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性是该学科能否适应未来时代环境的一个重要基础。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是体育学下属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体育学的基础学科。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原理与方法等一系列关于运动的问题。[1]自从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建立以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科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今后我国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与未来各学科的总体发展方向,提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过于饱和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这不仅从我国的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来说,更能从我国各个高校的体育学科设置表现出来。体育教育训练学是我国体育学下属的基础学科、也是体育学中学科建设最为完善、建设时间最长的学科。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与我国体育人才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体育人才需求也随之增加。这个时候,许多学校都争相的进行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建设。我国的14所体育专业体育院校中的13所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专业硕士点。而我国各重点师范类大学的体育院系中几乎都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学位的授予能力。专业体育院校与师范类院校下属的体育院系作为以培养专门体育教育人才、教练人才、科研人才为主要的高等学校,对自身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以理工政法为主的学校为了丰富自身学科体系与跟风随潮流,也积极的加入到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建设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较为有名的工业大学、理工大学都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点进行招生。而这种快速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建设进度,势必会使该学科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
(二)学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学科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科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受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控与体育本科生源与硕士生源的不断增加,一些学校都急功近利地对自身学科进行大跃进的打造。个别一些导师数量、软件与硬件水平不符合要求的学校,通过各种手段把自身学科进行短时间内的催生。这种通过拔苗助长、东拼西凑方式建设起来的学科,其将来的发展方向与培养研究生的水平可想而知。而一些体育类、师范类的学校或者有体育基础底蕴的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优势就十分明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打造与综合,其自身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而一些其他学校快速形成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就会很难适应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
(三)学科建设普遍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内容普遍缺乏特色。大多数的高校都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内容建设中都以一些较为常见的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为主。特别是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都没有形成较为特色的内容。[2]这种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学科建设会极大的降低社会生存率,使其最终走向消亡。 二、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服务
自从我国经历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后,国家与民众已经对我国现有的运动员培养机制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方针。这种建设体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就是运动员培养方式与机制的改变。世界头号体育强国的美国在其北京奥运奖牌获得者多数为在校的大学生。这种以高校孵育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种国家调整竞技体育的战略方针下,就要求高校的一些学科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服务功能产生了转变。以往,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主要是为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
体育教学训练人员进行设置与安排。而随着高校孵育高水平运动员战略的开展,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将辅助于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我国清华大学走在了前列,清华大学本身不设体育学院与体育系,但是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点与博士点。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建设十分完善,不仅培养了大量体育的科研、教育人才,还为清华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清华大学在几年时间里培养出的胡凯等一批真正具有国际竞赛竞争力的大学生运动员,为中国的田径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华大学的体育训练学科主要为清华在校的运动员提供了专业技术训练的保障与基础体育教育。清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转化为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成绩之上。清华大学的成功被称为了清华模式,这种模式也势必会称为我国未来培养竞技运动员的标杆。清华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清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支撑,而清华模式也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建设的一个最为显著的成果。清华的成功给我国的专家也竞技运动的培养指明了一个方向,同时也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新的导向:那就是为校园竞技体育的开展提供支撑。 纵观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一些体育强国,在大学里其类似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专业,其学科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本国或者本校的运动员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撑。如美国的春田学院、日本的大阪大学、德国的科隆体育大学等院校都充分了发挥了本校学科的优势为竞技体育服务。所以随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逐渐转变与清华模式的成功,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势必会发生重要的转变。我国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将从以往的单一培养体育教学人才逐步的向为竞技体育提供科技支撑进行转变。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转变过程中,首先是为高校的运动员水平提升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撑。使其体育科研成果能真正的转化为运动成绩,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同时利用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性,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使大学运动员在学校这一特殊平台中既得到了技能上的提升,又得到了综合素质全方面的培养,做到真正的体教结合。 (二)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科的综合性
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趋势与科技进步的重要变现形式,学科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3]这对于处全面发展阶段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在未来的综合化发展是由体育教育训练本学科的内容体系与时代发展所共同决定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以是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体系。同时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是更是一门文理共存学科。其包含内容之广泛,是任何学科都不能与之相比拟的。在我国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积极的与国际相接轨的今天,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势必会扩大其涵盖的领域,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综合的方法是提升一个学科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本身就是综合其他学科建设起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来说,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就要进行体育学范畴下的内部综合语体育学范畴之外的内部综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