之洲。□□□□,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3.与君离别意,□□□□□。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5.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真挚隽永的诗句,吟咏了他们心中的爱。李商隐在《无题》中,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表达出刻骨铭心、至死不渝情感的诗句是:□□□□□□□,□□□□□□□。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超越个人忧乐、心怀天下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范仲淹在被贬之时,就借助《岳阳楼记》一文表达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7.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当胸怀大志,以超群的雄心和气魄,傲视一切艰险,勇攀高峰,正如杜甫在《望岳》中所写的那样:□□□□□,□□□□□。

8. 古时人们在宴饮娱乐,出征送别,思念家乡时大多借用音乐抒发情感。请你从掌握的古诗词中,选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包含乐器名称的连续的两句诗,写在下面横线上。

句子: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10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1 -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本文选自 ,相传为春秋时期 所著。(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肉食者鄙 ( ) (2)小惠未徧 ( ) ..(3)公将驰之 ( ) (4)既克 ( ) ..11.大敌当前,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似应是国之要务。但曹刿见到鲁庄公并没有首先关注具体的军事问题。他关注的是什么?简要评价他的做法。(2分)

12.战争中鲁国军队士气大振,这应归功于曹刿的战术安排。写出文中可以表现这一内容的成语,并解释它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意思。(2分)

13.曹刿是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关键人物,但鲁庄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果后世君主读这段史书,应从鲁庄公身上汲取的经验与教训分别是什么?(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范张约期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日:“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言未绝而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太平御览》

- 2 -

【注释】①克:约定。 ②白:告诉。 ③审:确实。 ④乖违:做事不合情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后期方至( ) ②若然,当为尔酝酒( ) ..

15.“言未绝而巨卿果到”一句,将古代贤者的风范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全文后,你认为范巨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16.母亲的答语“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一句,表明家人对范巨卿临别的相约持有怎样的态度?这一句对塑造范巨卿的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敦 煌 的 刀 郎

卜 健

去年秋月的一天,我们一行人由兰州往敦煌,航班延误,到达时已然晚上十点多钟。敦煌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老罗显然等候已久,微笑的脸上带着逐不去的疲惫——天知道他从夏到秋要接待多少来访者。我们有些歉疚:为民航班机的这次晚点和常常晚点,也为我们的这次来访和那么多的来访。

怎么办呢?正如班机延误已成为老大难问题,“敦煌情结”也早已衍演为文人痼疾。如我已是第三次来敦煌了,可一踏上这块土地,深心处仍涌出莫名的悸动与感奋。

这是敦煌啊!

驱车离开机场,夜风从大戈壁吹来,凉凉的令人惬意,再远一些便是黑沉沉的三危山。老罗说,本来是要安排我们住在研究院招待所的,条件不太好,又有一个北京来的学术考察团在,就定在市区的飞天宾馆。说话间到了,侯黎明、楼婕夫妇赶到宾馆来会面。他们都在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工作,又是事业有成的画家。楼婕曾因“中国文化年”的“敦煌艺术展”与我一起去过法国的蓝色海岸,一路上听她讲了许多敦煌前辈和同事的故事——朴素、动人

- 3 -

的敦煌细事,这也是吸引我再次前来的原因之一。他们次日一大早就要开车送孩子去兰州读书(研究院的许多子女在兰州读书),让我好不感动。主人相邀去宵夜,我们坚决地予以谢绝,与老罗排了一下次日的行程,便催促他们回去休息。

可我却了无困意,同来的旅伴亦如此,于是就一起来到街上。汉唐时的敦煌郡什么样已不得而知了,若非一间间专卖壁画仿作和工艺品的店铺,刻下的敦煌则与一般内地城市没有太多两样。我们走进不远处灯火通明的文化夜市,寻了几张竹椅坐下,模样俊俏的老板娘利落地端来几色酒菜,一杯冰啤下肚,唇天齿地,魏耶晋耶,真有那么一点儿洗涤俗念,物我两忘。

