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董 平 (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在经济转型存在较大压力且进展较为缓慢的现实情况下, 旅游经济是各地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兰州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文章运用兰 州市2008--2015年的旅游经济数据,采用图表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式,实证分析了兰州市旅游经济发 展情况。研究指出兰州市的旅游经济不论是从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来看,还是从旅游总收入来看,都呈现了持续增 长的态势。其中接待游客总人次的增长对旅游总收入的增长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索了兰州市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阻碍人气提升的主要因素,并紧密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有效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兰州市;旅游经济;基础设施;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6)12—0091—04 1和图2所示,自2008年以来,兰州市的历年接待游客总 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呈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接待游客总人 次方面,2008年突破500万人次,2011年突破1 000万人 一、绪言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和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 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持续下行、步人增速较慢的“新常 态”,传统的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在经济转型存在较大压力且进展较为缓慢的现实情况下, 地方政府纷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经济具有资源投 入相对较少、能源消耗相对较低、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 次,2012年突破2 000万人次,2013年突破2 500万人次, 2014年突破3 000万人次,2015年突破4 000万人次。旅 游总收入方面,2008年突破30亿元,2010年突破60亿 元,2011年突破100万元,2012年突破150万元,2013年 突破2o0万元,2015年突破300万元。 衰1 兰州市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情况(2008--2015) 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特点,是各地政府打造新的经济 增长点、稳定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兰州市作为古丝 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和“黄河之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 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非常优越的旅游资 源禀赋,旅游经济开发潜力巨大。兰州市政府也高度重视 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到2020年兰州市旅游产业占 GDP比例达到5%以上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目标。本文在 上述研究背景下,深入分析了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现 状,着重探索了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或者阻碍 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有效的发展对策建议。本文的研 注:表1数据来源于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09--2016年),图1一图4均依据 表1数据绘制 究目的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进而充分挖 掘兰州旅游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结构,促进兰州旅游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l l。 . ’ t誓 一 . .Ⅲ 哪 。 批 Ⅲ 。Ⅲ。擤 。 二、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兰州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下,兰 . 州市的旅游经济整体实现了非常良好的发展。如表1、图 图1 兰州市历年接待游客 圈2兰州市历年旅游总收入 (万人次l I亿元) I收稿日期】2016—10—1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兰州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甘肃省无障碍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整合发展研究”(LZ201211) 【作者简介】董平(1984一),兰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体育旅游。 从增长率方面分析,如表1、图3和图4所示,自 2009--2015年,兰州市的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和旅游总 收入每年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接待游客增长率方面, 除2014年增长16.4%之外,其他各年增长率均为20%以 上,2011年增长率甚至达到了57.96%。旅游总收入增长 率方面,除2014年增长12.48%之外,其他各年增长率均 为20%以上,其中2010年和2011年两年的增长率超过了 60%。2010年和2011年两年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国际 马拉松赛事的带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是兰州市乃至甘 肃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国际体育赛事, 最早创立于2011年,在其刚刚开始启动前后的2010年、 2011年和2012年对兰州旅游经济的刺激带动效果明显。 ”8:88 ̄ .- .ii_.... ”8 8瞵 . ●_ 。 