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园小班的教育特点
二、小班幼儿的入园教育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及原因分析 幼儿从家庭生活迈入幼儿园这个集体,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产生不适应是正常的,主要表现为:依恋亲人,哭闹不愿来园,情绪低落等。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即指“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在婴儿呱呱坠地脱离母体后,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和与人交往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当幼儿与家人暂时分离后,幼儿会出现情绪不安的表现,如哭泣、叫喊、沉默不语等。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对于正常的幼儿,在他们禽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的最初阶段,都会有上述表现,这是正常的。在教师的关怀照料和同伴的玩耍中,过一段时间后,幼儿就能够克服分离焦虑,适应新的集体环境和生活,从而在心理发展上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如果幼儿长期保持分离焦虑的状态,不能进入适应新环境的正常生活,将给幼儿的心理成长带来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幼儿之所以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 1.环境的巨大变化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盗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有的幼儿则精力旺盛,没有睡午觉的习惯。据调查一些幼儿就是因为伯在幼儿园睡中午觉而不愿意来园。因此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到幼儿园后不愿意进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由于幼儿园是集体教育,师生比例为1:15或者1:20。也就是说一位成人负责照顾l 5—20名、幼儿,这和幼儿在家中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如许多幼儿在家中睡觉时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儿园则需独自入睡,儿在入园之初感觉失去了亲情和温暖。此外幼儿在幼儿园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之中,如如何获得教师对自己的注意和关怀,如何占据自己喜欢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当幼儿初次踏入活动室时,活动室的环境对他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鲜的。无论是桌椅的摆放还是盟洗室的设备等都与家中不同。这在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4)要求的提高。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
1
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2.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第二节 幼儿园中班的教育特点
二、处理好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
2.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拽人。言语攻击9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会给他人和整个班集体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在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这个行为问题。认真查找原因,并加以纠正。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
(1)生理特征。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2)家庭影响。幼儿具有易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项实验揭示了模仿对幼儿侵犯行为的影响。实验被试分为A、B两组。A组幼儿观看成人安静摆弄玩具的电影,B组幼儿观看成人对玩具娃娃的侵犯行为,然后让幼儿玩这些玩具,结果发现B组幼儿的侵犯行为大大高于A组幼儿。现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暴力的榜样。如有的幼儿家长脾气暴躁,经常用棍棒来教育孩子,结果也造成孩子模仿。也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到幼儿园吃亏,教给孩子打人和欺负别人。久而久之,幼儿形成攻击的习惯。
(3)大众媒介。电视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片也在宣扬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幼儿园。研究证明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班集体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交往密切,许多活动常常需要轮流、谦让、协商等。由于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往往因得不到或自身利益受损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而一些幼儿则因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平等对待,而采取一些攻击性行为以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与关心。 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关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及时地予以纠正。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应该对待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地给予每个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即便孩子有一些行为问题,也应该把它看做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因此而对幼儿冷眼相看,更不能对幼儿冷嘲热讽。这样做只能加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同时幼儿也从教师的身上学到了敌意、冷淡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不利于幼儿
2
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空间过于狭窄,入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容易爆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教育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的时候,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玩具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玩,从而培养幼儿轮流、分享的良好行为。 (3)提供合作的榜样。实践与研究均证明,幼儿是最易模仿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幼儿树立合作的正面榜样,减弱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教师在纠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日寸,可以教幼儿用语言技巧表达内心的感受,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活动量较大的动动游戏,或观看体育比赛来宣泄内心的郁闷。在有的幼儿园还专门开辟了“宣泄区”,在其中放置拳击手套、软沙袋等材料。幼儿可以在这个活动区内得到情绪上的宣泄和满足。
