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2020-03-15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

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许孝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ꎬ北京100084)

[摘 要] 宠物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他者ꎬ其价值不仅在于玩赏或是陪伴ꎬ更在于唤起人们对于某种生存符码的联想与记忆ꎮ当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ꎬ以猫为媒介的传播之道随之改变ꎬ人际间的距离也在以猫为核心的场域中粘合与离散ꎮ在探赜媒介化的猫对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影响的基础上ꎬ提出“拟情关系”的概念ꎬ指涉人们与猫虚拟的、想象的、人格化的亲密关系ꎮ对猫的移情与拟情ꎬ本质上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与小人物的焦虑中现代人丰富情感的安全投放ꎬ是中国社会结构变革下人际关系变化和社会心理变迁的一种折射ꎮ

[关键词] 猫 媒介 人际传播 平衡理论 拟情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章编号]1002-3054(2019)10-0089-11[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91009

一、媒介化的猫与人际关系

  曾经有人问起被称为“互联网之父”的蒂姆􀅰伯纳斯􀅰李ꎬ网络最出乎他意料的应用是什么ꎬ他的回答是:小猫咪ꎮ[1]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进ꎬ猫似乎已不再甘于现实生活中对“猫奴们”的“统治”ꎬ转而沿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渠道ꎬ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延展属于自己的时空领地ꎬ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ꎮ媒介化的猫拥有四重基本的内涵:第一ꎬ猫是一种具有独特性与区隔性的文化符号ꎬ象征着不同主人各不相同的身份、地位与品位ꎻ第

[收稿日期]2019-05-16

二ꎬ猫自身作为一种媒介ꎬ可以将陌生的个体联结在一起ꎬ形成各式各样的吸猫迷群ꎻ第三ꎬ猫沿着媒介发展的方向ꎬ将自己的“地盘”从现实拓展到网络ꎬ从过去连接到未来ꎻ第四ꎬ猫能够不断催生出诸如“猫咪表情包”“猫主题咖啡”等形形色色的媒介样态和公共空间ꎬ进而丰富人类固有的传播形式ꎮ如果从传播学视域探讨媒介化的猫对社会交往与人际传播的影响与作用ꎬ可以借由猫这一媒介洞察“猫奴们”的社交行为ꎬ一定程度上揭示转型期中国人际关系的变化及社会文化心理之症候ꎮ关注猫ꎬ本质上关注的是人本身ꎮ

[作者简介]许孝媛(1993-)ꎬ女ꎬ云南普洱人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ꎮ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责任问题研究”(13BXW022)

—8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社会科学 2019年第10期

和凝练后获得6个主范畴ꎮ与之对应的次要范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以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为主要数据收集手段ꎬ与养猫人士就养宠动机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交谈ꎬ通过经验故事的叙述分享ꎬ可以更加细致深入地洞察人们豢养猫咪的内在心理、人际互动与社交往来ꎮ

15日ꎬ共访谈24人ꎬ其中7人微信语音访谈ꎬ17人面对面访谈ꎮ在告知受访者访谈目的、数据用途以及匿名处理方式之后ꎬ征询调查对象的访谈意愿并互留联系方式ꎬ与其微信商定访谈时间和场所(咖啡馆、工作室、宠物医院、受访者家中等)ꎬ访谈时间为20-90分钟ꎮ围绕但不囿于访谈提纲进行提问ꎬ具体问题如“猫咪给您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养猫对您的社交有哪些影响”“您身边的人对养猫态度如何”等ꎬ受访者就其进行开放式陈述ꎮ当访谈至24人时ꎬ已无出现频率高于3次的类属产生ꎬ且类属之间也没有出现新的逻辑或因果关系ꎬ数据搜集理论上达到饱和ꎮ受访者基本信息见表1ꎮ

笔者自2018年12月19日到2019年1月

畴及其内涵ꎬ见表3ꎮ

表1 受访者信息一览表

序号受访者年龄M01陈女士M02张女士M03杨先生M04郑女士M05苏先生M06张先生M07贾女士M08俞女士M09林女士M10张先生M11雷先生M12郭女士M13邓女士M14程女士M15黄女士M16林先生M17张女士M18宋女士M19杜女士M20潘先生M21相先生M22郑先生M23黄女士M24张女士

232220214442242625292819222323362624213228313422

职业公务员舞蹈老师学生学生教师企业经理电视主持人设计师学生宠物医生动漫师学生文员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国企员工学生公务员自由职业油画师自由职业学生

数量111311111111111221132111

品种橘猫狸花猫蓝猫狸花猫美短美短加菲猫狸花猫蓝猫橘猫橘猫狸花猫橘猫英短英短三花猫橘猫橘猫美短

猫龄9年3年3年1年9年6个月1年1年4年2年3年2年1.5年1年1年2年4个月2年5年

虎斑猫4个月

黑白花5个月

三、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一)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ꎬ研究者对访谈资料字斟

句酌ꎬ反复阅读ꎬ紧贴数据建构代码ꎮ一级编码中ꎬ共获代码112个ꎬ涉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宠物消费、养宠缘由等多个维度ꎮ剔除出现频次少于3次的代码后ꎬ最终保留17个初始范畴ꎬ见表2ꎮ

