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工程概况…………………………………………………………………………2 2 监测目的………………………………………………………………………2 3 监测项目……………………………………………………………………2 4 方案编制依据……………………………………………………………………2
5.监测布点………………………………………………………………………3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3 7监测频度……………………………………………………………………4 8监控报警…………………………………………………………………………4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4 10附图:观测点布置图………………………………………………………………6 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 B组团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位于**市市中区经四路以北,顺河街以西,经二路以南,纬一路以东。()住宅区划分为A、B、C、D、E五个组团。
B组团基坑支护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坑深~。 2 监测目的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 监测项目
1)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2)保留办公室的沉降观测; 3)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4)坡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5)对施工场地内边坡、道路、纬一路、经二路及路西、路北建筑物进行巡视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②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③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⑤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 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BJ); 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6)**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B区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 5 测点布置
1)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纬一路及经二路边设置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旧有建筑物上设置三个水准观测基准点。
2)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考虑到本基坑较大,观测路线较长,若过多布置观测点,则使当天的工作量过大,在定人定仪器的要求下,势必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增大了监测费用。综合考虑,观测点间距取30m,水平位移观测点同时作为垂直唯一的观测点。观测点采用钢钉设置在基坑边的返坡上。 在保留办公室的四角设置四个沉降观测点。
在基坑每侧的中心处布置测斜管,共设四个。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 观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1。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1)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②坡顶垂直位移及保留保留办公室沉降观测: 观测仪器采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FS1测微器及铟瓦水准标尺。
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 附合闭合差 ≤±( n为测站点)。
③坡顶水平位移:采用拓扑康GTS-332N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 ④地下水位变化: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水位计标尺最小读数不大于10mm。 ⑤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在坡顶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观测前测定管顶水平位移,然后以测斜管上部管口为相对基准点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侧向位移。观测点精度不低于1mm。 2)观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②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观测人员。[]
7 监测频度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内,可每2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
2)坡顶垂直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在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①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
②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③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 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
⑤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8监控报警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本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设为25mm,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2mm/d。 周围建筑物报警值以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差异变形量并结合裂缝观测确定。 本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报警值设为15mm,倾斜报警值设为10mm,倾斜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1mm/d。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
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的变形裂缝; 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 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
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 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计算和精度评定。(] 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 5)提交当日报表及监测报告。 报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应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告编号等。测试数据和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
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工程概况;
②监测项目; ③各测点布置图;
④采用仪器和监测方法; ⑤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⑥监测期间的工况;
⑦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及发展变化情况评述; ⑧监测结果及评价。
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图1 观测点布置图 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篇二 :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内容摘要
基坑围护体系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必然会产生侧向变位,关键是侧向变位的发展趋势如何。[)一般围护体系的破坏都是有预兆的,因而进行严密的基坑开挖监测非常重要。通过监测可及时了解围护体系的受力状况,对设计参数进行反分析,以调整施工参数,指导下步施工,遇异情可及时采取措施。应该说,基坑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如下: 一、监测点布置
1、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倍,并应大于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2、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 (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尚应夸大监测范围。
(2)、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3)、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小于3个监测点; b、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 c、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d、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 e、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
f、高耸构建筑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4)、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5)、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外墙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6)、建筑裂缝、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 1 -
监测规范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 (7)、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根据管线修建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
b、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管线;
c、供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间接监测点。
二、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1)、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2)、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m,分辨率不宜低于500mm。 (3)、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各段接头及管底保证密封;
b、测斜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
