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美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3卷第1期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月25 El Vo1.23 N0.1 OHITIal of Hubei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 Feb.25,2011 论《聊斋志畀》的艺术美 胡敏,柳晓枫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武汉纺织大学公共课部,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其丰富的内容是通过特有的艺术形式得以表现的。《聊斋志异》的 艺术美主要表现在:虚幻境地与真实世界的对比统一美,变幻多姿与引人入胜的情节美,奇特想象的瑰异境 界美。 [关键词】聊斋志异;虚实;情节;想象;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0X(201 1)01—0066—03 《聊斋志异》问世至今,大约有三百年。它深刻 辞》13页)这里说的“人事之伦次”,就是指鬼狐之 地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现实生活,鞭挞了那 类在蒲松龄的笔下都具有人的性格,过着人的生 个社会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歌颂了人们对理想的执 活。这里所说的“百物”,当指鸟兽虫鱼花木之属。就 著追求。而这些丰富的内容,正是通过它特有的艺 是说,变成人的鬼狐类还要具有“百物”的某些特质 术形式而得到表现的。研究《聊斋志异》的艺术美, 或性情。蒲松龄将“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这两 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它的思想内容,而且能使 个方面作了很好的结合,显得“极圆”、“极巧”。比 我们更好地了解蒲松龄创作的艺术技巧。 如,作者往往选取鬼狐类最显著的特征点缀在变成 人的“百物”身上,使人们觉得他们是人,同时又是 一、虚幻境地与真实世界的对比统一美 某种别的东西。而这种特征的选取,对于作家所要 《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 刻画的正面形象来说,都是比较美的、不令人生厌 谈狐说鬼的。在作者笔下,鬼能变成人,狐可以变成 的,如香气、灵变、轻飘等。如《香玉》【 1(卷十一,第 人,花、鸟、虫、鱼也可以变成人。作者不但赋予它们 1548—1555页)篇,选取的就是花香、花的形状、花的 人的面貌,更赋予它们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行 颜色(素衣红裳)。《阿纤》【】l(卷十,第1380—1385页) 动和人的语言。这种幽冥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篇,选取了能体现老鼠特性但不令人厌恶的某些生 虚幻境地与真实世界的统一,是《聊斋志异》的一大 活习惯,加以巧妙地安排。另一种手法,就是根据主 艺术美。关于这一艺术美的体现,冯镇峦在《读聊斋 题的需要,利用环境的变换,既写了人的生活情况, 杂说》一文中指出:“试观《聊斋》说鬼狐,即以人事 也写出“百物”的生活情景。在《伍秋月》【l1(卷五,第 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说得极圆,不出情理之 668—672页)中,主人公是一个十五岁时天殁的女 外,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11(《各本序跋题 鬼,她爱上了慷慨有力的王鼎。与王鼎交好时,伍秋 【收稿日期】2010—11-10 [作者简介】胡敏(1973一),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从事文艺美学及艺 术学研究。柳晓枫(1972一),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公共课部讲师,文学硕士。 胡敏,柳晓枫: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美 月是人;带王鼎瞻望阴司时,伍秋月是鬼。王鼎梦中 在阴间解救伍秋月,秋月是鬼;梦醒以后秋月“含睇 而立”,是人。作者就是这样通过人境鬼域的变幻描 写,歌颂了王鼎与伍秋月的坚贞爱情,揭露了官役 的残暴行径。还有一种手法,就是将人类与鸟兽虫 鱼的特点相互交织写出,二者合为一体,如《绿衣 女》Ⅲ(卷五,第678—679页)篇:描绘书生于生所见 到的绿衣女,“腰细殆不盈掬”,唱歌时“声细如蝇”, 似乎写到了蜜蜂的特点。