(二)主轴性编码

第二阶段需要判断哪些初始代码最能敏锐地体现数据ꎬ随之将最重要、最高频的初始范畴归纳整合为更具指向性、选择性和概念性的主范畴ꎮ通过比对ꎬ发现一级代码初步指向“态度—行为—情感”三个维度ꎬ进一步概括

—90—

狮子猫1.5年狸花猫9个月三花猫

1年

  注:“数量”为受访者接受采访当时的养猫数ꎻ“猫龄”为受访者的养猫年限ꎮ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表2 开放性编码的初始范畴

初始范畴反对态度中立态度支持态度低社会行为

原始记录

M01:父母都不同意ꎮ

M05:不反对也不支持ꎬ只是尊重对方ꎮM04:我舍友很喜欢它ꎮ

M13:我觉得养了它之后就不太愿意出门了ꎬ更宅了ꎮ

M07:我还是跟平时一样上上班ꎬ聚聚朋友ꎮ

M20:我们都养猫ꎬ私底下经常出来聚ꎬ带着猫去吃东西ꎮ

M15:猫就像一座感情的桥梁ꎬ可以增进室友之间的友谊ꎮ

M04:我爸好像不是很在意ꎬ对我们的关系影响不大ꎮ

M23:因为我养猫ꎬ舍友跟我隔阂了一阵子ꎮ

M09:猫粮猫砂ꎬ加上零食一个月大概M08:猫就像孩子ꎬ需要陪ꎬ要花时间和它玩ꎮ

M03:人要陪着猫ꎬ如果你仅仅是喂猫粮什么的ꎬ猫也不跟你亲近ꎮ

M03:猫咪更能了解人的心ꎬ可以代替其他角色ꎮ

M12:当时选它是因为它是那家猫咖里面最漂亮的一只ꎮ

M24:养了它之后总觉得有生命在陪你ꎬ孤独感减少了很多ꎮ

M09:我的肩膀这儿被它抓出血ꎬ还去打了三针狂犬疫苗ꎮ

潜在风险

心理伤害

M03:主要还是很难交流吧ꎬ猫虽然很有灵性ꎬ但很难听懂它的话ꎮ

养宠投入人际情感人际态度

反对态度

主范畴

表3 主轴性编码范畴次要范畴

次要范畴的内涵指访谈对象亲友对养猫的排斥、抵制和对抗等态度ꎮ指访谈对象亲友认为养猫行为不会干涉到自身的生活ꎮ指访谈对象周围相关人员赞同并协助养猫ꎮ

避免与他人建立关系ꎬ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ꎮ

中立态度

支持态度

中阶社会行为

低社会行为

人际行为

超社会行为

中阶社会行为养猫者适当地参与群体活动ꎮ超社会行为

希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ꎬ主动与人示好ꎮ交流频繁ꎬ交情深厚ꎬ自我暴露充分ꎮ

关系稳定ꎬ起伏较小ꎬ交谈相对谨慎ꎮ

交流减少ꎬ交情式微ꎬ关系僵化甚至破裂ꎮ

对宠物食物、医疗、美容等方面的经济消费ꎮ

陪伴、带其就医等方面的时间消费ꎮ

对宠物的日久生情、宠溺和依恋等ꎮ

在养猫过程中获得的爱与被爱ꎬ接纳与关心等情感体验ꎮ猫咪面庞、体态、毛色所具有的观赏性ꎮ

指猫咪成为个体慰藉心灵、自我认识的精神支柱ꎮ

被猫咪抓伤、咬伤或感染人畜共患的疾病ꎮ

与猫咪交流困难ꎬ得不到情感反馈ꎮ

情感深化

情感维系

情感深化情感维系情感淡化物质投入时间投入情感投入陪伴价值

养宠回报

审美价值精神价值

情感淡化

物质投入

1500块ꎬ比我吃的还要好ꎮ

时间投入

情感投入

陪伴价值

审美价值

精神价值

物理伤害物理伤害

心理伤害

—9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社会科学 2019年第10期

(三)选择性编码

数据分析发现“联结”和“障碍”成为以猫为介质的人际交往中的两个极端ꎮ猫的介入ꎬ一方面让人们的养宠观念、社交意愿和关系情感更加凝聚ꎬ另一方面又存在观念、行为和情感上的疏离ꎬ在联结与障碍的弹性伸缩中ꎬ人际距离至亲至疏ꎬ至近至远ꎮ据此提出“人际传播联结与障碍的关系模型”ꎬ如图1所示ꎬ向左为关系递进ꎬ即人际联结ꎻ向右为关系疏远ꎬ即人际障碍ꎻ居中则体现人际关系的静态平稳ꎮ

关系会处于平衡和不平衡两类状态ꎮ[2]如图2所示ꎬ倘若认知主体对猫和饲主二者的既有态度均一致(同为正或同为负)ꎬ那么人际关系为平衡状态ꎮ平衡状态一(a):个体O养猫(X)ꎬ认知主体P喜欢O也喜欢猫(X)ꎬP与O两人不仅彼此肯定ꎬ而且都是爱猫之人ꎬ人际状态平衡稳定ꎻ平衡状态二(b):个体O养猫(X)ꎬ认知主体P既不喜欢O也不喜欢猫ꎬP对O与X的评价方向一致ꎬ未发生认知层面的冲突与矛盾ꎮ倘若认知主体对猫或饲主二者中的一方存有先在的负面评价ꎬ就可能造成认知失调ꎬ产生两种不平衡的人际状态ꎮ不平衡状态一(c):个体O养猫(X)ꎬ认知主体P喜欢O但不喜欢猫ꎬ此时认知主体P对养猫行为的态度包括拒绝、排斥、对抗等ꎻ不平衡状态二(d):个体O养猫(X)ꎬ认知主体P喜欢猫但不喜欢Oꎬ两人虽然均为爱猫人士ꎬ但彼此好感度低甚至相互憎恶ꎮ在不平衡的人际单元中ꎬ关系双方或多或少都面临着一定的紧张感和压力感ꎬ成员之间

