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永华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
刘永华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
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1]17
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江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李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系中的分布。徐时仪(1998)的《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和杨永龙(2000)的《近代汉语反诘副语“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讨论了词组虚化现象。(3)语法化现象的解释工作开始进行。例如李讷、石毓智(1998)的《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侧重于语言结构演变影响,沈家煊(1997)的《语用法的语法化》侧重于语用凝固的解释,刘丹青、徐烈炯(1998)的《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侧重于话题结构语法化链的讨论。该时期文章开拓了语法化研究和汉语研究的新境界,具有示范性和风向标的作用。
2001年是语法化研究繁荣期到来的标志年份。当年相关文章过百篇,其后以每年近百篇的幅度增长;专著开始涌现,其后十年间出版二十余部;首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隔年举办一次,会议论文集《语法化与语法研究》至2010年已出版四册。
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检验和发展西方语法化理论。刘丹青(2001)的《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曹广顺(2004)的《重叠与归一 ——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李宗江(2002)的《关于语法化的并存原则》讨论了并存原则和择一原则。[3]161储泽祥、谢晓明(2002)的《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蒋绍愚(2007)的《从助动词“解”、“会”、“识”的形成看语义的演变》和杨荣祥(2005)的《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词性》讨论了语义和功能滞留问题。刘丹青(2009)的《语法化
中的共性和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和吴福祥(2003)的《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讨论了单向原则。蒋绍愚(2003)的《“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讨论了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的相互关系。杨成虎(2003)的《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讨论了语法化中的语音表现。孙锡信(2002)的《语法化机制探赜》总结了符合汉语语法演变规律的七种机制:认同、弱化、移位、泛化、类推、诱化和暗喻。沈家煊(2009)的《跟语法化机制有关的三对概念》提出跟语法化机制有关的三对概念:类推与回推、隐喻与转喻、糅合和截搭。彭睿(2009)的《语法化“扩展”效应及相关理论问题》讨论了环境扩展对语法化的作用。(2)词汇化研究。有董秀芳(2002)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江蓝生(2004)的《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徐时仪(2006)的《“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和张谊生(2009)的《试论连词“及其”的词汇化动因、连接方式及指代歧义》等文献。(3)构式语法化研究。有吴福祥(2002)的《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杨永龙(2003)的《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张美兰(2003)的《近代汉语几种句式结构成分的变化及其句法后果》、洪波(2003)的《使动形态的消亡与动结式的语法化》、洪波、董正存(2004)的《“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江蓝生(2005)的《“VP的好”格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等文献,其中包含了“非结构语法化”研究。(4)类型语言学与语法化研究。有江蓝生(2002)的《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张敏(2003)的《从类型学看上古汉语定语标记“之”语法化的来源》、李明(2005)的《从言语到言语行为》和吴福祥(2003)的《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等文献。(5)语言接触与语法化研究。有吴福祥(2009)的《南方民族语言里若干接触引发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等文献。(6)主观化与语法化研究。有杨永龙(2003)的《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李明(2003)的《试谈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史金生(2005)的《“要不”的功能及其语法法》、张谊生(2005)的《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等文献。(7)语用研究与语法化研究。方梅(2003)的《从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和张伯江(2009)的《“出现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展开了“基于话语/语用”的共时语法化研究。唐正大(2005)的《从独立动词到话题标记》、洪波(2009)的《完形认知与“(NP)V得VP”句式A段的话题化与反话题化》、刘丹青(2005)的《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讨论了语法化与话题和反语题化的关系。[4]106
近三十年汉语语法化研究由自发、自觉到与国际语言学界的发展遥相呼应、同步蓬勃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对汉语语法化现象和规律大量、深入的观察和描写深化了我们对于汉语共时和历时系统的认识,充实了国际语言学研究的数据库。(2)汉语语法化研究者强调认知、语用、语言接触等语法化动因和机制的研究,加强了对汉语的语言类型和特征的认识,也加强了对人类语言本质的理解。(3)基于汉语独特类型学特征,对西方语法化理论具有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以下为某些独特发现:刘丹青(2001)《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的“给给”结构、杨永龙(2005)《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由稳紧义形容词演化为持续体助词”的语法化路径、吴福祥(2005)《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的“逆向类推”、洪波、赵茗(2005)《汉语给予动词的使役化及使役动词的被动介词化》的“由给予动词使役化、继而被动介词化”的语法化链和陈前瑞、王继红(2006)《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的体标记的词汇来源与“一”的意义有直接关系等等。[5]408
江蓝生(2013)的《开拓新世纪的中国语言学》指出,未来我国语言学界应在“语言事实的调查和描写、语言理论的吸收和创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工作,未来的语法化研究也应以此为指导。另外,形式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语法化研究领域有待拓展。目前仅有屈承熹(1993)的《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徐杰(1999)的《疑问范畴与疑问句式》、吴福祥(2000)《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等很少论著有所涉及。
【 参 考 文 献 】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2]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C]//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1999.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J].中国语文,1995(3).
[4]刘丹青.话题标记走向何处[C]//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
[5]杨永龙.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试说“定”、“稳定”、“实”、“牢”、“稳”、“紧”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