2 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06 2008 2010 2012 2 0 3.4 2016 图3 兰州市历年接待游客 图4 兰州市历年旅游总收入 增长率 增长率 在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相关性上,通 过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可 以非常明确的看出两者是高度相关的,相关系数达到了 0.998。这一方面说明兰州市旅游经济的增长是比较良性 和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提升旅游人气对于兰州提高旅 游收入水平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表2 兰州市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相关性分析 .-在置信度(双测)为0.0l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下面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以历年旅 游总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作为解 释变量,建立如下的回归方程来衡量历年接待游客总人次 对历年旅游总收入的影响: incomeI= ̄x+/3peopleI+ 其中,income 表示历年旅游总收入;people 表示历年 接待游客总人次; 表示随机扰动项。 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3一 表5所示。 表3 ANOVA分析 a因变量:旅游总收入(亿元);h预测变量:(常量),接待游客(万人次) 表4模型摘要 a.预测变量:(常量),接待游客(万人次) 表5模型系数 a因变量:旅游总收入(亿元) 从表3的ANOV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整体的显 著性为0.000,说明模式是高度有效的。从表4可以看出, 模型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96,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非 常强。从表5可以看出解释变量接待游客(万人次)的系 数是正的,而且非常显著。说明接待游客总人次的增长能 够显著地解释旅游总收入的增长。 综上所述,兰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整体上是非常成功 的,将其作为宏观经济增长重要支柱的发展战略也是切实 可行的。而且接待游客总人次的增长对旅游总收入的增长 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就 是提升旅游人气,而提升人气又需要通过加强旅游项目建 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文明城市等具体措施来落实。 三、兰州市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兰州市的旅游经济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较为 明显的进步,成为了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也同样存 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社会资本参与、特 色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游客消费体验 较差,旅游经济主体参差不齐、有待加强规范和指导等。 这些缺点和不足也对旅游人气的聚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一)缺乏社会资本参与。特色旅游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景区的项目建设对于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 是非常关键的。目前兰州市在旅游经济的开发中,政府的 主导作用明显,出台了《关于促进兰州旅游业发展的实施 意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规章 制度加以引导和扶持,但是在具体投资时高度依赖政府财 政投资和银行贷款,这种模式虽然对于保持兰州旅游经济 整体发展规划的统筹性是有利的,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起 全民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导致兰州旅游经济受制于资本 投入不足,旅游资源拓展有限,有些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 也进展缓慢。 此外,兰州市特色旅游开发力度也不够。一是从兰州 市的旅游资源禀赋上看,自然资源是相对匮乏的,虽然地 质地貌多样化,拥有大漠、戈壁、雪峰等多种自然景观,但 既没有较为出名的江河湖海,也没有大型的山峦屏障,兰州 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共有各类 文物古迹600余处,博物馆5座,馆藏文物45万件,但是 目前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 发和宣传。二是兰州有很多特色的景点较为松散地分布在 乡镇一级,并没有在县一级进行统筹开发,没有组织起相 对特色明显的旅游线路,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各个景点之 间难以形成竞争合力,对游客的吸引力偏弱。三是有特色 的餐饮场所和购物场所也比较稀缺,难以引起游客的兴趣。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游客消费体验较差 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兰州市的财政收入水平 当然无法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区 位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尤其 是兰州的航空、铁路、公路营运里程和建设密度不仅显著 低于东部发达城市,比紧邻的西安、银川等城市也要少。 体现在交通的便利性上,无论是市外交通还是市内交通, 无论是在车票购买还是在车次安排上都达不到预期的标 准。游客的城市旅游体验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 一些旅游旺季或者旅游人数比较集中的时候,比如国家大 型马拉松赛事举办期间,各种交通拥堵、游客购票困难的 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 (三)旅游经济服务主体参差不齐。有待加强规范和指导 随着兰州市政府对旅游经济的持续重视和旅游经济 自身的快速增长,各类以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 游服务的民间旅游经济服务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截至 2015年末,兰州市共拥有星级饭店44家,其中5星级1 家,4星级10家,3星级30家,标准床位2万多张;旅行 社302家。旅游示范乡镇4个,旅游专业村8个、标准化农 家乐600户。