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等发展困境,本文通过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手持船舶订单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等指标对船舶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船舶配套水平、盈利水平和产能过剩矛盾角度提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中国船舶工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船舶产业作为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在中国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中承担重要角色。船舶产业是一个面向国际市场的高度外向型产业,我国船舶产业在国际市场低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面临严峻挑战。从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自的区位优势,依靠港口、码头等资源迅速发展成全产业链一体、综合发展的产业集群,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最高。3.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船舶产业作为我国产能过剩的典型行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船舶产业升级转型是大势所趋。2010年后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手段,各地各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剩余产能清理工作,我国船舶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得到初步控制,小型企业的数量明显减少,产能过剩得到一定遏制。如图1所示,小型企业的比例从2010年的85.31%下降至2014年的70.69%,大型企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3.07%提升至9.51%,产业结构得到初步优化调整。田佳榕
致的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造船业的国内外竞争十分激烈,对高端产能的需求增多,而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流失大量订单。3.船舶配套水平不匹配。目前,全国船舶工业结构以金属船舶制造与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为主,其主营业务总额占全国收入的82.76%。从主营业务收入的角度来看,在船舶行业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船舶配套产业仍然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现已成为造船大国,但其配套行业所建立的全球性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与韩国、日本等造船强国相比,高端船舶配套设备研发能力有待加强,本土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和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基本指标来看,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在综合实力上与韩国、日本等造船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目前船舶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为船舶工业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二、船舶工业产业发展特点.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1.船舶产业空间布局差异明显。我国船舶产业在布局上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特征,呈现出与区位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差异化分布。船舶产业的集中程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东部沿海经济带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全国总收入的85%,直接影响了船舶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船舶工业的空间分布情况不尽相同。金属船舶制造、非金属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专业设备制造以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为主,娱乐船和运动船制造以广东为主,而船用配套设备以广东和山东为主。2.船舶工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产业集群是由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众多不同的等级的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空间聚群体,通过分析全国二十六个省区的船舶工业产业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船舶工业已形成了环渤海地区(山东、辽宁、天津)、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珠三角地区(广东、广西、福建)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三大产业集群的总造船完工量、新接船舶订单及手持船舶订单总量分别达到85.85%,94.84%和96.78%,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三大区域都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发挥了各图1船舶工业产业结构变化三、船舶工业存在问题1.企业盈利水平难以提升。从2014年盈利数据来看,船舶工业整体利润率为4.29%,其中江苏省的利润总额呈现负增长,上海与浙江利润亏损额度较前年进一步扩大。船舶工业面临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企业交船难、融资难、盈利难的困境尤为突出。同时,中国企业缺乏高新技术竞争优势与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我国企业难以提升盈利水平。2.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矛盾尚存。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矛盾指的是我国船舶工业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端产能供给不足。目前我国造船业国产设备装船率已低于三分之一,面临增长过快导四、发展对策综合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为未来船舶工业的发展提出以下三条发展对策。1.加快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继续坚持船舶工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建立和完善过剩产能考核和评价制度,促进船舶工业企业转型升级。2.全面重构船舶全产业链,促进我国传统的船舶工业产业链向产业链全球化分布转变,向国际先进产业链模式学习,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3.重点发展船舶配套产业,牢牢把握住全球船舶配套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大好机会这一重大机遇,建立全球性的船舶配套服务体系。(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窑5
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