图1 人际传播联结与障碍模型图

四、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通过对访谈数据的采集与深挖ꎬ研究建立了以人际联结和人际障碍为基本点的“态度—行为—情感”变化模型ꎮ访谈发现ꎬ媒介化的猫并非天然的连接器:一味地拉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人际距离ꎬ将散落在各地的孤立“原子”编织为关系网络ꎻ也绝非天生固有的障碍物:单纯地区别着“圈内”与“圈外”ꎬ阻隔不同人群之间的往来对话ꎻ而是在联结与分化的动态游移中ꎬ灵活地影响人际关系的张与弛ꎬ巧妙地催化人际距离的进与退ꎮ

(一)人际态度:失衡与平衡的调节恢复当猫介入某一人际单元时ꎬ就在原本的人际关系中施加了一个新的实体ꎬ由此改变了养猫人与重要他者(significantothers)之间的关系ꎮ这个重要他者通常是父母、伴侣、朋友等社会关系者ꎮ

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ꎬ养猫开始之后的人际

—92—

无法长久地共处ꎮ因此ꎬ想要恢复关系的平衡ꎬ可以有如下几种选择ꎮ

路径一:(c)→(a)ꎬP改变对猫的认知态度ꎬ从反对、排斥转向妥协、接受乃至喜爱ꎬ从而扭转不平衡的人际状态ꎮ在所有受访者中ꎬ路径一的选择常见于亲密度较高的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之间ꎬ而在普通的朋友关系和同学关系中则相对罕见ꎮ

见到猫之前我爸妈坚决不同意把“喵小爷”带回家ꎬ我当时很生气ꎬ非得把它带回去ꎬ见到猫之后他们就一句话都不说了ꎮ现在我妈还是最宠它的人ꎮ[3]

M01陈女士与其母亲因在养猫行为上存在

认知偏差ꎬ关系曾一度紧张ꎬ造成暂时性的人际状态失衡ꎮ但随后ꎬ陈女士的母亲改变了对猫的心理预设ꎬ从反对转为认可ꎬ对女儿和猫的情感评价皆为正向ꎬ人际状态得以恢复平衡ꎮ在平衡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理论的所有模型中ꎬ当人际单元内三个实体之间的关系均为正向时ꎬ如图2(a)ꎬ人际状态表现为强平衡———一种最为稳定的关系状态ꎮ在这一模型中ꎬ人们对客体认知的高度一致ꎬ不仅消除了分歧带来的冲突ꎬ还能够凭借相似的观念与态度实现人际关系的强化ꎬ达到人际传播的联结ꎮ

Oꎬ得知O养猫后ꎬ随之改变对O的情感评价ꎬ由否定改为肯定ꎮ

我本来挺烦我邻居ꎬ她经常晚上放很大声的音乐ꎮ随后有一天我在电梯里看到她拎着两个猫袋ꎬ就立马跟她搭上话ꎮ现在两家人也成了好朋友ꎮ[4]

在此ꎬ猫成为至关重要的联结媒介ꎬ因为共同的喜好ꎬ受访者M17与其邻居从形同陌路发展为来往频繁的朋友ꎬ从前的隔阂不但消解淡化ꎬ两人关系还获得了建设性的发展ꎬ人际距离实现联结ꎮ

Oꎬ得知O养猫后ꎬP不再喜欢猫ꎮ在对24位养猫者的访谈中几乎无一人因与讨厌之人有共同

路径四:(d)→(b)ꎬP喜欢猫但不喜欢

路径三:(d)→(a)ꎬP喜欢猫但不喜欢

图2人际状态调节路径图

注:P为认知主体ꎬO为养猫者ꎬX为猫ꎬ“+”为肯定态度ꎬ“-”为否定态度ꎻ虚线为访谈中未发现的路径ꎮ

的爱好而放弃养猫ꎬ这或许恰恰表明养猫是一种依恋性和持续性极强的行为ꎮ“一日吸猫ꎬ终身戒猫”ꎮ遗憾的是ꎬ“猫是‘戒’不掉的”ꎬ受访者黄女士(M23)说ꎬ“每隔几分钟我就得大吸一口ꎬ心里才踏实满足”ꎮ[5]“吸猫”能够产生一种欣快感和满足感ꎬ这种快感和满足让无数爱猫人士为之疯狂ꎬ为之生为之灭ꎬ也就是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说的“瘾”ꎮ“吸猫成瘾”是一种欲望的模式化循环ꎬ当人们享受它时ꎬ会产生一种特别的高峰体验ꎮ但当这种短暂的麻醉退去后ꎬ随之而来的是“愈得愈不足”的焦躁ꎬ人们又不得不重新进入新一轮的吸猫过程中ꎮ在习焉不察的情况下ꎬ“猫瘾”早已悄悄地镶嵌在他们的心理欲求和身体律动中ꎬ以至于“猫奴们”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重复、再制ꎬ陷入这个循环而不能自拔ꎮ