这些旅游经济服务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 旅游市场,有效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旅游经济服务主体参差不齐,有相当数 量的服务主体规模小、设施简陋、档次低、服务态度差,不 能充分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的物质需求,较我国先进旅游 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甚至部分不良商家在为游客 服务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诸如“宰客”、“勒索”的影响 城市文明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城市形象,亟需政府 的规范和指导。 四、兰州市旅游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撬动各类资本参与,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在旅游项目的建设上,不能采取仅仅或者过多依赖财 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做法,而是要积极进行融资创新,吸 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因为财政资金的预算是有限的, 很难满足所有的项目需求。而银行贷款的融资条件一般是 较为苛刻的,当项目处于启动阶段、还没有成熟,缺乏有 效的保证、担保、抵押或者质押等信用增级措施时,项目 是无法争取到银行的授信支持的。事实上,融资模式有很 多,诸如特许经营权(BOT)融资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 作(PPP)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ABS)融资模式、融资租赁 融资模式等融资模式都适合兰州旅游项目建设。各种模式 也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特色。其中特许经营权(BOT)融资模 式通过“建设一运营一移交”,将投资的权利和压力完全 转嫁给了企业,释放了政府的财政预算,也最大程度地降 低了委托代理成本。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 使得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一起建设,政府在保留对项目 控制权的同时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的参与。资产证券化 (ABS)融资模式,通过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地方债筹集资 金,有效利用了项目的未来预期收益,用预期收益支撑即 期支出。融资租赁融资模式针对于项目建设中的大型固定 资产设备采购,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实现了设备的正常使 用。兰州市旅游管理部门在长城梦世界旅游文创园、海洋 游乐城、天斧沙宫等具体项目的运作中可以综合考虑这几 种融资模式的优点,统筹考虑采用最为恰当的某种方法或 者组合进行使用。 (二)明确发展战略规划。有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受种种客观制约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不 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一13一时内完成,但是必须要有明确的 发展战略规划,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序进行。本文分 短期、中期、长期提出如下的发展战略规划: 1.短期发展战略规划(1年以内)。要在短期内,运用1 年的时间对各个旅游景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梳理和完善, 尤其是要解决好景区内的交通障碍问题。要加强对景区内 道路的硬化建设,确保景区内的各条道路能够连通起来, 使得游客能够进得去、走得出。还要合理布设并修葺完善 洗手间、垃圾箱、救护站、休憩凳、指示牌、健身广场等景 点基础设施,解决好游客在景区内的基本需求,比如新建 和改扩建旅游厕所105座。 2.中期发展战略规划(1—3年)。在中期内,要运用 1—3年的时间逐步完善兰州市内的基础设施,健全城市 交通标识标牌体系,逐步形成标识完善的自驾游指引系 统。首先要实施连接景区道路工程,通过开设公交旅游专 线、开辟旅游车专用通道等形式,完善好景区与景区之间 的交通往来,使得游客能够较为便利地从一个景区到达下 一个景区。其次要完善各个旅游景点与长途汽车站、火车 站等交通枢纽之间的交通情况,使得游客能够较为便利地 从车站到达旅游景区或者从旅游景区到达车站,比如建设 西客站等游客集散中心。最后要完善景区周边的酒店、便 利店、超市、餐馆、药店、诊所等基础旅游设施,使得游客 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取所需要的物品。 3.长期发展战略规划(3—5年)。在长期内,要加大与 周边旅游区域组织的深度合作,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整 合。运用3年到5年的时间逐步完善兰州周边城市圈的基 础设施,建设好相应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线路,着力完善 “139”城区道路网和“321”环城公路网,统筹建设“兰州1 小时旅游经济圈”、“兰州3小时经济圈”与“6小时旅游经 济圈”,为游客打造更为便利的交通出行环境。 (三)积极发展智慧城市,全面提升游客消费体验 兰州市的整体经济情况一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 能不会像东部发达城市那样进行太多的投资,但是其完全 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一 方面可以提升外来游客的消费体验,使游客的“吃、住、 行、游、购、娱”等活动进行得更加顺畅,另一方面更重要 的是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的旅游、生 活吸引力,进而带动旅游经济的增长。 以旅游经济中最常用的出行来说,比如开发电子车票 系统。乘车的人们只需要在手机上登陆手机车票APP,即 可按照相应提示,通过手机支付票款换取二维码,完成购 票操作,操作过程非常简便。使用电子车票这种全新的购 票方式有多个方面的好处和便利:一是可以使得乘坐人员 不用再去车站售票口排很长时间的队,大大节约了乘客的 时间,也便利乘客统筹安排路程时间,合理出行;二是电 子车票的设计是一张储存在手机上的二维码,不仅实现了 无纸化,节约了车票成本,更是大大便利了检票操作,检 票员只需扫一扫乘客手机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完成检票操 作;三是车站工作人员可以更加有参照性的,根据乘客的 订票情况统筹调度相关车辆,比如当从兰州到天水的车票 迅速售罄,而兰州去嘉峪关的车票几乎没有被预订出去的 时候,就可以酌量减少兰州到天水的车次,将释放出的出 行资源用于增加兰州去嘉峪关的车次。 再比如引入公交车智能服务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两 个方面显著的优势:一是乘车人员可以通过“线路查询”, 实时地查询意向线路各个公交车的实时位置信息以及距 离所在车站的公里数。这样当乘客发现意向线路的公交车 距离自己所在的站牌距离较远,而自己又比较着急赶紧出 发时,就可以通过叫出租车的方式代替出行,节省盲目等 待所消耗的时间。二是乘车人员可以通过“站点查询”,实 时地查询路过本站点的各个线路的公交车位置信息,当有 多条公交路线可以到达目的地时,乘车人员可以根据自己 的需要及时选择出最佳线路,达到快捷便利出行的目的。 (四)加强旅游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加强旅游文明城市建设,是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解 决旅游经济服务主体参差不齐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应对 “宰客”、“勒索”等影响城市文明的行为方面。