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最新-学校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精品

最新-学校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精品

2023-12-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学校体育教学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衰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好的状态。

我国在2011年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社会适应目标。

由此可见,社会适应对个体健康及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培养社会适应性教学目标,更是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为实现这一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教学将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途径1前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高低对其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然而,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培养,很少关注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在2011年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本文将阐述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2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及社会适应能力1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来体现学校体育的价值。

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适应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它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

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个体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基础,才可能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增加社会参与的广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被挤占,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缺乏自信心。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但在普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被文化课挤占或挪用现象普遍存在,体育课时不能保证,导致教学任务的无法完成,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缺乏自信心。 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方面没有考试的压力,外出培训和职称晋升的机会很少,对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知识更新不及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情可言。

学生方面,则由于对体育认识不足,体育意识淡薄,自觉锻炼习惯缺乏等原因,导致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同步,师生关系紧张,再加上课时的被挤占,教学任务及内容的短缺,都让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缺乏必备自信心。 2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较少,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人际间关系紧张。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但在普通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较少,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

主要原因是学校方面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多数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体育器材在面积、数量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国家的标准,不能有效满足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教学内容方面,多年来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编排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之中,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枯燥乏味,使教学过程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导致了学生间的交往减少,人际间关系紧张。

3课余体育竞赛组织的较少,导致学生没有成与败的体验,竞争意识淡薄。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但在普通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组织的较少,导致学生无法体验成功与失败,竞争总识淡薄。

主要原因是学生方面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营养、膳食、环境、生活方式和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学生的体质出现明显的下降,从而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不足。

学校方面,近年来由于学生体质的下降和运动能力的不足等因素,很多学校在举行课余体育竞赛活动时,经常出现学生受伤害事故的发生,很多学校都不愿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所以很少举办或决不举办课余体育竞赛,导致学生参加竞赛的机会很少,竞争意识不强。

4课余体育训练组织的较少,导致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低下。

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但在普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很少,导致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较低。 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方面由于一般学校没有专职的教练员,一般是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课堂教学任务还要兼职教练员,在每周十几节体育课的工作量基础上,再花相当多的心思和精力在课余体育训练上,显然有些不合实际。

再加上很多体育教师不是专业的体育教练员出身,缺乏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经验,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

学生方面,则由于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课业负担,挤压了学生运动时间,无法让那些有运动天赋或体育特长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课余体育训练。 导致了学生不能在一次次不能完成某项技术动作中体验失败,感受挫折。 4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1保证体育与健康课时,培

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自我评价,对其个人的心理生活及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大,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保证体育与健康课时的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同时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尤其是那些体育成绩差、运动能力弱的同学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不足,有的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有意识地为这些学生创造符合其优势、特长的展示机会,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其自信心。

同时,也可以让那些体育成绩好、运动能力强的同学去帮助与指导这些差的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在集体中找回自己,与大家一起友好相处。 2多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的一种能力,它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能力在未来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不知道如何与别人进行交往。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多组织一些课外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戏等集体项目,因为这些集体项目都存着多种人际交往关系与相互间配合的活动,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学生能在这种集体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与人交往的经验,为今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3多组织课余体育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指以个人或团体力量力求压倒或胜过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使人精神振奋,努力进取,促进事业的发展,它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乃至国

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态。

如果一个人没有竞争意识,就很难立足于社会,而竞争意识的培养再没有比课余体育竞赛中优胜劣汰、能力至上的竞技法则更直接、更生动了。

体育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利用课余体育竞赛组织形式的灵活性、竞赛内容的多样性、参加活动的群体性、竞赛时间的课余性来组织单项赛、对抗赛、选拨赛、测验赛、等级赛、表演赛等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通过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机遇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它永远属于那些积极进取的人。

让学生在竞争中认识竞争、学会竞争、勇敢面对竞争,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动发展,为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4多组织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是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支配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支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人走向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时,要对那些平时在体育课上运动能力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其施加挫折承受能力的训练,要使学生在完成一般体育动作的时候除了靠天赋和平时的练习外,还要靠意志品质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

体育教师应该有意设置一些困难、挫折环节,在原有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上提出更高的目标,使学生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刻意去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挫折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挫折承受的能力。

5结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体育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做出积极的适应,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徐小兵单位陕西省榆林体育运动学校参考文献[1]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2]徐建群.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1,456.[3]宣凤霞.论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4,334.[4]王飞.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69.教学探索JIAOXUETANSU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