(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幼儿园当中如果转换环节繁琐,等待时间过长,幼儿就会无所事情,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教师要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尽量减少等待时间,吸引幼儿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幼儿有事可做,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3.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 说谎是—种故意的欺骗行为。是对真实情况加以歪曲的行为表现,很小的幼儿是不会说谎的。幼儿的说谎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分不清事实与想像的谎话。幼儿处于想像力十分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常常会搜集自己幻想世界中的各神素材加以渲染。
(2)夸耀式的说谎。有的幼儿为了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增强在群体中的地位。会说—些极度夸张的事。如有——个小女孩为了表现自己就说:我家有50多个洋娃娃。举实上她只有3个洋娃娃。
(3)掩盖式的说谎。由于成人在教育过程中不恰当的态度,造成幼儿的不诚实。如:幼儿无意中做错了事,诚实地告诉大人,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以后他为逃避惩罚而掩盖错误,说了谎话。果然没有受到批评。长此以往。他会心安理得,说谎成为一种习惯。
(4)模仿式的谎话。由于成人当着幼的面无意中说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话,幼儿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
针对上述幼儿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细致、耐心地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区别加以对待。切忌随便给孩子扣上一顶说谎的大帽子。在 日常生活当中教师首先要做出榜样,对于说真话的孩子要及日寸表扬祁鼓励,使幼儿感受到诚实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 4.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 告状是幼儿常见的行为,由于幼儿社会交往技能有限,当他们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不能够通过协商、帮助和谦让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求助于教师来解决。幼儿园小班的幼儿由于刚刚入园,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还不了解、不熟悉。他们的道德感往往是由教师对行为的直接评价所引起的。到了中班,他们渐渐地在形象水平上懂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如这时的儿童很喜欢告状:“老师,他打人”。“老师,他不肯把玩具给我们玩,就他自己玩”。这种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做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但是幼儿相互之间的频繁告状容易导致同伴之间的相互怨恨,也干扰了教师组织正常的活动,同时养成幼儿事事依赖老师,不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对幼儿告状这一问题上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倾听幼儿的告状,对于幼儿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解决问题的技巧。鼓励幼儿在遇到冲突时,首先小朋友之间相互交谈,商量,想办法解决,实在
3
解决不了再找老师。通过多次的锻炼,幼儿就能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从中自觉地掌握合作、协商、分享和轮流等社交技巧。
第四节 学前班与混合班地教育特点
一、学前班的教育特点
(二)学前班的教育目标
2.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
(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5.9%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是“为了更好地使孩子全面发展”;有39.7%的家长认为“能学到知识”;还有14.5%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是“为了孩子能更守规矩”;家长把孩子送入学前班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使孩子“更好地上一年级”占46%。此外收费低也是家长送孩子入学前班的另一个因素。调查者得出结论,由于学前班的办学方式迎合了家长的需求,有97.4%的家长对学前班感到满意。在这个市场的吸引下,不少小学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以创收为目的,不顾自身是否具备举办学前班的条件,盲目开设学前班。
(2)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不同于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要求和素质。而在学前班有相当一部分从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专业训练,或是因为不能胜任小学教学工作而被“下放”下来的。教学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小学相同,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教学内容方面,使用的是小学—年级教材,注重读、写、算的学习;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方式统治着学前班,有的每周上课节数多在18节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4节,每节课长达45分钟,还有期中期末考试。
(3)办学条件差。由于我国农村幼教起步较晚,条件差,幼儿班里很少玩具和教具和图书图片,也没有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教材参考资料。使教师难以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
(三)学前班的教育要点
学前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要注意杜绝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
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班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采取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以及个人活动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掌握知识不是学前班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应当通过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长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前班幼儿在班的主要活动时间应该是游戏,在第二学期逐渐增加上课的时间。规定指出,学前班的第二学期可逐步增加集体活动时间,并可适当采用上课的形式,但上课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每周不得超过l 2课日寸。 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
农村幼儿没有养成个人身体和服装清洁卫生习惯。如不经常洗头、洗澡、换衣报、剪指甲、随地吐痰,不会使用于帕等。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爱说话,对陌生人不敢大声说话。农村学前班一日生活中各项具体活动的安排必须符合农村幼儿的生活规律。教师要在日常教育中重视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在班级当中提供正面榜样,使幼儿逐渐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礼貌等行为规范。
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
4