海德虽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际状态的平衡模式ꎬ但只说明了关系的正负方向ꎬ即定性描述ꎬ而没有对这种关系的度进行定量的衡量ꎬ因而无法知道人际单元内各关系失调的程度和意愿改变的强度ꎬ以及面对不同的解决之道人

—93—

路径二:(c)→(b)ꎬP对O的态度从肯定转向否定ꎬ对O和猫的情感评价皆为负面ꎬ两人交往渐生嫌隙ꎬ关系朝消极端发展ꎮ受访者M03杨先生曾在宿舍豢养一只蓝猫ꎬ引起了某一舍友的不满ꎬ两人多次协商无果ꎬ最终关系破裂ꎬ处于冷战ꎮ在此过程中ꎬ杨先生的舍友(P)为消除宿舍养猫带来的不畅ꎬ选择与杨先生(O)正面对抗ꎬ双方僵持不下ꎬ其结果是友谊的结束ꎮ需要注意的是ꎬ在海德看来平衡状态是一种“无压力、无紧张”的状态ꎬ但从研究结果看ꎬ即便从失衡状态(c)转向平衡状态(b)ꎬ这一单元内的主体(P与O)之间依然持有一定程度的不悦感ꎬ这种搁置矛盾的状态虽然稳定ꎬ但并非是毫无压力的ꎬ因此只能算是一种弱平衡状态ꎮ应该说平衡与否更多的是指向关系的稳定性而非愉悦性ꎮ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社会科学 2019年第10期

们当何以抉择ꎮ心理学家卡里尔􀅰鲁斯布尔特等人在对冲突反应行为的研究中ꎬ依照主动/被动和建设性/破坏性两个维度ꎬ将调和冲突的路径划分为四类:[6]①主动的、破坏性的脱离行为(exitbehavior)ꎬ如断绝关系等ꎻ②被动的、破坏性的忽略行为(neglectbehavior)ꎬ如冷战等ꎻ③主动的、建设性的交流行为(voice)ꎬ如协商讨论等ꎻ④被动的、建设性的忠诚行为(loyalty)ꎬ如忍让妥协等ꎮ研究发现ꎬ在失衡的人际状态当中ꎬ恢复稳定状态的路径选择依赖于认知主体对双方关系满意度的判断ꎮ满意度高的认知主体更多地选择建设性的交流行为或忠诚行为恢复平衡(如图2路径①)ꎮ在冲突中宁可放弃自己的先在态度来配合对方的偏好ꎬ也不愿以牺牲关系为代价恢复稳定ꎮ相反ꎬ满意度低的认知双方则倾向于选择破坏性的脱离行为和忽略行为(如图2路径②)ꎬ坚守自我的一贯认知ꎬ采取对抗性的消极行为处理或搁置冲突ꎮ应该说ꎬ这一发现是对海德平衡理论的补充与拓展ꎮ

(二)人际行为:内倾与外倾的两极游离社会学家舒茨曾按照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互动频率将社交行为划分为低社会行为与超社会行为ꎮ[7](P86-90)低社会行为指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ꎬ不参加、不介入别人的社交活动中ꎮ与之相反ꎬ超社会行为则是希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ꎬ积极参与群体活动ꎬ具有外向型和表现型的特征ꎮ有趣的是ꎬ谈及社交行为ꎬ受访者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社交意愿的两难:一面抱怨养猫让自己丧失社交ꎬ宁愿“藏”在家中撸猫ꎬ也不愿出门逢场作乐ꎻ一面又欢呼猫咪拓展了自己的社交范围ꎬ“喝猫酒”“吃猫饭”成了猫友必不可少的聚会项目ꎮ在内倾、退缩和外倾、联结的徘徊和游离中ꎬ他们“越养猫ꎬ朋友越多ꎻ越养猫ꎬ越不想和人接触”ꎮ[8]

养猫者低社会行为的表现可以从“时间替代”的角度来考量ꎮ时间替代的前提在于时间有限的总量ꎬ各种行为的时间配置存在“零和”

—94—

(zero ̄sum)特征ꎮ也就是说ꎬ某种行为的时间花费越多ꎬ其他行为的时间花费则随之减少ꎮ当个体陷入以猫为取向的世界后ꎬ用于撸猫的时间增多ꎬ就相应地减少了外出时间和与其他同伴、家人的交往时间ꎮ除了时间替代ꎬ猫同样拥有部分角色替代的功能ꎮ作为陪伴者ꎬ可以成为主人替代性或附加性的社会伴侣ꎬ提供与人际交往相类似的关系支持与情感支持ꎻ作为治愈者ꎬ可以辅助主人缓解压力ꎬ摆脱负面情绪ꎮ但这并不意味着撸猫能够完全取代其他一切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ꎬ在大多数情况下ꎬ只是相对挤压个体的其余时间ꎬ成为情感支持的补充性来源之一ꎮ