夜已然深了。

我略略有些醉意,复觉并非酒,而是一种淳烈的文化氛围、一种自内向外的情感涌流使然。恰此时,耳畔传来一阵乐音,苍凉旷远,缠绵低回,又有那么多内蕴的热情——

2002年的第一场雪, 比往年都来得晚一些„„

我听不真切后面的歌词,却分明能感受到其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挚切,与远山的夜岚、敦煌的秋韵,也与远行人的意绪相契合。觅着歌声望去,这才注意到偌大的夜市里有几位斜挎吉他的男孩女孩,各拉着一个小小音箱,游动在餐位间请大家点歌。同事李彩云说这是近年来红遍域内的一支歌,说唱歌的那个男孩也很像原唱者刀郎。但见他短小精悍的身材,随着旋律略有些摇晃,唱得恭顺,唱得投入,唱得娴熟且自信。

遥听得一曲终了,我们招手示意,像刀郎的歌手过来,脸上带着甜甜的笑,真是个阳光男孩。同伴们忙着点歌和侃价,议定10元钱两首,另外赠送一首。“刀郎”便一首首唱起来,年长者喜欢怀旧情调,青年人偏爱时尚谣辞,有的点了王洛宾的歌,还有的点了前苏联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偏说是与此时此地的意境相通。这位“刀郎”还真有点能耐,“文武昆乱不挡”,将每首歌都唱得像模像样。我又点了那支《2002年的第一场雪》,第二遍倾听,以前所未有的专注来听,记住的虽还是前两句歌词,但心已经深深被感动,觉得这是他唱得最好的歌,觉得歌中的乌鲁木齐好像近在咫尺,而那2002年的雪花儿也好似正在我们头顶和周遭洒落。

夜气氤氲,秋意温润,大家都有些迷醉,有些忘情。彩云自告奋勇地唱起了歌,学法文的她唱的好像是一首欧洲民歌,轻快中夹缠着伤感。这时候的“刀郎”又成了听众中的一个,文静地在一边站立着,脸上流显出真诚的赞许和钦羡。已记不真是在何时回到的宾馆,

- 4 -

但我记得回去时我们特意坐了三轮车,在几条主要街道上兜了一圈,为的是要看夜敦煌,看那敦煌的星星,北京没有那样亮的星星。

前两次来莫高窟,都是东出敦煌,沿公路直南而行,经石窟北区、研究院办公区,到达宕泉河左侧的展区。这次我希望到窟顶看看,也见识一下旧时由敦煌县城来莫高窟的路。老罗要了一部大切诺吉,从南端蜿蜒向上,见平展展一片沙漠,有一座残塔和几堆瓦砾。罗说现在已经在莫高窟的上面了,当年人们从敦煌来进香,这座塔便是路标,而那条老路,已然被流沙湮没了。不远处葱郁郁一片,则是敦煌研究院建造的防沙林带,愣是在茫茫沙海中拓垦出一条绿洲,遮阻住随风涌来的沙流。如果说在这茫茫沙海中,莫高窟的残留和藏经洞的发现都有几分侥幸,则先辈艺术家和工匠的开凿雕绘,后人充满敬畏虔恪的守护,实在是皆出于呕心沥血的经营。

这天的夜晚我们又到了那个夜市,昨夜的那位老板娘似乎有所期待,热络地招呼我们过去,刚刚落座,一个胖乎乎的圆脸姑娘就过来卖唱。听女孩说自己是安徽人,大家便请她唱黄梅戏,几曲下来,还真是有板有眼。当天夜市的人不太多,散淡地望去,见靠里边一侧的暗影里,模糊便似昨夜的“刀郎”,有些落寞地闲站着,眼睛也往这边瞟呢。我扬了扬手臂,“刀郎”急急凑过来,人也顿觉精神了许多。但此时的我们并不想听歌,请他坐下来,他却羞涩地表示不妥,这使我蓦地想起京剧《法门寺》里自称站惯了的贾桂,不觉有些心痛,遂坚邀他就座,这才勉强落座。从聊天中我们知道了这个大男孩十九岁,家在安徽省南部的一个村子(他说了家乡的县名,有点儿生疏,给我忘了。),考入一个艺术学校学戏曲,而夜市中的这几位男孩女孩,都是他们一个班或同一年级的同学„„

“冬天你们也在这儿吗?” “在广州,夏天才来这里。” “住在哪儿?”