习惯和读写算等能力,为入小学打下基础。由于许多农村的学前班附设于小学内,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生到学前班充当“小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使他们从哥哥姐姐身上学到许多知识,同时也使小学生受到锻炼,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
大自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能够增进儿童的健康,而且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农村的幼儿教育虽然缺乏像城市幼儿园那样条件良好的活动室和丰富多彩的玩教具,但是农村在自然条件上与城市相比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农村有着广衰的户外活动场所和丰富的自然材料。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草地是农村幼儿教育的广阔舞台。这些自然材料通过教师的巧思奇想,都能成为极佳的玩教具。如麦秆、高粱秆、玉米芯、玉米叶、树叶、柳条、杏核、桃核、各种豆子、瓜子、竹子、石子、松塔、黄泥、沙土等,既可以用来数数,也可以用来作为手工材料,粘贴装饰,制作小碗、小篮、动物、小人等各种玩具,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同时这些玩教具的制作又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
如在建筑游戏中,用泥巴建房屋,垒猪圈、鸡窝、兔舍,用条子、秸秆编篱笆、架瓜果、折插眼镜、家具、车辆、农具,比积木积塑玩的范围更大、更有兴趣。在活动中,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他们的双手更加灵巧。在智力游戏中,利用千差万别的天然材料,安排孩子们做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分类、归纳等各种内容的智力游戏,十分吸引孩子。
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机构是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和考试的,应该综合评价儿童的发展水平。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的,主要评价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对学前班教师的考评。有些家长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因而他们认为只有尽早地开始教幼儿学习文化知识、认字、算算术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学前教育。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学前班的教师要给幼儿多灌输书本知识,才显得有水平。因此在教师的考评上也要和小学教师的考评区别开来。更多地注重教师的全面技巧,包括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否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儿童在活动中是否个性得以全面发展,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教会了幼儿书本知识。
二、混合班的教育特点
(一)什么是混合班
混合班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类型大都设在农村或厂矿企业内。近年来在我国引进的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当中也有采取混龄编班的形式,但是这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我们主要针对那些经济落后,师资缺乏或者居住分散人口较少的地区设置的混合班而言。混合班的类型主要有双龄班、三龄班和多龄班等。
第十四章 幼儿教师和保育员 第一节 幼儿教师
二、幼儿教师的职责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全面负责幼儿生活与教育的人员。《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
5
其主要职责为: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观察分析并记录幼儿发展情况。
3.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4,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5.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 1.执着的事业心
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会出现问题,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中,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严重的甚至伤害到孩子的心灵,有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甚至因此畏惧或者厌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这样才能在幼教工作中取得成绩。 2.自信、自尊
有位学者认为,在肯定他人之前,必须先肯定自我。自信、自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工作的。一些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幼儿园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相应有的技巧,往往会被一时困难和挫折所压倒。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产生怀疑。事实上,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自尊和自信是做好幼教工作的基础。此外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这个良好的个性品质。 3.意志坚强
教师对幼儿的爱不仅体现在微笑、关怀和温暖的支持,也体现在对幼儿的严格要求上。由于幼儿年龄尚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免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教zJ币要坚持对孩子的要求,保持要求的一致性。同时教师应该具有稳定良好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难免会有烦恼和痛苦。但作为幼儿教师,如果将一些消极的影响带到幼儿园,带到工作中。就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这种不良情绪给孩子造成的恶劣影响,保持开阔的心胸,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幼儿面前始终保持稳定、良好的情感。 4.聪慧的认知能力
幼儿教师应该是心思聪敏,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幼儿教师能够头脑冷静,运用教育机智加以处理,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是无法胜任幼儿教师这一工作的。
5.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教师应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改革。这些心态包括:准备和乐于接受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思想方式;准备接受社会变革、变化;思路开
6
阔、思想解放;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工作生活有计划;尊重、获取知识;有可信赖性;尊重专门知识;乐于选择传统不尊重的职业;相互了解、尊重、自重;同时要求幼儿教师由能歌善舞型向能力型、科研型转变,要具备思维能力,规划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跟踪能力。 6,合作精神和能力