城市文明是 城市的灵魂,只有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才 能用优秀的城市文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凝聚人、吸引人, 才能使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和来自外地的游客都 有幸福感和城市荣誉感。所以,兰州市必须积极建设旅游 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具体来说,首先,市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文明城市建 设活动,按照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相关工作要求及指导意 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城市旅游文明城市活 动方案,对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其 次,建立上下联动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强化对旅游 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信用监督,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 戒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各种制度的宣讲和解释,使得制度 背后所要传达的建设文明城市的精神深入人心。再次,兰 州市旅游局与兰州市文明办可联动,成立工作小组,对城 市基础设施布局、卫生环境、商家文明优质服务进行检查 督促,根据城市功能区划设置,合理规划,引导分流,推动 城市建设确保达到规范、统一、整洁的视觉效果。最后,要 组织专人加强检查,更新设施,必要的时候可适当引入第 三方评价机制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工作小组还要定期或 不定期地对城市旅游环境开展检查,对于破旧、污损、不 94 符合规范的标识标牌及基础设施进行登记,统一进行拆除 更换,维持城市的良好形象。 总之,兰州市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强力措施的推动,彻 底改变当前旅游经济服务主体参差不齐的现实局面,使得 每个来兰州旅游的游客都能感到放心、安心、舒心,达到 一种让游客不后悔来兰州旅游,也期待再次来兰州旅游的 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体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稳 定发展。 (五)建设特色旅游主题功能区,提高城市旅游吸引力 针对旅游经济服务主体规模小、设施简陋、档次低、缺 乏城市旅游吸引力的问题,一个可行的解决措施是建设特 色旅游主题功能区。特色旅游主题功能区模式具有多方面 的优势:一是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资源,政府的 财政税收政策会更有针对性,也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 资,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进来,还会吸引更多的眼 球,媒体宣传的力度也会更大。二是特色旅游主题功能区 内相关企业之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学习效应、互补效应和 良性竞争效应,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将会被传播得更快、更 好、更有效。旅游产业链的企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竞争 模仿,相关企业的成本都会得到一定的降低。三是特色旅 游主题功能区会将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行一定的放大,将其 对公众的影响和关注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让其文化旅游 元素得到立体式的互动,使这些文化旅游景点得到有效串 联,形成吃、住、行、游、娱、购与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文化旅 游黄金链条,甚至有很多游客会因为去参观特色旅游主题 功能区而去旅游。 在具体操作上,首先要符合兰州的风土人情,文化风 俗以及当地教育。创建独具民族、文化、时代、地域特色的 特色旅游主题功能区,比如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水上运动 体验区和文化长廊,又比如以国际马拉松体育赛事为主题 的运动体验区和博物馆。在引进外来文化时,定要经过细 心筛选,不能抱有外来文化比本土文化价值高、吸引人的 想法。我们需要有创新精神,汲取外来文化中的有深刻意 义的内在思想,有价值的美学艺术,把兰州市优良传统民族 文化与外来文化精华结合,形成独具一格风格的主题模式。 五、结语 兰州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和“黄河之都”, 拥有非常优越的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经济开发潜力巨大。 兰州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将其视为带动经 济增长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兰州市政府的积极引导和 大力扶持下,兰州市的旅游经济整体实现了非常良好的发 展,但是也同样存在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不够,基础设 施建设薄弱、旅游经济主体有待加强规范和指导等种种不 足。本文紧密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兰州市发展旅游经济 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撬动各类资本积极参与旅游项目建 设、依托发展战略规划有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智 慧城市为抓手全面提升游客消费体验、加强旅游文明城市 建设、建设特色旅游主题功能区等。 (下转第134页) 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优劣,为揭露生态学视角下科技 【6】汪佩伟,李帆,2000.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J1.科技进步与对策(7):113—115. 成果转换新模式奠定了现实基础。其次对成果转化系统进 行生态学隐喻,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的理论内涵、特征,研究了生态学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呈 现的新模式,得到一些主要结论:如在对国内外科技成果 转化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 之处,以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出现的不适应,指出我 【7】宋东林,付丙海,2010.