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2020-09-0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专业:中医妇科

学生姓名:刘欢 学号:20132159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严格来说,中医是在现代科技文明出现以前产生和发展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西医体制发展的日趋完善人们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甚至出现过四次大规模“废除中医”或者“费医存药”的讨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并非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中国先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的指引下创立的中医是科学的吗?对中医的科学抑或是伪科学的判断,意义重大,这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可以说,中医科学性的判断将影响科学的发展进程。 1.中医不是伪科学。

对任何事物做出判断总要有个标准,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人们为什么觉得中医不科学?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人们用西医的标准去衡量中医。人们普遍觉得西医的理论体系和医学原理是科学的,西医在西方的“还原论”式的研究方法下把人体分解成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对于人体的疾病也是从发病的病因、机理、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支持下,明确诊断,对于普遍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当然很能接受西医。相比之下,中医是我国固有的医术,中华医学,或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和古代自然辩证法紧密结合发展而来的,所以带有较强的哲学性,加上中医是从整体研究复杂的人,对疾病的诊断也是“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辨病论治”截然不同。 2.中医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

《辞海》里解释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大体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正确的知识或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二是方法,指获得真理的正确方法。近代西方科学哲学非常强调后一种含义,他们为知识的获取途径制定了一套规则,即逻辑证明和实验证明,认为如果一个陈述不能被逻辑或实验所证明就是伪科学。然而这是很不完备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否则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也被排除于科学之外,因为在逻辑上很难将它们归化为经验陈述。所以科学只能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的科学性

中医理论哲学基础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辩证唯物的。具有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规律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抽象与实体相结合的特点,并蕴含了矛盾论、唯物论、辨证法的基本观点,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理论体系。中国哲学理论,自古在《易经》、《尚书》、《道德经》、《内经》、《伤寒》、《河图》、《洛书》等著作中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形成了一套以整体观方法论为主,并有“类象推演”和“和中思维”作为实施的哲学方法,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本身及其与它物的广泛联系。虽然现代西方哲学也认为事物是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但是因为两者的具体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了两种哲学不同的理论体系。与西方哲学方法不同,中国的哲学理论具有思辨性,形象性,联通性,实践性。中国哲学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从宏观

上把握,但怎样从宏观上把握,则需要有一个思维方式去进行落实,这个思维方式的整个思维过程成为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根本所在。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理性的、将形象化方法与整体观方法论相结合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大智慧的源泉。中国哲学思维的内涵是宏观的、尚中合和的、形象化的。根据整体观方法论、类象推演思维以及尚中合和性原则所把握的地球上最大的宏观,就是阴阳五行,它是地球万物的宏观,懂得了阴阳五行的内涵以及它是如何得来的依据,就懂得了中国哲学方法。因而,认识阴阳五行是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古代中国科技之所以一直领先世界各国数千年直到17世纪左右,与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古代中国被称为是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首创性和原理性发明与发现占世界科技发明的一半以上,这些成就均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最简单的锯子的发明,就是一个实例。

中国哲学与现代哲学的系统论不谋而合。系统的复杂性来源于时间复杂性,空间复杂性和时空整体的复杂性。21世纪复杂性科学的涌现及其方法论难题根源在于西方哲学的不足,面对海量信息时力不从心。中国哲学从方法论基础到具体方法都解决了这个难题,吸收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主要科研工具,实现了飞跃。这也是中国古代丰富而强烈的工具物品发明创造传统的当代体现。 中医方法论的科学性

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方式方法最直接、最全面、最令人一目了然的学科是中医学。中国古典哲学思维的内涵-即“宏观性、尚中合和性、形象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它直接以阴阳五行这个地球万物的宏观创立了中医学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在它的统领下,以经络学说解决了人体中真气的循行路线,及经络中真气的通与不通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影响;以药物归经学说解决了中药中来自动物、植物、矿物的药性经络归属问题;以子午流注学说解决了人体生命中真气运行与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时间、空间变化的关系问题;以五运六气学说解决了人体生命与地球气候的温凉暑湿寒变化的关系问题,真正将人与万物在阴阳五行上统一了起来,即所谓“天人和谐”。实际上,中医学是以地球万物的共性在给人治病,这必然是符合人体生命自然属性的,因而副作用很小。

