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上的两片绿叶
作者:梅亚萍
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第06期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本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早期的诗歌,就将“诗”和“歌”融合在一起,在吟唱中表现生活,传情达意。现在的“音乐散文”,也是借助这一形式来诠释人生、倾诉心声。可以说,音乐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它走进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以启迪,这对培养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设计《我的空中楼阁》的教学过程时,尝试将音乐引进课堂,让音乐之情感与文章之情意水乳交融,获取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味文意,精选音乐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像一首小诗,一幅淡画,一首好歌。要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如诗如画的境界,去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寄托的情感,就要给学生营造出好的赏读意境。用音乐来创设意境,关键要选择合适音乐,不恰当的音乐非但对课文理解没有帮助,还有可能阻碍学生的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课文相近,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之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纵观《我的空中楼阁》字里行间的感情:“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的小屋在形式上“轻灵而自由”。小屋虽小,却“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的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可见,作者在文章里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情怀。因此,我在《回家》、《秋日私语》等众多的音乐素材中选择了《又见炊烟》这首乐曲。面对众多的版本,我又从中选择了弦乐伴奏的。悠扬的乐曲,熟悉的旋律把我们带进那炊烟袅袅升起的田野中,这和作者热爱自然的心声是相应相和的。
二、音乐为媒,赏味文意
1.巧设氛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总是善于创设一种语文教学艺术氛围。构成教学艺术氛围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时代是最富有情感的,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喜怒哀乐易显露于色。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旋律和精致美妙的音乐形式,它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上课前几分钟,我播放了《又见炊烟》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如同轻轻拂面的和风,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沉浸于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
2.激发想象
美国音乐教育家科尔曼曾经这样说:孩子在各个领域中涉猎得越多,他受到的教育就越全面,他的理解力就越深,他的生活适应力就越强。音乐以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它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的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飞翔。在课前音乐形成的氛围中,我轻松导入新课:“如果你也有一间小屋,你希望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我也想在山上,因为那里清净。”“我想在海边,那里可以听大海的涛声。”“我想在小溪边”“我想在草原上”……
3.深化情感
作者的小屋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可谓是比较简陋的,作者为何如此地喜爱这间小屋呢?我的空中楼阁真实存在吗?这是文章赏析的难点。在学生初步品味了文章深含的情意后,让他们积极去寻找答案。我在课堂练习中制作了一段音画欣赏,仍然是《又见炊烟》。同学们讨论说:“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把我们带进了田野、自然;“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的心中只有你”,“我”想念的是恋人。这时,我说: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想到的是我的故乡、我的母亲。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一位同学作出如下解答:我认为我的空中楼阁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心中有亲情、有温情,即使是简陋的地方,也会是我的空中楼阁。
三、巧用音乐,突显主体
毋庸置疑,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大脑,各司其职,左右大脑的适时调用,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展,而音乐正促进了大脑的平衡使用。因此,在紧张的课堂教学中,引入音乐,调节大脑的活动,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要运用音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时,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取的音乐必须与课文内容的基调相一致,很难设想用气势磅礴的音乐来配“我的空中楼阁”中那份宁静,那份空灵。
一篇文章音乐主旋律的出现,会给人营造流畅的情感氛围。而多而杂的音乐要在45分钟展示出来,其结果往往也只能是一锅“大杂烩”。
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留白”,切莫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文学讲究“意境在诗外”,音乐里有时“无声胜有声”,而这种感觉,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才能体味。
(梅亚萍,江苏无锡机电高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