养猫者一面安守自己的一隅之地ꎬ深居简出ꎻ一面又十分向往社交生活ꎬ渴望在聚会中粉墨登场ꎮ这种内倾与外倾共存的社交意愿看似矛盾ꎬ但究其渊薮ꎬ离不开分众化交往和圈层式交往的出现和推动ꎮ“我现在交朋友都先问对方是否养猫ꎬ不养就不交”ꎮ[9]与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不同ꎬ圈层文化根植于共同的趣味兴致、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ꎬ其主体是一群志趣相投但又有层级之别的共同体ꎮ就养猫者而言ꎬ对吸猫群体的认同一方面是鉴别排斥ꎬ将自己从非养猫的普罗大众中抽离出来ꎬ以此确认自己“猫奴”的身份与位置ꎻ另一方面是接近靠拢ꎬ使个体与“吸猫”群体更加相似ꎮ在初始阶段区别出圈内人与圈外人之后ꎬ依照猫咪品种、养宠观念、消费水平的不同ꎬ进一步在同一圈层内区分出不同的团结ꎬ形成一个内在多元的模式ꎮ这意味着ꎬ圈层交往是一个不断分裂、聚合、再分裂、再聚合ꎬ不断寻找最高关联度目标ꎬ直到个体之间最为相近相像的动态过程ꎮ

(三)人际情感:心理距离的弹性伸缩如果说相通的性情是圈子形成的起点ꎬ那么共同的情感则是圈子维系的关键ꎮ但研究发现ꎬ猫咪在强化人们情感的同时ꎬ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际障碍ꎬ使得原本密切的关系滑向疏离ꎮ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1.情感深化

咪寄养在他家ꎮ来往多了ꎬ慢慢也就成了较好的朋友ꎮ[8]

随着交往的深入ꎬ双方的交流范围从以猫为主体延伸至个人生活和工作学习ꎮ彼此之间自我披露得越多ꎬ情感的防备便会越少ꎬ人际关系进而从泛泛交往逐渐递进加深ꎮ

稳定交换阶段:最后关系进入稳定交换阶段ꎬ双方的契合度提高ꎬ不必顾忌话题的隐私性ꎬ甚至愿意托付人际信任ꎮ人际信任是信任广泛内涵中的一个子范畴ꎬ用以指涉对某种人际关系的信心程度ꎮ信任的养成有赖于施予者和受托人在时间之河中反复多次的往来与互动ꎬ没有相当程度的自我披露与情感积淀ꎬ信任也就很难凝结和稳固ꎮ

到现在ꎬ猫咪的前主人甚至把他家的钥匙都给我了ꎬ希望在他出差的时候我能过去帮忙照看他的美短ꎮ[8]

成的ꎮ正像往盛器里一滴一滴加水ꎬ总有那么一滴使盛器里的水溢出ꎻ在表示友情的行为中ꎬ总有那么一次终于使我们感动”ꎮ[10](P60)两百多年前詹姆斯􀅰博斯维尔的一段话点明了情感的形成并非天生或是一蹴而就的ꎬ而是经过交流与互动ꎬ在时间的积淀下孕育而成的ꎮ参照社会渗透理论ꎬ受访者与他人情感的联结大致经历了定向阶段、感情交换阶段与稳定交换阶段三个阶段ꎮ

定向阶段:在欧文􀅰阿特曼和达尔马斯􀅰泰勒看来ꎬ定向阶段是社会渗透的第一阶段ꎬ人们只进行简单的、礼仪性的沟通ꎮ[10](P71)这一阶段之于养猫人ꎬ体现于较为单一的猫系话题ꎮ猫系话题是爱猫人士之间打开话匣子、开启破冰之旅的重要利器ꎬ倘若得知对方同样养猫ꎬ便会产生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ꎬ心理距离马上拉进ꎮ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ꎬ也好像认识了许久ꎬ没有什么生疏感ꎮ[11]加了微信后ꎬ他给我发了好多他家猫咪的照片ꎬ聊起天来基本上不会冷场ꎮ[12]

在定向阶段ꎬ人们的交谈不涉及个人信息ꎬ只是谈论以猫为中心的相关话题ꎬ包括信息分享、经验交流、求助支援以及晒图晒视频等ꎮ

感情交换阶段:到了感情交换阶段ꎬ人们的交谈开始跳出单一的宠物话题ꎬ逐步涉及一些个人情况领域ꎬ交谈范围层层展开ꎬ“禁区”慢慢58同城领养了一只狸花猫ꎬ并与其前主人成为了微信好友ꎮ

在领养猫咪时ꎬ它的前主人希望接受回访ꎬ或是给他发些猫咪的图片、视频ꎮ刚开始我俩只是谈些猫咪的奇闻逸事ꎬ但现在他们公司的年会ꎬ他女朋友的体重ꎬ他的车坏了都要跟我说一说ꎮ有时我出差ꎬ还会把猫减少ꎮ在访谈中ꎬ受访者M09介绍说自己曾从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出友谊是在哪一瞬间形

从最初的领养相识到微信的交流相知ꎬ再到线下聚餐和私人空间的展示ꎬ受访者M09与前饲主因猫结缘ꎬ彼此之间私人信息的交换越发频繁ꎬ最终两人的情感关联得到加强ꎮ

2.情感淡化

猫对人际关系所造成的情感间离ꎬ首先体现在以是否养猫为标准划分出的“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ꎮ双方冲突的等级越高ꎬ对关系的满意度越低ꎬ情感分化的可能性就越大ꎮ在亲子关系中ꎬ由于放弃关系的代价通常大于获得事物的补偿ꎬ因此ꎬ情感的裂隙往往只是暂时性的ꎬ在后期易于修复ꎮ然而ꎬ与亲子关系不同ꎬ普通的人际关系之间因猫产生的情感裂痕较难愈合ꎬ一旦关系破裂ꎬ就可能是长期的隔阂ꎮ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受访者M03因与舍友对宿舍养猫行为有不同意见ꎬ长期僵持不下ꎬ最终导致友谊的结束ꎮ