遵照中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要求,认识事物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其次要把握事物的核心和象的实质,整个思维过程均是把握事物和谐统一为基点去进行的。

中医通过中国哲学思维“宏观性,形象性”的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或称不和谐状态)。这个“形象”,不仅有有形之形象,还有经过人为抽象、体悟而提炼出来的意义符号,为无形可感之意象。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即木星)”,“其色苍,通于春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皆为中国哲学思维的具体运用。中医

运用这个思维是解剖观察、临床实践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这也是中医的最大特色之一。 中医通过这种思维论理,如象与三阴三阳,象与五运六气,象与藏象经络、穴位,解剖生理;体质分类;骨度;经脉长度;营卫运行度数等均有深刻联系。阴阳观念的形成源于日光照射;日月往还带来昼夜寒暑,故阴阳来源于取象;而五行之核心亦为取象推演思维,故阴阳五行的本质是类象推演的,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的全部内容和所揭示的生理病理具有鲜明的比附性、直觉思维性和整体性。从方法上说,中医学常常不是直接治“病”,而是帮助人恢复和提高人自身具有的与“病”相对应的调节能力,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天地人和谐协调(在象上实现了统一)。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在治疗学上的体现。实质上,中医学是一门着重把人视作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研究人身生命运动的类象推演规律的学科,属于象科学。

中医还通过中国哲学思维的尚中合和原则诊断和治疗疾病。尚中,就是 “允执厥中”,意为把握核心和规律。尚中合和原则是形象整体思维中继取象比类方法第二位的方法原则,它是在不脱离宏观的前提下去把握事物的核心。从宏观上把握事物,也要有一个度。如何把握这个度,就必须遵守尚中合和原则。避免极端化。和合,就是“和谐统一”。中国哲学认为: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

中医以取象比类方法把握了地球万物的宏观,并以形象化方法将宏观表述清楚,以尚中合和原则把握其核心及规律,即地球万物的宏观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对地球、日夜、四季以阴阳和木、火、土、金、水的形象化表述,其中土即地球则是核心。以此类推,万物均有自己的宏观和核心(或称为实质),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中医的实践科学性

中国哲学是实践的。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家和技术家都是勇于实践的。神农尝百草,一日而愈七十毒。古代的炼丹家经过无数次实践终于发明火药,都表明他们是勇于实践的实验家。最早的用动物实验见于《国语》记述孋姬以含乌头的肉饲狗以验其毒。

中医对生命和疾病规律的认识采取的办法,大体分为自身实验、临床观察、传承印证、社会选择的一系列过程。由于中医的对象是生命和疾病,属于复杂系统,其最好的观察手段就是自身的实践。精良的仪器检测尚无法代替人的感觉,即使是最敏感的疼痛,仍依赖病人的主诉。目前,感觉仍然是探察人体状态的最重要手段。中医腧穴和经脉就是通过感觉观察和临床治疗发现和发展的。中药的功效也是通过中国哲学的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体验出来的。 比如:在实践中,中医师主动运用中国哲学的“类象推演”思维通过药物的形状指导用药,这是一种取于形象归于抽象再用于形象并辅以科学矫正的方法。

事实胜于雄辩。中医不仅可以治愈西医能治愈的疾病,还能治愈西医治不了的疾患。在内外妇儿各科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结语

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是当前最有可能带动我国医学科技领先世界水平的古老医学技术,也最有可能对人类健康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有贡献的一门科学。中国人如果对传统中医尚不知珍惜,而一味地只知搬用西方逻辑分析工具去歧视它、否定它、摧毁它,那么就太可悲了。国外悄然兴起的“中医热”已使中医的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初见端倪,许多人被中医无可辩驳的疗效所吸引。我们应坚定信心,正确看待中医药学 当奋发图强,让中医中药更好地走遍全世界,造福于全人类!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代文化并行,中医与西医应该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涂纪亮,罗嘉昌.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三卷,科学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3]陈健.科学划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4]舒炜光,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彭瑞骢.医学辩证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6]刘大椿.科学哲学同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7]吕嘉戈.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释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9]齐豫生,厦于全主编.中华典藏-周易全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10]齐豫生,厦于全主编.中华典藏-本草纲目[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 [11]陈允成,论中医的科学性.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