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承第1课: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声音异同;启第3、4课: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在学生从科学概念理解声音本质特征起到关键衔接作用.教材设计了“使物体发出声音”,“轻轻击打”与“用力按压”引起学生原有经验的认知冲突,再以“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深化声音产生的本质。
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奇心。但学生的解释可能会是“声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和“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解释没有探究到声音产生的本质.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本质,并为进一步探究音量、音高变化的本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发声和不发声时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
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使学生知道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鼓、皮筋、钢尺、音叉发出声音,是由它们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具学具:鼓、皮筋、钢尺、音叉、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每组一个;
吸管、剪刀每位学生一把;自制话筒、自制音箱、自制单弦乐器各一套。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
学案设计:简约有助于思维能力提升. 教学内容: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教学手段:基于研学问题的实验活动与网络资源的利用并重。 一、课前导入:教学生做吸管乐器,激发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兴趣。
二、带着研学问题完成每项活动。 探究活动 研学问题 活动一:使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
研学问题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会产生声音吗? 1
活动二:选取能使声音持续较久的研学问题②:物体发声时,发几个方式,如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声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与不发声时比较。 活动三: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 活动四: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研学问题③: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研学问题④: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 设计说明 线索一:从发声、不发声、停止发声三方面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研学问题①引导学生知道:声音的产生不能简单的从“力\"、“运动”这两个方面去解释。观察、思考“为什么用力按压、用力弯曲用力拉伸不能,而轻轻击打、轻轻拨动可以使它们发出声音。”从研学问题②引导学生知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称为“振动”.完成教学重点。 线索二:从“具体的鼔、钢尺、橡皮筋发声时在振动”到“是否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突破教学难点. 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 注意小组分工,同学做实验时,其他小组成员注意观察记录。 尽量轮换做。 实验安全 实验时,不要用力过猛。 研学拓展 通过用方便盒子做的麦克风与音箱,通过对自制弦乐器、管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深化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下节课研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作铺垫. 实验拓展 单弦吉他 音箱:方便面盒振动唱歌 自制麦克风 总结评价 从“是否学会新知识”、“是否提出新问题”、“是否开心\"、“我2
们小组是否整理好了实验台”四方面评价自己。以明确科学课的最终目的:保持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好奇心,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请学生选择想了解的声音,如:某种动物发出的声音、某类乐课后作业 器、自然界的声音,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它的发声原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学习感兴趣的科学。 板书设计:
方法 为什么? 发声情况
轻轻击打、拨动 产生振动 发出声音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 没产生振动 不发出声音
用力按住 停止振动 停止发声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