c、当采用钻孔法埋设时,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应填充密室。
(4)、测斜仪探头置入测斜管低后,应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时再量测,每个测斜方向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
(5)、当以上部管口作为深层水平位移的起算点时,每次监测均应测定管口坐标的变化并修正。
2、地下水位监测
(1)、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 (2)、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3)、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量测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
(4)、水位管宜在基坑开始降水前至少1周埋设,并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取得稳定初始值。 本工程基坑监测方案要点如下:
一、监测目的
校核、修正设计。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有关项目监测获得反馈信息可及时了解工程工作情况,进而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作出评判,必要时修正设计。使基坑工程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二、监测项目、布点情况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基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观测点和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由设计院确定,我院按设计单位要求进行监测,具体项目如下: 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共21孔,深度15m,布设在基坑开挖的四周;
2、基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共35孔,深度15m,布设在基坑开挖的四周和基坑内; 3、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观测点,共21个,布设在基坑开挖的四周;
4、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共14个,布设在邻近基坑开挖的四周已建建筑物外侧。 三、监测控制标准及频率
1、基坑开挖前,应准确记录观测数据初试值。开工后,应及时将监测数据报送各有关单位,以便根据其发展趋势分析整个基坑的稳定情况从而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在整个监测期- 2 -
监测规范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间做到整个观测工作定人员、定仪器,以减少观测的偶然误差。[] 2、现场严格按下列控制标准进行控制,如监测值超过设定值,必须及时通报有关各方,以防事故的发生。
3、监测总工期暂定5个月,有异常情况延长工期。 监测警戒值及频率表
每次监测结果在次日或下次监测时以简报形式(监测数据按规定表格填写,并绘制相关曲线)报送委托方及业主、监理及施工单位等工程相关单位,遇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时应当及时以口头和书面形式通知委托方及有关方面,以便做好围护加固工作。全部
监测结束后20天内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内容包括:监测项目和各测点布置图;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监测方法技术,资料整理的计算方法;监测值全过程变化曲线;监测最终结果及评述。 - 3 -
篇三 : 基坑监测方案标准版
目 录
1 工程概况…………………………………………………………………………2 2 监测目的………………………………………………………………………2 3 监测项目……………………………………………………………………2 4 方案编制依据……………………………………………………………………2
5.监测布点………………………………………………………………………3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3 7监测频度……………………………………………………………………4 8监控报警…………………………………………………………………………4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4 10附图:观测点布置图………………………………………………………………6 **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 B组团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位于**市市中区经四路以北,顺河街以西,经二路以南,纬一路以东。住宅区划分为A、B、C、D、E五个组团。
B组团基坑支护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坑深~。 2 监测目的
1)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为其它区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3 监测项目
1)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2)保留办公室的沉降观测; 3)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 4)坡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
5)对施工场地内边坡、道路、纬一路、经二路及路西、路北建筑物进行巡视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②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③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④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⑤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 方案编制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DBJ);
6)**魏家庄万达广场住宅区B区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图。 5 测点布置
1)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纬一路及经二路边设置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旧有建筑物上设置三个水准观测基准点。
2)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考虑到本基坑较大,观测路线较长,若过多布置观测点,则使当天的工作量过大,在定人定仪器的要求下,势必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增大了监测费用。综合考虑,观测点间距取30m,水平位移观测点同时作为垂直唯一的观测点。观测点采用钢钉设置在基坑边的返坡上。 在保留办公室的四角设置四个沉降观测点。
在基坑每侧的中心处布置测斜管,共设四个。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 观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1。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1)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②坡顶垂直位移及保留保留办公室沉降观测: 观测仪器采用苏一光DSZ2水准仪+FS1测微器及铟瓦水准标尺。
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 附合闭合差 ≤±( n为测站点)。
③坡顶水平位移:采用拓扑康GTS-332N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 ④地下水位变化: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水位计标尺最小读数不大于10mm。 ⑤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在坡顶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观测前测定管顶水平位移,然后以测斜管上部管口为相对基准点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侧向位移。观测点精度不低于1mm。 2)观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观测人员。
7 监测频度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内,可每2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
2)坡顶垂直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在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①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
②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③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 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
⑤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8监控报警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本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设为25mm,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2mm/d。 周围建筑物报警值以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差异变形量并结合裂缝观测确定。 本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报警值设为15mm,倾斜报警值设为10mm,倾斜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1mm/d。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
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的变形裂缝; 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
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 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
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 计算和精度评定。 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 5)提交当日报表及监测报告。 报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标题应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告编号等。测试数据和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工程概况; ②监测项目; ③各测点布置图;
④采用仪器和监测方法; ⑤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⑥监测期间的工况;
⑦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及发展变化情况评述; ⑧监测结果及评价。 图1 观测点布置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