再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借鉴美 国、加拿大等国家经验『J].科技管理研究(8):18—21. 【8】李孔岳,2006.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I.科技管理 研究(1):88—91. 【9]孙元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博弈分析[D】.东南大学,2005. [10】刘治平.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初探[JI.科技与管理, 2006,8(2):93—96. 国科技成果转化迫切需要寻求新途径。再次,在对协同创 新生态学系统内涵和特征分析基础上,概括出协同创新科 技成果转化的生态学内涵,归纳其具有动态性、自组织 [11】万慧颖,张辉,201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讨[JJ_中国 高校科技(5):65—67. 【l2]孙宪民,肖玉平,2000.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J_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3):156—157. 【13】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 工业技术 经济,2009,28(3):53—56. [14】肖鹏,刘莉,杜鹏程.校企联合研发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9—23. 性、共荣共生性等三个基本特征。最后,探索出成果转化 系统运行的三种新模式,通过对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 行对比分析发现,协同创新系统协同模式的选择要从系统 自身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出发,考虑各参与主体功能定位, 以保证系统利益最大化。 后续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结合成果转化系 统参与主体功能定位和互动关联分析,探讨成果转化系统 主体协同价值链的构成。(2)生态学特征决定参与主体的 功能定位以及转化模式的选择,可深入研究文中所提及特 [1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6】Chesbrough H W.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35—41. 【17】Nelson R R,Winter S G.Evolutionary Theorizing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16(2):23—46. 征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及因素分类。(3)由于研究仅限于理 论阶段并没有通过案例进行实际论证,研究的局限性较 大,后期可通过跟踪研究实现深入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5. 【18]王文亮,陈亚男,肖美丹,等,2016.产学协同创新生态机制理 论假设与结构模式分析[J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288—294. 【19】张运生,2009.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1.中国 软科学(t):134—143. [20】陈斯琴,顾力刚,2008.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JJ.科技管 理研究(7):453—454. 【2]胡锦涛,201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5):6-9. 【21】戈峰.现代生态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2】虞佳,朱志强,2013.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fJ].科技通报(7):224—229. 【3】张水潮,2012.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J】.河 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31—235. 【23]康德宝,2007.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经纪人的作用及转化 机制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5):138—142. 【24】原长弘,孙会娟,王涛,2012.存在双元:政府支持与高校知识 创造转移效率….科学学研究(9):1397—1404. 【4】许泉,吴强,刘欣,2014.推进协同创新做大龙头企业——以南 京农业大学校企产学研合作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z1):51—52. [5】张正国,2012.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fJ】.中国高等教育(18):20—21. (责任编辑:C校对:L) (上接第94页) 【参考文献】 【1】李金峰,时书霞,2016.兰州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次区域旅游 合作——以兰自经济圈为例【J】.经营管理者(5):119—120. 【5】刘军,于国伟,2011.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西北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05—109. 【6]石莉萍,郑蓓媛,2010.试论兰州城市民俗旅游品牌的创新….改 革与开放(22):92—93. [7】张志斌,李世杰,2009.基于旅游功能的兰州城市景观形象整合 .城市问题(5):50—54. 【2】王拮,朱滢,张淑纲,等,201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研究与策 略探讨——以兰州、武威、张掖、敦煌为例….旅游纵览(下半 月)(1):30. 【8】闫玮,2008.提升兰州旅游产品品位的策略研究….科技情报开 发与经济(11):111-112. 【9]把多勋,刘沛,2015.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 以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224—226. [1O]王国潇.基于SWOT模型下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与厦门国际马 拉松赛赛事运作的对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王文瑞,叶宜好,王亚慧,2013.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研 究——以兰州和南京作比较fJ1.开发研究(4):59—61. [4】李俊霞,2012.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出现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兰州为例[J】.开发研究(4):126—129. (责任编辑:C校对: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