教育孩子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内的工作人员相互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心协力为幼儿提供一致的教育影响,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一般来讲。在城市幼儿园的教师配备上,一个年龄班有两名教养员和一至两名保育员。作为幼儿教师要与本班的教师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同时更不能因为自己主要负责幼儿的教育工作而瞧不起配班的保育员。应该本着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教育幼儿。 7.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孩子们会说:“史老师真好看,和妈妈一样”。在一次户外活动的时候,因为天气炎热,教师随手解开了衬衣的纽扣。露出了里面的真丝背心,结果就有孩子马上跑过去说:“老师你这样做不美,应该把衣服扣上”。幼儿在幼儿园得到启蒙的教育,教师教他们各种本领。所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g币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仪表是赢得幼儿信任和尊敬的第一步。孩子们十分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举手投足和仪表穿着都要注意。可以适当地修饰自己,保持一种整洁、优雅的形象。做到文静中显活泼,飘逸中显庄重、自信。幼儿一般喜欢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热情、有朝气、性情温和、和蔼可亲、耐心、民主、有幽默感的老师。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l,爱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也有人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爱的教育。没有爱的教师是一座冰库,没有爱的幼儿园只能是—片沙漠。我国IEA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热爱和关心儿童的程度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极大。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幼儿像稚嫩的小草,需要温暖和关怀的环境。爱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像家庭一样温暖,从而愉快地参加活动相接受教育。幼儿教师是决定幼儿是否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并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常常根据幼儿教师的态度来判断这个陌生的集体环境是否是一个安全和可信赖的场所。只有当孩子觉得他是在被关心,感到安全的情况下,他们才能放心地离开父母,才有好奇心去探索周围事物。幼儿的情感的健康成长需要靠成人的爱心来营造。有人提出只能单纯传授知识已不能算是合格的幼儿教师,只有在保护和培育孩子的心灵上做得出色,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幼儿教师。
IEA调查表明9城市幼儿园教师在表明其对儿童的喜爱程度时,有34.3%的明确回答“一般”,有3.26%直接说“不喜欢”。在调查教师喜欢的原因时,“聪明的”比例占14.23%,“品质好”的占11.32%,“口语表达能力强”占3.8%。由此看出作为一项基本的专业素质,仍然有许多幼儿教师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好。 (1)爱心和“教育爱”。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这种爱心,不仅来自女性意识,也来自受到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更来自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幼儿教师的爱不同于母爱,它高于一般父母的爱。它是构成师德的核心部分。希望获得教师的爱是每个儿童的心理需要,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能够发挥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不能发挥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有这样一则故事:长颈鹿和小羊在一起玩,他们来到一棵大树底下,长颈鹿很
7
轻易地就吃到了树上的叶子,而小羊个子太小,吃不着。它真羡慕长颈鹿有一个长长的脖子。后来他们又来到了草地上,小草多鲜嫩呀,小羊吃得可欢啦。而长颈鹿太长的脖子,却妨碍了它吃草。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教师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爱长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许多问题行为的孩子;不仅爱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爱平民甚至家境贫寒的孩子。
(2)爱心和童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探寻童年这座神话之宫的入口的时候,我总认为有必要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看做是偶然出现在他们的童话世界大门口的人,才不会把你看做一个监护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内部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的看守人。大量成功的经验表明,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一个失去了童心的教师就不可能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一位好的幼儿园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她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共鸣”,同时教师也会在生活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由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如教师与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一条大青虫,小朋友们都好奇地围上去看,有的孩子说:“大青虫真可爱”,教师没有躲在一边而是和孩子们围在一起观察大青虫。
(3)爱心和尊重儿童。每个个体都有尊严,幼儿也如此。虽然他们年龄尚幼,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作为成人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每一个幼儿。如小班幼儿经常会尿湿裤子。教师发现这类情况后,不仅应该立刻给孩子换上干净衣裤,而且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自尊心,不要当众斥责,要避开众人换洗衣裤并查找原因,从而为孩子树立做人的自信和尊严,同时要叮嘱孩子以后遇到这种事要及时上厕所或报告老师。又如某个大班在冬季开展跳绳活动,锻炼孩子的体质,培养大班幼儿的跳绳技能,经过一个阶段的锻炼,在班级的家长园地就公布了孩子跳绳的成绩,好的,差的,一览无遗。无形中给孩子手院长列了一张名次表。这样的做法就是不恰当的,它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并且也损害了家长的尊严。教师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当中要细心处理点滴小事,爱护孩子的自尊心。
(4)爱心和严格要求。教师的爱不是溺爱。对于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坚持一致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 2.观察力
世界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是绝对不称职的。由于幼儿语言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每天实实在在的与幼儿接触,仔细地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的宝贵资料,为教育提供基础。
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类:有计划的观察能力和随机观察能力。
(1)有计划的观察能力。幼儿是有差异的。有的活动积极性高,有的对活动则不感兴趣。但是不管是优秀的或是较差的孩子,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秀点。从而寻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孩子的活动积极性,做到因人施教。通过有计划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把握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以及幼儿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水平。通过观察教师了解到每个幼儿:
通过上述观察。教师可以对每个幼儿的兴趣、个性、情绪、认知及社会性等方面有总体的了解。可以将每个幼儿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建立档案卡片。
为了深入了解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水平或对幼儿的某些行为做详尽的了解。教师也需要事先设计一些问题或指标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从而得到教师所需要的资料,如教师需要
8
了解本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或了解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或了解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情况等,见表14—1。
(2)随机观察。随机观察是教师事先没有计划,在一日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对随时随地发生的事件的观察。随机观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素养,教育机智。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在开展小组操作活动,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时,教师就需要仔细观察每个幼儿的动作、面部表情,用心去体会幼儿行为背后的实际意义。哪些幼儿需要帮助,哪些幼儿处于游离状态,哪些幼儿正在思考不宜打扰他们,哪些幼儿只需给予鼓励等,教师要心中有数。 3,沟通能力
沟通是指人际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幼儿教师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也包含着与家长的沟通,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等。沟通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这里主要讲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中,教师是一个主动者,在这个主动的交往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虽然小,但并非什么也不懂,是一张白纸,因而没有必要与孩子沟通。与孩子良好的沟通不仅有助于了解孩子,融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能使孩子了解幼儿教师。在《香港学前教育优质计划标准》中指出:“儿童与教师的沟通,可给予儿童发展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机会,沟通态度的特色在于亲切,尊重个人,表现个性,积极支持以及相互回应。教师鼓励儿童与人沟通,并提供机会促进儿童的社交、情绪、生理与智力的发展”。(选自李季眉,肖湘宁著《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第87页)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方式不仅包括言语沟通,还包含着非言语沟通,包含着面部表情、姿势、身体动作等。教师在与幼儿进行沟通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倾听。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如教师关注地用目光注视幼儿,用点头、抚摩孩子表示鼓励和对孩子谈话的兴趣,使幼儿感觉到“老师很喜欢听我说”。倾听时教g币要有耐心,因为有的时候幼儿会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结构出现错误等。教师在倾听的时候还要细心揣摩和理解幼儿语言中所蕴涵的意义。如下例“: 一位新入园的儿童问教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儿童有孤独感)。教师理解儿童的问题是:孩子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来接他。所以教师回答:“11点半。”儿童的孤独感并未减轻。在这个例子中教师没有察觉幼儿问话中所隐含的情绪问题,所以她的回答并没有切合儿童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儿童问教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儿童有孤独感)教师理解儿童的问题是:孩子想念妈妈。教师回答:“你现在很想念妈妈,是吗?妈妈11点半就来接你。”儿童就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
(2)教师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注意身体的姿势。如一个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教师在与孩子谈话时,会注意她自己的声音、姿态以及运用和强调的词语。当她看到一个孩子害怕时,她会弯下身体和孩子平视,用双手扶住他,注视着他,以平静的、自然的声音,以稳定的情绪与孩子谈话。
(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理解。
(4)教师在与孩子沟通的日寸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如在讲故事的时候,一个孩子老是打扰别人。影响了小朋友们听故事。教师可以说:“当听我讲故事时打扰别人,别的小朋友都很难听到故事,你自己也听不到,这让我觉得很失望。”教师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其效果要比单纯的压制和责备好得多。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提高素质,
9
培养各种兴趣等。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幼儿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的时候,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持点,准备大量的学教具,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以启发诱导的方式和发散式的提问形式,激发幼儿学知识的愿望,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正确的师生关系。
具体说来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制定教育计划和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以及指导与评价的能力。 5.科研能力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热潮的掀起,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已经不仅仅限于带好班,上好课,而向着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扩展。在这一形势下,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课题,开展科研并以科研促教学。幼儿教师的科研活动应该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连。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如“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问题?”“怎样提高孩子的午睡质量?”“创设活动区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等。 6,写作能力
幼儿教师的文字工作包括教养日记、工作汇报和论文写作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积累材料、多练笔,也是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思考,总结、分析自己的经验教训,并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7,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观摩课,课后人们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堂课,他回答:我准备了一生,可以说,每堂课我都用一生来准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终生学习成为适应这个社会的重要信条。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素质,以跟上时代的变化。
8。意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
