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墨池记

墨池记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墨池记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 《核 舟 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记》----说理散文---- 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 名: 曾巩,字:子固; 时:北宋时人 ;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 评:\"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称之为 南丰先生 ,卒谥 \"文定\"。 作:《元丰类稿》 。《宋史》说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sì〕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 四 行 对 译 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 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 、 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八、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九、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①、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墨池记》教学设计

钢城区辛庄镇铁车中学

崔言堂

《墨 池 记》教学反思

心得一:

如 何 扩 大 课 堂 容 量 ?

————善于以旧促新(温故而知新)

讲一篇《墨池记》,可以引出11篇学过的课文:

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中的“教授”时,可以联系到第二册中的《送东

阳马生序》有“有 司业 、 博士 为之师 。

小中见大:《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记一辆纺车》、《一面》 (4篇)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论雷峰塔的倒掉》、《从三到万》 (2篇)

关于“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4篇)

心得二: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达到背诵。诵读训练是文言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的,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早读,唤起了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利用了各种诵读方式,比如听名家阅读去模仿,从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气势;个人领读,感染全体„„调查本阶段的学生的诵读情况,发现熟练诵读的课文知识掌握比较好。 我认为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本阶段讲课时我就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一个月下来,学生也就形成了学完每篇课文后整理重点的习惯。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老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成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文言文的美感丧失殆尽,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