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评论总该有文学性

文学评论总该有文学性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评论总该有文学性

作者:秦兆基

来源:《博览群书》2016年第12期

中国散文诗尚未有史,地域性的散文诗专史,更遑提及,目前可见的仅王慧骐先生《江苏散文诗的昨天和今天》(《湖州日报·江苏散文诗巡展》专版)一文。

古人认为史家必须学、才、识兼具,按这个标准衡量,则此文操刀者非王君莫属,因为他有着丰厚的学养、过人的见识、独特的才具。上世纪80年代散文诗在华夏大地复苏时,王慧骐先生就已是享有声誉的青春诗人和评论家,其后又坚持散文诗创作和评论垂四十年。其身份历经变化:文化官员、期刊主编、出版家、媒体人;交接过众多散文诗人,参加过历次散文诗活动,堪称新时期江苏散文诗,乃至中国散文诗文学活动见证人。要言之,其见甚广,其知亦多,其历积久,其识自高。

《江苏散文诗的昨天和今天》,首先和主要涉及的是散文诗创作主体——散文诗人和评论家。文章从江苏学者、诗人刘半农引入散文诗理念和创作中国第一首散文诗话起,延及瞿秋白、韩北屏、丁芒、屠岸等,直至改革开放后至今仍活跃在散文诗阵地上的诸君。作者在全面介绍的基础上,对有代表性和相当影响的散文诗人和评论家,作出较为细致的介绍和精当的评析。其次介绍了江苏散文诗的文学组织的沿革、组织者和活动情况,对散文诗报刊和热心于散文诗事业的编者做出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该文堪称现代版的江苏散文诗“诗品”。

《江苏散文诗的昨天和今天》,虽是一篇评介性的文字,带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但笔锋颇带感情。特别是话及故友散文诗人李华岚和评论家张彦加,在对他们的创作或评论的成就予以肯定,彰显他们在中国散文诗复苏期间的探索精神和贡献之余,表现出“文”在人亡的感慨。“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曹丕《典论论文》)该文将史笔与随笔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江苏散文诗的昨天和今天》,能使人悦读。王慧骐先生常话及自己与被评论者的关系,交往的经过,有时还要有意识地铺展开来。也许是情难自抑,也许是散文家的积习难改。这似乎很有违于文学论文、文学史论著的范式,其实文学论文和文学史论著并不必定于一,都是“概要、关键词、注释”,一个也不能缺,也不必保持零度感情,通篇不动声色。本文中的一些穿插,如话及自己在扬州师院(今扬州大学)师长吴周文先生耳提面命的情景,与诗人曹剑把臂交游的往事,文虽清简,但也历历如见。这样使得这篇逾万字的长文,于理性论述之中糅进了感性描述,点染生情,减少了读长文,特别是理论文字引起的倦意。同时这种交代也符合理论文章必须点出材料来源的要求:信而有征。有人说过“文学评论应该是文学作品”,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不过文学评论总该有文学性。陆机的《文赋》辞达理举,文采斐然;曹植的《与杨德祖书》,作者以公子之尊,纵论邺下文人,目无下尘,然而也透露出浓浓的文人相惜之情。思、诗、史,在王慧骐的笔下,得到有机的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散文诗地方专史,似乎可以而且也应该得到进一步完善。下面略陈己见,供王先生参考。

其一,论及江苏散文诗必然要涉及散文诗人、评论家的身份。习惯上,最为简便的方法,就是个人登记表或作家小传上著录的籍贯。不过这也难,中国习惯上的籍贯有族望、祖籍、出生地,即使是作家自己说的,也不能当真。就拿有名的红学大师俞平伯来说,自称是浙江德清人,然而他与德清之缘仅是小“船”一夜听春雨。他在苏州出生,青少年时在苏州就读,有叶圣陶、王伯祥等一班苏州旧友,早年也写过不坏的散文诗,但他师从周作人,常年寓居京城,是京派中坚,如果视为江苏散文诗人,就会有阑入以壮大声势之嫌。与之相异的是当下散文诗坛“祭酒”,或者说领军人物——耿林莽,虽长期生活在青岛,以散文诗成名于青岛,但他的散文诗作从题材、语言到风格,保持浓浓的苏味。只看籍贯是不行的,不看籍贯也是不行的。 评人衡诗的第一步是选人。地方文学史撰著要很好地考量此点。按笔者的理解,有些散文诗人似乎应该补入,现代江苏作家中,如美学家宗白华,早期诗集《流云》中,有相当多的散文诗,其作隽永而富有哲理;创造社骨干洪为法,散文诗恣意纵横,高处不减王独清;书评家叶灵凤以书话名世,偶有散文诗作,卓然不凡;战斗诗人缪崇群,散文诗作一扫脂粉气,大气磅礴;当代江苏散文诗人,如黑陶、大卫、吴克坚、陈劲松,评论家李曙白等,皆为不可忽视的存在。

其二,在勾出江苏散文诗百年轨迹的同时,可以进而探究江苏散文诗的个性——地方性,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江苏散文诗人很受地方文化的影响,其作品的共同特点为深沉、蕴藉、内敛,追求新变而不流于诡异,不那么大气、霸气。江苏散文诗的发展是自然的,不像其他省、市常举行笔会、评奖等活动,以增加凝聚力。然而文学创作带有很大的个人性,作家是以创作实绩获得自己价值的,交流、评奖适可而止。现代文学史著名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除了一纸宣言以外,何曾开过成立大会,更没有什么理事会。法国文学史上的“七星诗社”,不过是文学沙龙而已。江苏散文诗人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园地里,至多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王慧骐先生的交友之道。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江苏散文诗的昨天和今天》,在中国散文诗史上应该大大地写下一笔。

(作者系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出版社特邀编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