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研究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并有效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教育模式。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与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将合作教育改为“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国内,早在一百多年前,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就主张教育与实业不可分离。国家要“富强”,教育必须“工学并举”。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此类办学形式一般冠以“半工半读”,对“工学结合”基本未再提及。直到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发,重新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近几年,为促进学生就业,中职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探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工”与“学”如何有效结合,如何促进中职学生就业仍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进行论述,以期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有所启迪。
一、工厂与学校结合
工厂是中职学生的主要就业之处,工厂与学校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工学结合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工学结合的实施,首先要加强工厂与学校之间的联盟与合作,着力解决工厂与中职学校两张皮的问题。工厂与中职学校结合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学校工厂型”。这种形式是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和培训场所等,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其代表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前苏联的学校一基础企业培训计划等。
二是“工厂学校型”。这种形式是由工厂兴办技校等职业学校,所办学校的产权属于工厂。这种模式便于工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需要的人才,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部分企业兴办的职业学校逐渐与企业分立,成为产权明晰的办学实体。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兴办职业学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是工厂学校联合型。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产权上各自独立,只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即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办学的形式多样,有的是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或学校主动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联合办学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由企业或学校共同协商提出方案,校企联合审定后执行;在招生工作方面,企业与学校一方单独招生或双方派人联合招生,按专业要求择优录取。如,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和德国汉斯实行联合办学,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工作与学习结合
工作与学习结合就是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交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工作与学习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校内交替式结合。校内交替式教学模式依据“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认识规律,通过“实践~理论”的多次循环反复,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其特点有:技能训练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做到技能训练几年连续不断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间隔安排,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教学内容重视新知识的吸收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在实践中,应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学校比较多,也
比较灵活。如,常州工业技术学校实行“3+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把学生毕业后的一年见习期纳入教学计划,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互相交替、逐步深入的要求,全面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三年学制,四年完成,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不再有见习期。
二是校外顶岗式结合。这种模式采取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加集中顶岗实习的形式,即学生在较为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去掌握技能,保证了技能练习的连续性,便于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如,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校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用两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一学年集中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是实习技术员,由企业管理,教师定期集中指导,实习成绩中企业考核占75%。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不少于40%,他们直接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并依据企业岗位标准参与毕业生的岗前实训考核。
三、工人与学生结合
工人与学生相结合是学生习得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的中职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将工人与学生紧密结合,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以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与养成。工人与学生相结合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师徒式结合。这里是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工人师傅”的带领下,作为“学徒”来参与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靠理论的积累是不行的。特别是操作性技能技巧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师傅”的示范和“徒弟”的模仿。在“师傅”的指导之下,通过“徒弟”的日益揣
摩,实际“操练”才可能习得技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安排工厂的工人师傅给学生做技能指导,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和职业氛围使其得到熏陶。学生在工人的指导和带领下,去体验工作的过程和技巧,在长期的模仿和练习中,掌握技能要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从工人师傅的作为中体验到企业文化、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是师生式结合。这主要是指职业学校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没有生产经验的教师指导实训,只能局限于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并不能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况下究竟应该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从企业聘请的专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指导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可以融人企业生产的理念和要求。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可以更多地从企业生产的视角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考核。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较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与岗位更好地“对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