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2-10-1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新闻评论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评论学 适用层次、专业: 学 时: 51 课 程 类 型:考查 课程性质:专业技术课 先 修 课 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准确把关新闻评论的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新闻评论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新闻评论文体知识及写作技能,能进行常用文体写作;掌握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综合比较法等基本学科方法与工作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水平,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较扎实的新闻评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新闻评论写作技能,以及独立解决新闻评论工作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是文秘(广播电视传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新闻传播类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评论知识的主要课程。本课程的衔接课程是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基本知识,对新闻的几种基本文体,如消息、通讯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而新闻评论学是另外一种新闻文体,是前面课程的伸展。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类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及写作方法,丰富专业知识,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新闻评论概述(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要求,理解当代中国新闻评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掌握今后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了解新闻评论的定义和功能。

【知识点】新闻评论的机遇和挑战 新闻评论的定义和功能 【本章重点】当代中国新闻评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章难点】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史;当代中国新闻评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今后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新闻评论的定义和功能。

【课后作业】阅读并评析优秀的新闻评论 (二) 新闻评论特征及分类(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议论文等的区别,了解新闻评论的分类及特点,对新闻评论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

【知识点】新闻评论特征 新闻评论分类

【本章重点】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议论文等的区别 【本章难点】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议论文等的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包括:评论观点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评论要讲究表达艺术,有理、有据、有情;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要严谨等。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有哪些特点。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等的个性特征

新闻评论的类型。其中,报刊评论的形式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论、编者按、述评、时评等。广播评论的特殊形式,包括:谈话体评论、评论员评论、音响评论。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口播评论、谈话评论、电视述评。网络评论的特殊形式:网络媒体评论、网络媒体论坛。

【课后作业】思考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议论文等的区别 (三) 新闻评论要素(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新闻评论的三大要素,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意义。

【知识点】论点、论据、论证

【本章重点】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论点:论点的辨析、论点的形态、论点的类型、论点的提炼 论据:论据的分类、论据的运用

论证:推理的形式、论证的方法、论证中修辞手法的使用

【课后作业】以某媒体的一篇社论为例,找出并分析其评论要素 (四) 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闻评论工作者基本素养的内容,掌握评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知识素养、文字素养等

【知识点】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知识素养、文字素养 【本章重点】理解提高基本素养与评论写作的关系 【本章难点】理解提高基本素养与评论写作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运用实训模式;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新闻人的特质: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素养

2.理论工作者的素质:理论功底、实践与创新能力、新闻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3.其他涵养: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的理性;法制观念;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 【课后作业】思考并评析:评论工作者基本素养中,最关键的是哪一个? (五)选题及立意(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新闻评论选题的要求,熟悉立意的方法,了解选题对于评论写作的重要性,了解立意与选题的关系,掌握立意的要求及过程

【知识点】选题 立意 【本章重点】好的论题的条件 【本章难点】立意和选题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新闻评论的选题:选题的性质和含义、选题的情景与类型、新闻评论选题的来源、新闻评论选题的基本原则、新闻评论选题的标准。

2.新闻评论的立意:立意的含义、立意与选题的关系、立意与选材的关系;立意的要求:包括正确、全面、深刻、新颖等;立意的过程:包括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由隐性到显性等。

3.选题与立意的误区包括:刻板成见;先入为主;非理性因素;简单、片面性思维等。选题决定着所写的评论是否能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认识问题,是否能给读者有所启发。评论中的分析论证、谋篇布局、语言的运用,都要围绕评论选题来开展。

【课后作业】结合学校实际,练写一篇选题“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短文。

(六)论证(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推理过程,理解事实在新闻评论论证中的作用,掌握在新闻评论的论证中如何选择事实并在具体论证中如何运用事实。

【知识点】立论 驳论 推理

【本章重点】论证中如何选择、运用事实 【本章难点】论证中如何选择事实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立论的定义;立论的方法,如喻证法;因果论证;比较论证。 2.反驳的定义;反驳的方法: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和归谬法。 3.事实在新闻评论论证中的作用,如何在论证中运用事实 4.常用的推理形式,具体的论证方法在评论写作中的典型运用。 5.新闻评论论证中存在的误区 【课后作业】评论案例分析 (七)谋篇及布局(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评论开头的撰写方法与原则,掌握结论的撰写方法,掌握文章的结构安排,掌握评论结尾的形式。了解新闻的类别和结构形式,掌握不同新闻结构的写作方法

【知识点】谋篇布局 评论标题

【本章重点】评论开头、正文、结尾的撰写方法与原则 【本章难点】评论开头、正文、结尾的撰写方法与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评论开头的撰写方法与原则:以新闻由头开头;先列情况,由情况带出问题;先把要批驳的论点亮出;把结论放在前面;回答读者的问题;摆出问题,吸引读者寻找答案

2. 文章的结构安排 3.结论的撰写方法

4.评论结尾的形式:鼓舞性、号召性;概括、归纳式;引人思考;创新式;展望前景式。 5.常见的结构形式:悬念式结构、递进结构、对比结构、书信体结构。 【课后作业】制作评论的标题、开头、结尾