我和那个同学已经吵过好多次了ꎬ现在

—9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社会科学 2019年第10期

是谁也看不惯谁ꎮ估计下学期不是我搬出去ꎬ就是他搬出去ꎮ[13]

情感的淡化不仅发生在“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ꎬ也发生在同是“猫奴”的“圈内人”之间ꎮ受访者M05苏先生与其夫人虽然都爱猫ꎬ但在宠物疾病的治疗观上两人经常发生争执ꎬ严重时甚至“冷战”多日ꎮ如苏先生的猫咪“朵子”曾感染猫瘟ꎮ在苏先生看来ꎬ动物都有自身的生存之道ꎬ无须人类过多干涉ꎮ但苏先生的夫人则认为应该及时治疗ꎮ在与丈夫争执无果的情况下ꎬ苏夫人只好独自将猫咪送至医院ꎬ陪伴猫咪进行了8天的治疗ꎮ

[14]

环境ꎮ时代越大ꎬ个体的存在感将会越小ꎬ对自我、对生活、对命运的把控实际上将更加困难ꎮ个体小时代与社会大时代的跨度和落差ꎬ使现代青年在享受更加完备的物质满足的同时ꎬ不得不承受比先辈更多、更大、更难以抗拒的压力和焦虑:求职、工作、购房、育儿、婚变􀆺􀆺形形色色的负重交错相逼ꎬ使不少现代青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ꎬ全球有超过3亿名抑郁症患者ꎬ其中中国抑郁症患者将近1亿人ꎬ抑郁症已成为中国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ꎮ[16]目前ꎬ中国养猫人群的主力军集中于20-35岁的城市青年ꎬ38%是1988-1993年出生的年轻人ꎬ26%是1983-1987年出生的上班族ꎮ可见ꎬ猫族人群与抑郁

当然ꎬ情感的深化与分化、信任的增强与削减并非跳跃式地从一极到另一极ꎬ两极之间存有一条“液态的过渡地带”ꎮ也就是说ꎬ首先ꎬ媒介化的猫未必绝对造成情感的变化ꎬ在两极之间ꎬ仍存有情感维系和保持不变的中介状态ꎮ当人际关系中的一方认为猫的存在无关紧要ꎬ那么ꎬ猫对人际情感的调节几乎微乎其微ꎮ只有当猫的介入干涉或影响到双方的正常交往时ꎬ情感的天平才会发生倾斜ꎮ其次ꎬ无论是深化还是淡化ꎬ猫对人际情感的影响程度有强有弱ꎬ可以是强深化也可以是弱深化ꎬ可以是强淡化也可以是弱淡化ꎮ最后ꎬ情感影响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ꎬ而是在双方斡旋与时间的调适下游离于凝聚与分化两端ꎮ

症高发群体在年龄上十分接近ꎮ虽然我们无法确认抑郁症与养猫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ꎬ但可以肯定的是ꎬ面对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ꎬ猫愈来愈成为都市青年情绪释放和情感慰藉的新出口ꎮ“责难”下艰难生存ꎬ在无力改变自己与他人生人类可以按照自身的愿景将自我的喜好投射于猫ꎬ使其过上自己所期许的生活ꎬ弥补内心深处某些遗憾ꎮ猫时代ꎬ与其对应的不是催人奋进的“小确幸”ꎬ而是得过且过的“丧文化”和“宅文化”ꎬ种种类似的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新缩影ꎮ在学者杜骏飞看来ꎬ丧文化是青年人的一种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反讽ꎬ[17]无论是亲身经历过的挫败ꎬ还是来自上司和朋友的负面评价ꎬ抑或是源于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的负能量ꎬ均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青年ꎬ使之形成无助、颓丧的消极心理模式ꎮ表现在心态上ꎬ是对自己的低落、颓败ꎬ对他人的淡漠、拒绝ꎬ对社会的无力、无望ꎬ对命运的聊以卒岁ꎻ表现在行为上ꎬ是漫无目的的拖延、无病呻吟的叹息和逃避现实的御宅ꎻ表现在语言上ꎬ则是出现了诸如“贫穷限制了我的生育能力”ꎬ“世上无难事ꎬ只要肯放弃”等自我嘲讽、自我安慰的话语风

大时代中ꎬ芸芸众生在社会的“苛求”与

活的窘境之下ꎬ猫是相对能够掌控和抓得住的ꎮ

五、结论与讨论

  

(一)猫时代:大时代的致郁与治愈

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时代ꎬ社会的各

个方面都发生着轰轰烈烈的剧变ꎮ对于时代与个人之间的关系ꎬ马克思站在哲学的高度曾经作出过精辟的概括:“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ꎬ相反ꎬ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ꎮ”[15](P82)这一观点启示我们ꎬ社会时代对个人行为具有先在的制约性和控制性ꎬ个人从出生到死亡ꎬ其行动无可避免地受制于外在的社会大

—9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格ꎮ猫ꎬ正是在这样一种难以找到自我位置和意义的时代背景下ꎬ给予了一批青年一种能够容纳自我、发挥价值的主宰感和成就感ꎮ

