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高作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已被列为江苏省的民生工程,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规定和要求,为进一步组织实施好该项工程,更好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学校及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紧抓住当前关系到留守儿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有效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全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狠抓落实,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监护网络。要加强领导,大力
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聘请“代理家长”使在校的留守儿童都有临时监护人,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加大对留守儿童课内课外的护管力度,真正让他们生活有人照管、学习有人辅导,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市教育局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担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基教、计财、督导室、教科所、仪器站、电教馆等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基教科。
各县区、各校要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留守儿童”工作方案,结合本县区、本学校实际制
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领导组成员及部门职责,制订部门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努力按工作计划组织实施,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养品德、学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丰富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主渠道。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校要认真调查摸底,了解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基本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及务工单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要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为每个留守儿童安排帮扶教师,对一些需重点教育的留守儿童,要建立学校领导组成员和教师共同联系帮扶制度。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根据留守儿童的表现及时与其家长沟通,共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要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代理家长”。凡寄
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学校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衡的重点“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要求学校领导组成员参与,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夏(冬)令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着重开设心理生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
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7、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要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教师和班级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
(二)明确职责,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帮扶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班主任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生为其学习帮手。学校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登记,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学校要及时送医院诊治,悉心照料,同时与其家长联系。每个学校必须要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确保留守儿童可随时使用。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2、改善寄宿环境,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改善学生寄宿环境,学生宿舍基本做到门窗玻璃完好,有符合学生睡觉的床铺,洗手间到宿舍的距离适中,学校要建立校内留守儿童活动之家,配备必要的电话、电视、电脑以及图书、棋类、球类设备器材,要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寄宿,抓好寄宿生的晚辅导、住宿、就餐等日常工作,让寄宿生能够安心、舒心,让家长放心。让留守儿童得到较好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要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学校、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在他们享受“义保”政策外,学校还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他们的资助,同时还要积极与社会各届联系,
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代理家长”等形式,为更多的困难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净化校园环境。学校要按照《盐城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要经常性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或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争取支持,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隐患,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文明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各项目学校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要利用家长会、座谈会、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的沟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平时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校要积极与乡镇联系,争取支持,利用乡镇留守儿童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资源开展留守儿童的校外活动,共同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合力。
四、工作要求
1.建立组织。学校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这项民生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分别建立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任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校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完善机制。学校要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周密制定工作方案,积极有序开展关爱活动。
3、加强考核。学校要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对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与评优评先挂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将纳入对学校教育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4、加大宣传。要根据实际,创新工作方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以便及时推广,进一步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成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