后来于生送绿衣女出门, “方欲归寝,闻女号救甚急”,这是人的声音,但于生 并没有看到人,而是从蜘蛛网上救下了一只绿蜂。 接着写这个绿蜂“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 上,走作‘谢’字”。能够作“谢”字,这又只有人才能 做到。作品将蜜蜂的特点同人的特点交织在一起写 了出来,塑造了一个多情的绿衣女郎。在许多篇章 中,上述三种手法实际上很难截然分开,往往在一 篇中兼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法。 二、引人入胜与变幻多姿的情节美 引人人胜是《聊斋志异》情节艺术美的主要特 征。为了达到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聊斋志异》“铺 排安放,变化不测”llj(《各本序跋题辞》l4页),就是 说,看了作品的开头,猜不到它的结尾;即使能够猜 到结尾,也使人非看下去不可,因为它在自开头到 结尾的过程中所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常常 令人难以逆料。 以读者十分熟悉的《促织》…(卷四,第484—490 页)篇为例。作品写成名为完成“促织”之“征”,在乱 石堆中寻得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上等蟋 蟀。预备到期献给官府,没想到蟋蟀被儿子失手扑 死,儿子又因害怕而投井自杀。虫死儿逝,夫妻“僵 卧长愁”。正在感觉一切希望都失去之时,忽然听到 蟋蟀的鸣声,意外地捉到一只。这只蟋蟀外貌不佳, 却战胜了“蟹壳青”,甚至能力战公鸡,最后为成名 解脱了苦难。直到文末,读者方知蟋蟀原来是成名 儿子的化身。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曲折叙写中,揭露 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殃民罪行,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痛 苦生活。从《促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 非为曲折而曲折,而是在曲折中表达作品的主题思 想,塑造人物形象,将读者一步步引入胜境,有着非 常强烈的艺术效果。 变幻多姿是《聊斋志异》的情节引人人胜的另 一个重要原因。《聊斋》篇章有一个总的趋向,主人 公经过种种风波磨难后,会有一个圆满结局。但有 一些篇章例外:主人公的结局以另外的形式出现; 或者虽然圆满,但导致这结局的过程却是别开生面 的。表现在情节上就是变幻多姿,不落俗套。如《神 女》Ⅲ(卷十,第1312—1321页)篇。文章开篇并没有 写米生对神女的爱慕或者神女对米生的热恋,而是 以相当大的篇幅铺叙其它,描写米生醉访一个“笙 歌繁响”的家庭(神女的家)。随后描写米生遭遇不 幸,“家中田产荡尽,而衣巾革褫”。之后米生两次遇 见神女。女郎都对他有所帮助——第一次摘珠花相 赠;第二次赠给他白金二百两,让其作贿赂学使之 用。两次描写都没有明显涉及到男女的感情问题。 随后的情节急转直下,帮助人的神女之家,竟然转 而求人——先是神女之兄,后是神女本人向米生求 助。而米生却一反虔诚之心,居然乘机求爱。惹得神 女大怒,“忿然而出”。米生只好长跪谢过。在完成了 神女交给的任务以后。神女的哥哥和神女本人重金 致谢遭拒。最后,才由神女的哥哥出面,让神女和米 生结为夫妻。读完后面一部分,我们再回忆前半篇, 就会感到神女与米生之间,并不是完全没有好感 的。例如米生向神女表明他喜爱珠花,神女听后“晕 红上颊”,这也许只是年轻女子固有的本性罢了,然 而没有前面的无心交往,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有意玉 成。神女同米生的关系,时而是你求我,时而是我求 你;一时是那般虔诚,一时又是那般轻狎;一时看来 纯洁如玉的人神关系,一时又变成现实人间的夫妻 关系。通篇的情节就是这样时时变幻,令人难以捉 摸,却又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胜境。 三、想象奇特的境界瑰异美 想象奇特、境界瑰异是《聊斋志异》的另一个明 显的艺术美。作家进行艺术加工的时候,想象的生 活或境界常常比现实生活更为集中和鲜明。而在 《聊斋志异》中作者的想象不同一般,十分奇特。其 虚构的境界往往是生活中绝不存在的,但读者读了 作品以后,却又感到十分妥帖。例如《梦狼》『l】(卷八, 第1052—1056页)篇,写白翁梦游其子白甲的宫府。 宫府中巨狼当道,且“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 也”。“又视墀中,白骨如山”。白甲治肴款待父亲,竟 然让巨狼衔死人“聊充庖厨”。金甲神人用黑绳捆白 甲,白甲扑地化虎,被敲去门牙。这是白翁梦幻中的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