(二)猫的品性与精致的现代都市人猫的品性带有与生俱来的孤傲、高贵和慵懒ꎬ它们在自己圈定的势力范围内内卷封闭ꎬ以最安全的方式、最柔韧的身段将自己蜷缩隐匿起来ꎬ不合群也不愿被打扰ꎮ这种特质与现代都市人精致的气质轴线十分契合ꎬ猫之于他们ꎬ就像一面镜子ꎬ从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和精神向往ꎬ即一种基于物质满足基础上的随性和自由ꎮ

在现代都市人的世界中ꎬ精致与颓丧并不矛盾ꎬ都是他们生活心态的一体两面ꎮ这种精致不耽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在修饰ꎬ还包括精神、思想和情感上的精益求精ꎮ一些画家在创作作品时ꎬ可能满身颜料ꎬ不修边幅ꎬ但他们依旧对艺术一丝不苟ꎻ一些白领在项目策划时ꎬ可以手拿汉堡ꎬ熬夜通宵ꎬ但依旧追求小资格调ꎻ一些通勤即便在地铁中挤得丢盔卸甲ꎬ但他们依旧向往诗与远方ꎮ那些一边“示弱卖丧”ꎬ一边触底反弹的都市人虽然自我呈现消极颓丧ꎬ但内心尚且乐观ꎬ甚至因“丧”而“燃”ꎮ他们或许遇事便感叹生不逢时ꎬ或许频繁在朋友圈中无病呻吟ꎬ或许作息黑白颠倒ꎬ永无规律ꎬ但是在看似粗糙逼仄的生活表皮之下ꎬ仍然葆有内心的高贵与精致ꎮ应该承认ꎬ所谓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大多数人的理想生活ꎬ但也往往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美丽的乌托邦ꎮ面对国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断层、功利主义以及生活压力ꎬ都市中的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这种生活状态的可能性其实很低ꎬ而猫正好填补了这份空缺ꎬ它安静、独立、随性、慵懒的品性正是都市中人们精神与情感细腻的表达ꎮ拥有一只猫ꎬ似乎便拥有了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诗意生活ꎬ成为大时代与快时代里的一股清流ꎬ尤其为众多城市居民所热慕ꎮ

(三)拟情关系:人类丰富情感的安全投放

以上论述将人类对猫的拟人化情感定义为拟情关系ꎮ拟情关系是个体对某一人或物虚拟的、想象的、人格化的亲密关系ꎬ可以是双方的两情相悦ꎬ但更多情况下ꎬ只是单方的一厢情愿ꎮ比如ꎬ一些“猫奴”因担心猫咪在冬日受寒ꎬ常常主动给它添衣保暖ꎬ但猫的体感未必真冷ꎬ只是主人单方推己及人的一种主观臆想而已ꎮ从人际传播学来看ꎬ亲密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ꎬ广义的亲密关系强调高依赖性、高承诺性和不可替代性ꎻ狭义的亲密关系往往局限在亲子、夫妻和恋人之间ꎮ但无论广义还是狭义ꎬ亲密关系归根结底是情感交流的问题ꎬ是在人际间平等的语境中与他者、与自己交流情感ꎮ拟情关系正是把这样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依赖迁移至宠物等他者身上ꎬ将它们视为自己的“儿子”

“宝贝”或“家人”ꎬ不是亲

人胜似亲人ꎮ总体观之ꎬ拟情关系的萌发与生长ꎬ离不开以下两点原因ꎮ

1.理性型人际关系下的情感缺位

无论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ꎬ抑或美国学者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的“生存”“关系”

“成长”ERG(ExistenceꎬRelatednessꎬ

Growth)需求理论ꎬ人类需求不外乎情感型与理性型两种ꎮ需求的二分法决定了人际关系建构拥有两个维度:情感维度和理性维度ꎮ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居的中国传统社会ꎬ人们以土地为生存依托ꎬ土地的不可迁移性将人们长期固定在彼此熟悉的乡土社会中ꎮ闭塞狭小的地理特质、团结协作的农业生产以及强烈的乡党意识促使人们经常性地面对面互动ꎮ在这样

的社会结构中ꎬ人际关系的构建往往以人缘、人情和人伦三者为核心ꎬ[18]言谈行事不仅需要合乎逻辑ꎬ更需要合乎人情ꎮ而当前ꎬ中国社会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ꎬ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时空、人与信

—9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北京社会科学 2019年第10期

息的关系都朝着短暂性和瞬时性发展ꎮ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人际关系的构建也由以情感为核心向以理性为轴心倾斜ꎮ然而ꎬ理性维度的人际关系通常建立在诸如财富、权势和地位等资源之上ꎬ可量化也可计算ꎮ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情感因素的完全抹杀ꎬ但是ꎬ当这类强调目的性与工具性的交往日渐成为人际传播的常态时ꎬ就容易滋长冷漠、市侩、麻木的社交心态ꎬ导致人们一面渴望真情实意的交往ꎬ一面又对人际接触望而却步ꎮ情感需求的无处安放ꎬ致使人们只能将亲密关系的想象移情至宠物身上ꎬ把宠物视为自己最为真诚、亲昵的陪伴者ꎮ