由于幼儿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事件。如幼儿被烫伤,被食物噎住或者一些急性疾病的发作等,都需要幼儿教师及时地发现、辨别和当机立断的处理。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卫生常识和急救能力,以便更好地担负起幼儿教师的重任。
除了以上能力之外,在这个新的世纪到来的时刻,作为幼儿教师也应该具备一些新的技能技巧,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它包括:使用电教设备和制作电教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心理诊断能力等。
第二节 保育员
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全面负责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保育员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远远没有成熟,当他们离开家庭的呵护进入幼儿园后,尤其需要保育员的关心、保护和养育。
一、保育员的职责
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华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负责本班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
10
为幼儿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为此保育员应该与教师相配合。建立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建立责任制,分工包干。应该明确要求,定时清扫,定时消毒,定期检查。对幼儿卫生也要按规定勤加照料, 日常生活用品,专人用品,定时清洗消毒。指导幼儿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培养生活自立、自理能力,增强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在教师指导下,管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
幼儿的生活管理是琐碎而复杂的,它要求保育员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烦,全心全意地看护、照料幼儿。
保育员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配合教师搞好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保教结合的观念,配合教师的教育计划,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注意观察幼儿,照看幼儿,开展随机教育,与教师共同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幼儿园的教师和保育员对于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相互结合,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保育工作绝不仅仅限于扫地、擦桌子、拿饭、维持秩序这样一些工作,而是要和教师密切配合,全方位地参与教育工作。
(三)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
幼儿年龄幼小,尚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重视幼儿安全,加强安全保护教育,制定和严格执行安全保护和检查制度是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保育员辛勤而细致的工作。防失火、防触电、防走失、防摔伤等等都需要保育员多加操心。此外幼儿茶杯、餐具的消毒,饭前便后的洗手,饭后漱口、饮水的及时提供,甚至幼儿的大小便,都需要保育员提醒,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卫生和清洁习惯。 (四)妥善保管幼儿衣物、药物和本班的设备、用具等
保育员和教师相互合作配合妥善保管幼儿的衣物、药物等。为幼儿服药时要仔细核对,剧毒药品要专人管理,严禁放在班上。要健全和建立儿童接送制度,不得丢失幼儿。同时幼儿经常在保育员身边,保育员对物品、设备的爱护和摆放整齐,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幼儿和家长树立了勤俭节约的良好榜样。
二、保育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心理素质 1.合作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当中保育员扮演着“绿叶”的角色。需要保育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与教师之间配合默契,共同做好保教工作。如果保育员素质不高9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幼儿园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就会被这种低水平的保育工作的负面影响所抵消。作为保育员应该以促进孩子发展为立足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意志坚强,耐心细致 保育员的工作是琐碎平凡的。需要保育员有坚强的意志,克服一些烦躁的心理和对保育员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保育员的工作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效果。由于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不同,体质不同,自理能力也不同,保育员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就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孩子,及时地进行保育工作。下面一位保育员的工作自述充分表达出其爱心、耐心和细心。 [例]午睡时间为幼儿晒鞋
3.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形象
在幼儿园中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以及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常常存在着重“保”轻“教”的现象。保育员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扫地、擦桌子的清洁工和服务员。不少保育员也自认为是这样一种角色。因此常常怀有自卑感,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
11
事实上,保育员是管理、教育幼儿的重要力量之一。是班级的教育助手,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与教师—样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二)专业素质 1.爱心
由于保育员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幼儿生活的管理,因此要求保育员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来照顾孩子。
2.丰富的知识
幼儿卫生保健制度和幼儿生活管理,涉及到幼儿卫生学、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很多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保育员除了符合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外,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述学科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3.教育意识相教育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保育员的配合协助与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强化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保育员要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对幼儿教育有理性的认识。自我强化教育意识。丰富教育方法和手段。 4、熟练的操作技能
包括清洁卫生技能、生活管理技能、配合教育活动的技能、安全予卫生消毒技能等。 5、处理意外事故和急救处理能力由于保育员予幼儿的生活有着更加密切接触的机会,因此也更有可能及时发现幼儿的一些疾病症状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因此保育员要自觉地学习关于处理意外事故地知识和技巧。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