“大家一起租了个房子,满好的,可以做饭。”散乱地聊了一会儿,他忽然像想起了什么,站起来说:“我还是给各位老师唱个歌吧。”

“刀郎”又唱了起来,我则失去了听的兴致,杂念如麻,在脑海里乱转:我想起敦煌壁画节度使张议朝出巡图仪仗中的乐伎,想起宋元两朝携家带口、冲州撞府的戏班子,想起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的歌女》,甚至想起吉普赛人的大篷车„„曾在中国戏曲学院教过书的我充满怜惜地逐一打量这几个男孩女孩,有点儿像看着自己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的学生。不知候鸟般随季节迁徙的他们,是由南方直接乘车抵达,还是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地辗转唱到这里?我想了想,终是没有问。

- 5 -

古代将那些行走江湖的家庭性戏班称作“路歧人”,“路歧歧路两悠悠,不到天涯未肯休。”我眼前的这些孩子是当代的路歧人么?幸福常常是与选择相连的。南戏《错立身》中自愿加入草台班的显宦子弟是幸福的,眼下的“刀郎”投入且有滋有味地唱着,整个人儿显得自由舒展,应也是幸福的,是吗?

在敦煌的剩余两天,因忙于参观和应酬,我们没有再去那个夜市。

后来的日子里——在北京或他处,我又把《2002年的第一场雪》听了许多遍,多数是被动或被迫地听(因为那一阵子无论车站、机场、公园,似乎到处都在播放这支歌),直到最后听出了矫情和感觉到俗厌,仍是只记住开头两句的歌词;我也听了刀郎的其他歌曲,包括他演绎翻唱的那些与新疆有关或无关的老歌,都不太喜欢,至少是再没了那个夜晚的对心灵的撞击。终于我明白了,真正打动自己的是午夜的敦煌,是夜敦煌的意境,还有“敦煌的刀郎”,那个一脸阳光的安徽男孩,和他那些一道闯西域的同学。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疲惫( ) ②歉疚( ) ③契合( ) ④应酬( ) ....18.“这是敦煌啊!”这句话独立成段,作者意在突出的是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又起着怎样的作用?(4分)

19.《2002年的第一场雪》在敦煌“刀郎”的演绎下给作者带来了异样的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什么?(4分)

20.又一次相遇,又一次听敦煌“刀郎”的歌,我却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致,杂念如麻。同是一个人的歌,为什么第二次却有杂念如麻的感觉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1.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我觉得敦煌“刀郎” 应该也是幸福的。你认为他的说法有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 6 -

22.故事的记叙之所以有一线贯之的感觉,是因为有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作为文章的线索。但这首歌又不仅仅是线索,文章结尾又出现了这首歌,歌曲的这次出现还有怎样的作用?(4分)

23.作者说自己有着“敦煌情结”的,这种情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24.文中投井而死的人是金钏,她死前是王夫人的丫环,到底是谁害得这个正值风华正茂的人走到这步?宝钗找了哪些理由给她开脱?(1分)

25.为求得心理安稳,王夫人又赏银又赠衣,但却没有现成的衣服,用黛玉的,又怕她忌讳,而宝钗则笑着说“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这里使用了什么手法,从中可见黛玉与宝钗有何不同?(2分)

- 7 -

26. 作者借助金钏跳井这一事件的震撼力,使书中众多人物性格得以多层面的展示。而这些人物的神情态度、思想性格又相互辉映,在选文中王夫人与宝钗的对话,突显了他们性格中的哪些特点?(2分)

得 分 评卷人

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2009年10月24日,在湖北省荆州市的长江边,长江大学的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搭成“人梯”,将两名落水少年拉回这个世界,3名大学生却终被无情的江水卷走。事发之后,人们为大学生的做法感动之余,值与不值的问题迅速成为大家争论的焦点。这不禁让人想起另外一起引起过争议的救人事件:1982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在抢救落入化粪池的69岁农民魏志德时牺牲,年仅24岁。三名大学生对两名少年,大学学员对69岁农民,这表面上的不对等成为一些人为之不值的原因。针对这场关于生命价值的争论,请你写一段话反驳那些认为不值得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二)作文(50分) 28、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文题(1)题目:在阳光下晾晒自我

