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幼儿观察记录内容”的解读
整理:周琴
一、户外体育 【标准】幼儿走、跑、跳、投、钻、攀爬等基本动作正确、协调;能熟练、规范使用常用的学习、劳动工具及各种材料,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操作技能;
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观察要点】
此条标准主要关注的是健康领域幼儿的发展标准,引导教师关注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与年龄相适应的操作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学习。实施这一目标中教师关键要注意目标、内容和方法与幼儿年龄特点的一致性。
本条标准共有两个方面的动作发展能力。
大肌肉的发展:“幼儿走、跑、跳、投、钻、攀、爬等基本动作正确、协调”
小肌肉的发展:“能熟练、规范使用常用的学习、劳动工具及各种材料,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操作技能;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 评估指标对大小肌肉都有三个层面的要求:第一层是动作正确、规范;第二层是协调、熟练;第三层是“常用”“与年龄特点相适应”“基本的”。“正确”是指姿势正确,掌握基本动作的要领。“与年龄相适应”是指所掌握的技能要求符合年龄特点。所谓“基本的”就是要符合本年龄段大多
数幼儿能力水平的能力、技能。
二~三、语言、艺术 【标准】能听懂和理解简单的语意,愿意与他人交谈,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阅读,能初步理解图画、符号的意思,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初步感受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观察要点】
本条主要考察幼儿语言和艺术发展的水平。
这一项标准突出了课程的整合性。一是领域的整合,“能听懂和理解简单的语意,愿意与他人交谈,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里既有语言倾听要求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思维理解能力的推进,更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要求。二是目标的整合,“听懂”“愿意”“能清楚地表达”等词的运用和提法,将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整合。教师应结合幼儿教育的其他文件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努力将各种因素充分协调,有机整合,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最大的教育成效。
这一项标准还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强调幼儿自己的感受、交流、表现等。“能听懂和理解”、“愿意与他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意愿”、“喜欢阅读”、“初步感受”等关键词的运用和表述,强调了幼儿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体验,强调了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知结构经历的变化,强调了幼儿个体的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注重过程体验,唤醒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
听、说、读、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杜绝拼音教学、数学教学、外语教学等小学化倾向,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符合阶段性保教目标、形式生动有趣多样的教育计划并实施。要建立健全教学督导评价制度、优秀
课评选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引导教师着力提高幼儿语言和艺术发展的水平。
四、行为习惯 【标准】有良好的进餐、睡眠、入厕、盥洗和保持个人整洁的卫生习惯;坐、行、读、写姿势正确;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活动后能及时整理物品。
【观察要点】
本项标准教师主要要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引导教师重视幼儿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养成。
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探讨幼儿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的一般规律也是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正因为如此,《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提出:“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这启示我们,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作为教师,要研究有利于幼儿积极形成健康行为的策略,落实到生活教育中去。
要在教学计划中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中重视培养幼儿正确的坐、行、跑及书写姿势,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的策略。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进餐、睡眠、入厕和个人整洁的卫生习惯;在学习活动中听从指令,按规则行事,按要求完成任务;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中物品摆放有固定位置,不丢失,不浪费,使用后及时整理,放回原处;在其他活动中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主要是引导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在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要幼儿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规则。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和核
心概念需要解释。规则意识:知道在集体中各环节的规范要求并努力按要求去做。任务意识:活动中对要求敏感,能努力按要求去做。及时整理:使用过的物品在常规要求的时段内进行收拾整理。
“活动后能及时整理物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转化为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因此,幼儿园和班级要有明确、具体的幼儿生活常规要求, 文明、卫生、学习等规范细则。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且利于幼儿自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利于幼儿自理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培养,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训练,使良好的品质在执行常规过程中实现。
五、情绪、情感 【标准】日常生活中愉悦、轻松、满足,情绪稳定;喜欢和信任教师、保育员,接纳和亲近同伴;喜欢参加群体活动,在活动中懂得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和礼仪,乐意与同伴合作。
【观察要点】
本项标准主要是幼儿社会领域人际关系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着重引导教师关注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和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这里,主要把握三个内涵:
第一,要创设一个能够满足幼儿心理安全需求的环境,让幼儿感到安全、轻松。教师要在各项活动中尊重幼儿,对幼儿态度和蔼,创设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幼儿在园感到愉快,满足。
第二,教师要体察幼儿的心理感受,把握幼儿的情绪变化及原因,能及时消除幼儿焦虑的因素并帮助他们调整,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喜欢和信任教师、保育员”、“接纳和亲近同伴”、“喜欢参加群体活动”。
第三,幼儿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是幼儿情感、态度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同伴间的
相互作用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快乐的重要源泉。同时,幼儿只有在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中,才能真正体验、理解和掌握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和礼仪,才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接纳同伴、服从安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因此,教师要让幼儿多与同伴交往,学习与人交流、沟通,尽可能求得他人的理解以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避免伤害。教师要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使每个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有安全感,情绪放松、心情愉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