2.人类丰富情感的安全投放

毋庸置疑ꎬ人是情感最为丰富的动物ꎬ需要感知爱与被爱、保护与被保护、尊重与被尊重、接纳与关心的生命体验ꎮ学者们将这些来自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能量传递称之为社会支持ꎮ一般分为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以及陪伴支持四类ꎮ遗憾的是ꎬ表面上看ꎬ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标志的智慧型城市让人类的交际无远弗届ꎬ朋友圈的点头之交成百上千ꎬ微博上的粉丝不计其数ꎮ人们每日与越来越多、越来越广的陌生人发生联系: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但这些社交平台上的“好友”关系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朋友”ꎬ相反ꎬ仅仅是一些临时性和浅表化的“伪关系”ꎬ与真正的人际交往

相距甚远ꎮ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ꎬ2017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ꎬ较2016年下降7%ꎻ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437􀆰4万对ꎬ比上年增长5􀆰2%ꎮ离婚率的增加和结婚率的走低自然而然带来出生率的萎缩ꎮ[19]据«21世纪经济报道»ꎬ2018年全1949年以来历史最低值ꎮ[20]这意味着ꎬ即便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也在面临着相当的窘境ꎮ逐步走向独子化、少子化、单身化和老龄化的社会趋势加速了猫型社会的生成ꎮ朋友间的淡薄、情侣间的争吵、夫妻间的猜忌与亲子间的隔阂ꎬ使现代人在难以把控的人际关系中颠沛流离甚至心若死灰ꎬ对亲密关系只能敬而远之ꎮ较之于人际关系的多变性和风险性ꎬ拟情关系是相对可控和稳定的ꎮ将猫作为一种拟人化的亲友ꎬ避免了现实中关系的冲突与断裂ꎮ猫一生的“契约”伙伴只有主人ꎬ纯粹而简单的信任、承诺、陪伴与关怀ꎬ恰恰满足了现代人对情感较为强烈的占有、控制和支配欲ꎬ成为人类丰富情感的栖息地ꎮ

经过几千年漫长的演化ꎬ猫从捕鼠家畜到全民萌宠ꎬ再衍变为一种传播媒介ꎬ折射出当代人尤其是都市青年人群的生存境况和精神变迁ꎮ加速变革的时代语境下ꎬ猫也许还是那些猫ꎬ但人已经不再是那些人ꎮ在人与猫的互动中ꎬ社会在艰难前行ꎮ因此ꎬ关注猫ꎬ实际上是在关爱人ꎮ国出生人口1523万ꎬ出生率为10􀆰94‰ꎬ创

注释:

[1]成都商报.“拜猫”群体网上兴起!醒醒吧你养的

不是猫而是另一个你[EB/OL].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EI7HNAO051492T3􀆰htmlꎬ

RockyMountainCommunicationReviewꎬ2007(3).

[3]来源于受访者M01陈女士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4]来源于受访者M17张女士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5]来源于受访者M23黄女士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

2019-01-08.2018-12-19.

[2]DowdꎬJ.TheBalancingAct:AddressingAnalog/—98—

2017-03-02.

DigitalRelationStateswithinBalanceTheory[J].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2019-01-12.

2018-12-22.2018-12-26.版社ꎬ1995.www􀆰who􀆰

[6]RusbultꎬC.E.andJohnsonꎬD.J.andMorrowꎬG.D.

Impactofcouplepatternsofproblemsolvingondistressandnondistressindatingrelationship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ꎬ1986(50).学出版社ꎬ2007.

[14]来源于受访者M05苏先生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16]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抑郁症[EB/OL].https://

depressionꎬ2018-03-22.

int/zh/news ̄room/fact ̄sheets/detail/

[7]薛可ꎬ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8]来源于受访者M09林女士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9]来源于受访者M04郑女士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10][美]迈克尔􀅰E􀅰罗洛夫(MichaelE.Roloff)著ꎬ

王江龙译.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ꎬ1991.

[11]来源于受访者M08俞女士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12]来源于受访者M21相先生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13]来源于受访者M03杨先生的访谈资料ꎬ访谈时间:

2019-1-11.2018-12-29.2018-12-22.2019-01-03.

[17]杜骏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18]周建国.社会转型与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J].重

庆社会科学ꎬ2002(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

公报[EB/OL].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201708021607􀆰pdfꎬ2018-03-22.[J].编辑之友ꎬ2017(9).

[20]21世纪经济报道.爱自由还是养娃贵?2018年出

生率普降ꎬ京沪津、东北垫底[EB/OL].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9-03/21/content_

102741􀆰htmꎬ2019-03-21.

MediatedCats:TheCohesionandBarriers

of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Abstract:AsakindoftypicalculturalOtherꎬthevalueofthepetsisnotonlyassourcesofamusement

(SchoolofJournalism&CommunicationꎬTsinghuaUniversityꎬBeijing100084ꎬChina)

XUXiao ̄yuan

forhumansbutalsotheirassociationswithcertainsymbols.Basedonsystematicin ̄depthinterviewsꎬthisworkintendstoaddresshowhuman ̄catcommunicationaffects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ndsocialrelations.i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ndsocialpsychologycorrespondingtothechangeofsocialstructureinChina.

Keywords:catsꎻmediaꎻ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ꎻbalancetheoryꎻvirtualintimaterelationshipAnalysisyieldstheconceptofa“virtualintimaterelationship”ꎬwhichreferstothevirtualꎬimaginaryand

personalizedintimate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andcats.Empathyandemotionforcatsreflectsthechanges

—9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