文题(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个为赚取学费而不得不挨门挨户推销产品的贫穷青年霍华德•凯利发现,他只剩下一枚1角钱硬币了,可是他已经饿坏了。他决定到下一家去要点吃的。但是,当一个美丽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他太紧张了,不好意思张口讨饭吃,他只要了一杯水。这位女子发现小伙

- 8 -

子看上去饿坏了,于是给他拿了一大杯牛奶。他慢慢地把牛奶喝完,然后问她:“我该给你多少钱?”“你什么都不用给我。”“那么,我真应该感谢您。”

数年后,这名女子患了重病,当地的医生都束手无策,家人将她送到大城市,请那里的专家来诊治她的病,人们请来了霍华德•凯利医生。

霍华德•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了她,他暗下决心,要尽自己的可能挽救她的生命。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成功了。护士将治疗账单送进他的病房,她不敢打开看,因为她知道,她得用全部余生来偿还这笔债。当她不得不打开账单时,她惊讶地看到上面写着这样字:“你已经用一杯牛奶全部付清。”署名是“霍华德•凯利”。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 9 -

- 10 -

参考答案

一、

(一)1—4 略

5.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7.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8、示例: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 (甲)

9.《左传》左丘明

10.(1)鄙陋,眼光短浅(2)同“遍”,遍及、普遍(3)驱车(追赶)(4)战胜,攻下 11.曹刿关注的是正确的战略思想,即取信于民。他的做法抓住了作战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因为只有赢得民心,才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12.一鼓作气。鼓足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或鼓足勇气做某事)

13.经验:要善于听取和采纳正确的谏言。教训:如果没有深远的谋略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乙)

14.①到;②这样

15.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恪守诚信、言出必果,尊重友情的人。

16.表明家人不信任、质疑范巨卿的约定,认为时间久长、路途遥远,范巨卿一定会失约不至。这一句为后文写范巨卿到来的情景做铺垫,更衬托出范巨卿是一个诚信之士。 (三)

17.①bèi ②jiù ③qì ④chóu

- 11 -

18.①突出作者多次踏上敦煌的土地,但仍能感受到的莫名的悸动与感奋,突出作者对敦煌的深厚的感情。②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到达敦煌的激动,引出下文在敦煌的经历,也用感叹句的形式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19.①感受到旋律的优美和情感的挚切,苍凉旷远,缠绵低回,心被深深的感动,感到自己已经进入歌中的境界。②一是因为原因是敦煌有着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意境,作者从外乡来此,意绪与这首歌相契合。二是因为歌手苍凉辽远、缠绵低回、投入忘情的演唱,使作者产生异样的感受。

20.因为得知了演唱者的境遇后,联想起古今中外辗转的歌者和当教师时教过的学生,觉得心灵受到冲撞,对他们既心疼又欣赏,所以杂念如麻。

21.有。作者说幸福与选择相连,敦煌刀郎选择了虽然辛苦,但却能让自己投入、人生价值得到体现的艺术事业,他有滋有味地歌唱,体现了他选择的无悔,他就是幸福的。 22.以这次听的矫情俗厌与在敦煌听的自然挚切对比,突出了敦煌刀郎歌唱时的投入真诚,对作者的心灵撞击,表达了作者对敦煌少年们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23.①表现在多次来敦煌心中仍有兴奋激动,行走到莫高窟的古路时的敬畏和对敦煌文化意境的陶醉。②一是因为敦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因为敦煌有热情的居民,执着的守护者和艺术家;三是因为有敦煌刀郎这样的为梦想拼搏奋斗的年轻人。

(四)

24.王夫人 一个理由是根本就是意外身亡,并且举出例子来论证这就是不小心身亡。另一个理由说金钏是个糊涂人。

25.对比手法。黛玉在王夫人眼中是个有心的人,度量小,敏感,不能把衣服给金钏。宝钗为了讨好王夫人则不敢忌讳不忌讳,主动把自己的衣服拿来给金钏装裹。

26.王夫人直接导致金钏跳井,她却以一副伪善的面孔示人,又是赏银又是赠衣,即使哭哭啼啼,也不能掩盖住她的冷酷无情。宝钗极力为王夫人开脱,又是夸赞王夫人是慈善人,又找各种理由说错在金钏,还不顾忌讳把自己的衣服给金钏装裹,可见其动机仅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冷酷无情,圆滑世故。

二、综合实践与作文 略

- 1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