(八)常见评论的写作(1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论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本报评论员文章和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编者按语与配评论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新闻述评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专栏评论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短评、时评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

【知识点】社论 评论员文章 短评 编者按语 专栏评论 述评 时评 【本章重点】不同评论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求 【本章难点】不同评论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表态的。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是其他评论文体所不能替代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类型:按论述方式和方法分类,社论、评论员文章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阐述型、启迪型、评介型、论辩型、礼仪和纪念型。如何增强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可读性:正确地运用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语言来写作;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谚语、格言、成语等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言语、词汇;适当地穿插运用散文的笔法,力求把抽象的道理或事物矛盾讲述得浅显明了、文情并茂、事理融合、平易近人。

2.短评是一种简短而灵便的评论形式,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署名短评以个人身份发言,形式自由,手法多样,随着专栏评论的发展,近年来逐渐纳入各种评论专栏之中,单独发表的已不常见。不署名短评代表媒介编辑部发言,它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就现实生活或实际工作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发表议论和看法。

短评的特点包括短小精悍、新鲜独到、生动灵活、重在分析等。好的短评,应力求做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

3.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如果以编者按语在编排过程中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所处的位置为分类标准的话,编者按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

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立足依托,有所超脱。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依据,有所提炼、评介、补充或升华。配合及时,运用灵活。迅速对报道或文稿做出评价与分析;注意不同按语形式的灵活运用与配合使用。文字精粹,点到为止。按语的文字简洁明了,词约意深;议论焦点集中,点到即止。态度鲜明,讲求分寸。鲜明地表达编者对新闻或文稿的态度和倾向;褒贬适度,分寸得当。

4.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专栏评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言性。以个人身份发表见解,自由活泼,畅所欲言;语气上平易近人,亲切感人。稳定性。栏目相对固定,体式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趋于稳定。时代感。一是重视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思想问题发表意见;二是善于敏锐发现并抓住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变化、新矛盾、新精神及时发表评论。

专栏评论的类型。按形式品种来分,可分为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就作者组成来分,可分为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

5.述评又称记者术语或新闻术语。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从述评的内容来看,分为工作述评、形势述评、事件述评、思想述评。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论题新颖,选材精当;即事明理,注重分析;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课后作业】写作练习 (九)写作大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新闻评论大忌的范围,掌握造成新闻评论空泛、俗套、跑题、冗长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

【知识点】新闻评论大忌

【本章重点】造成新闻评论空泛、俗套、跑题、冗长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本章难点】造成新闻评论空泛、俗套、跑题、冗长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新闻评论大忌的范围。造成新闻评论空泛、俗套、跑题、冗长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

【课后作业】修改评论案例 (十) 广播新闻评论(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广播新闻评论的形式,熟悉三种广播评论的各自特点 【知识点】谈话体评论 评论员评论 音响评论 【本章重点】三种广播评论的各自特点 【本章难点】三种广播评论的各自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广播评论的含义及风格特征

2.广播评论的类型:谈话体评论 评论员评论 音响评论

3.广播评论的实践:广播评论的选题、广播评论立论的要求、广播评论对语言的要求、广播评论声音符号的处理

【课后作业】广播新闻评论写作 (十一) 电视新闻评论(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理解电视评论的特点。掌握电视评论的写作与制作。

【知识点】口播评论 谈话评论 电视述评 【本章重点】电视评论的特点及常用形式 【本章难点】电视评论的写作与制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电视评论的特点

2.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口播评论 谈话评论 电视述评

3.电视评论的写作与制作:电视评论符号系统的特殊性、发挥多种符号互补的表现效应、坚持双线互补的结构原则、电视评论的后期制作

【课后作业】电视评论写作 (十二) 网络新闻评论(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网络评论的含义。理解网络评论的特点。掌握网络评论的类型。 【知识点】网络媒体评论 网络媒体论坛 【本章重点】网络评论的特点 【本章难点】网络评论的特殊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PPT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讲授内容】

1.网络评论概述:网络评论范畴的界定;网络评论的传播特点 2.网络新闻评论的分类、特点、功能、发展途径 3.网络评论的独特形式 【课后作业】网络新闻评论写作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51 学时,讲课 34 学时,实验(或上机或多种形式教学) 17 学时。 教学环节教学时数 新闻评论概述 新闻评论特征及分类 新闻评论要素 评论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选题及立意 论证 谋篇及布局 常见评论的写作 写作大忌 广播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 总复习 2 2 2 2 讲 实 习题课 讨论课 上机课4 验看录像或参观小计 4 2 2 4 4 5 2 2 2 1 3 12 2 2 1 1 4 4 6 12 2 4 4 2 3

五、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从而

充分体现知识、素质、能力并重,完成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成绩为百分制。

六、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

1、使用教材

(1)廖艳君编《新闻评论》(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参考资料

(1) 丁法章编《新闻评论教程》(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胡文龙编《新闻评论教程》(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